首页 理论教育 庞荣棣与她的《申报魂》

庞荣棣与她的《申报魂》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史量才内侄孙女、《申报魂》的作者也。庞荣棣告诉我,当时她手上只有几张从图书馆有限的史量才资料上翻拍下来的照片,文字资料也不多。那是1984年,这也可以定位庞荣棣研究史量才的起始日。话说我在庞荣棣府上,因此前我在《申报魂》一书中看到一幅蒋介石当年接见各界要人的照片,那次史量才是作为新闻界的代表去南京的。

吉建富

标题上出现两个名词,一个是人名;一个是报名;后一个《申报》,想必早为众人熟稔,它是创办于1872年晚清时期的报纸,研究新闻史者皆知,“读中国报纸必谈《申报》,谈《申报》必谈史量才”。那现年正逢古稀的庞荣棣何许人?系史量才内侄孙女、《申报魂》的作者也。

我认识庞荣棣女士大约是在2008年,不过,这“认识”是打了双引号的,那是因为我从1985年做记者起,便关注中国的新闻发展史,不过,由于自己接触这方面资料的机会甚少,唯有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深造时,稍稍了解了一些。在我的印象里,似乎上海诞生的第一份报纸就是1872年创刊的《申报》。由于《申报》在1949年5月《解放日报》进驻次日即被停刊,我这个出生于1956年的人无缘见到它。后来成为新闻记者,对《申报》的历史知之也甚少,不用说,就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对《申报》也不甚了解。

《申报》的问世是英国人美查创办的,后来将股权卖给了中国商人席子眉,席子眉身染重疾,弥留之际,又将《申报》交给弟弟席子佩管理,史量才是1912年从席子佩手上买下了《申报》股权,以后又收购了《新闻报》的股权。史量才出生在南京江宁,10多岁时随父亲迁居松江泗泾镇。可以说,史量才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报业一块皆是在上海建树的。1934年11月13日在从杭州回沪途中被特务暗杀。可以说,我对史量才的了解当时仅这么些。

2008年,我在书店看到一本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立即掏钱将它买下,回家灯下夜读,立即被书中的优美的文字和珍贵的图片所吸引。应该说,书中不少图片谈不上精美,有的还有些模糊不清,却张张都是历史的记录。由此我牢牢地把作者庞荣棣的大名深深记在脑海里了。这本书里的照片粗粗数来约莫200帧,我就是从这些照片上看到了当年申报馆(汉口路309号)里的角角落落:诸如当年史量才的办公室、申报运报汽车、大餐厅;特别令我大开眼界的是民国时期的申报馆里还有现今只有在大的理发店才能见到的理发椅子,这是申报馆自己的理发室,还有铺着高级地砖的卫生间里的抽水马桶;更让人眼睛一亮的还有弹子房,一张顶级的台球桌,使人似乎看到如今斯诺克的比赛……

2009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先生约我写一部《海派报业》,要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夕出版。我接到写书任务,心中忐忑不安,这是一本从上海1843年开埠后,产生第一份报纸起笔,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报业史,虽说史量才接手的《申报》、《新闻报》在我的整部书中只占一定的篇幅,但要写好它并非易事。尽管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中有史量才的牌位,他不仅是位中国报业的泰斗,也是一位烈士!要谈及中国的新闻史,史量才必然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然而,我们主流宣传机构却对他宣传得很少,所以,我要写史量才部分就得在浩如烟海的文史档案中去大海捞针般地寻找。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我供职报社、遇到解放日报社研究室的老报人,在他的指点下,我拿到了史量才内侄孙女庞荣棣女士的联系电话。

借用一句魔术师刘谦的话: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当我拨通庞荣棣家电话,她一听我是要写《海派报业》,二话没说,让我去她府上,又让我吃惊的是,庞荣棣的家在和平公园旁,离我家只隔着两条马路,步行也就10来分钟,可谓“近在咫尺”。我们当即敲定见面时间。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如约登门拜访,一去,心里直呼:获益匪浅。那年庞荣棣六十有五,快人快语,她有问必答,思路敏捷;说起史量才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一番交谈,我才知晓,庞荣棣幼年曾在史宅住过,打小多多少少听大人们说起过史量才,在她幼小的心里总有无数的问号。等到成年,踏上工作岗位,幼年对史量才的模糊印象似乎变得清晰起来,但仍有好多未解的谜,她决心要去找寻更多的答案。

庞荣棣告诉我,当时她手上只有几张从图书馆有限的史量才资料上翻拍下来的照片,文字资料也不多。一次从史量才故里《江宁春秋》里看到了一张史量才照片如获至宝。那是1984年,这也可以定位庞荣棣研究史量才的起始日。

由于庞荣棣也是南京江宁人,对她来说,去江宁就是回故里,家乡的文史工作者是很欢迎她的,她已经不记得自己是第几次去江宁寻找史量才的足迹,也正是她对史量才的敬重,加上她的执著精神,家乡的纪念史量才活动、故居挂牌、小学更名、生平展览室资料都是她热心倡议、提供的。同样,她无数次去上海松江泗泾寻找资料,看到那里有栋颇具规模的史量才的故居。在上海,她跑图书馆,常常进去一天,直到人家下班才出来。想想庞荣棣真不容易,不像有身份的教授学者,派司一扬,如入无人之境,庞荣棣可没这个“福分”,用她自己的话说“阿拉一个小小的老百姓,门都难进去”。而,她有一股子韧劲,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同蚂蚁搬家,10年后,收集到的有关史量才的照片竟达2000多张!

话说我在庞荣棣府上,因此前我在《申报魂》一书中看到一幅蒋介石当年接见各界要人的照片,那次史量才是作为新闻界的代表去南京的。我很纳闷,照片的前排站着七位,后排的不去说它,按理说,以蒋介石的地位,他应该站在最中间的位置,左右正好各三位,但从这张照片上看,蒋介石的“位置”却是站着史量才。庞荣棣解释道,可能是老蒋尊重史量才的一种姿态,也可以说是让史量才“自己心里有数”,给你这个规格,《申报》上应对政府客气点吧。随后,庞荣棣说起用在书上的这张照片的来历,那可谓悲喜交加。

我把庞荣棣找到这张照片的经过记载如下。那是她拿着单位介绍信进了徐家汇藏书楼,她在故纸堆里觅宝,不止去了一回。有一次,庞荣棣在徐家汇藏书楼发现了这张照片,她欣喜万分之余,便是后悔自己没带相机,否则当场就可以拍下来。那时,手机还没普及,放在现在用手机就可以“复制”书上的照片。庞荣棣一步三回头地离开藏书楼,心忖,过几天等借了照相机再来翻拍也不迟。岂料,等她最后借好了相机,再去徐家汇藏书楼时,对方告诉她,藏书楼开始大修,目前已不接待查阅者。庞荣棣闻听后急出一身冷汗,在她软磨硬泡、好话说得几箩筐,终于对方被她的进取精神所感动,悄悄地对她说了一句“你来吧”。

庞荣棣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赶紧赶到徐家汇藏书楼,那天她是藏书楼的唯一查阅者。可她高兴得太早了,当她告诉工作人员要找这张“史量才与蒋介石”的照片时,对方问此照编号时,她说“我记得是放在一个牛皮袋里的。”工作人员笑了:“我们这里的档案材料不少都是放在牛皮袋里的。”

热心的工作人员满头是汗,就是找不到这张照片。庞荣棣这才记住,以后要记下编号。她道了歉,只能无功而返。这是奇怪,在藏书楼修葺竣工后她又去寻找这张照片,此照片仿佛“人间蒸发”似的。这下,她也死心了。庞荣棣不仅在图书馆、藏书楼、大学、档案馆、文史馆处寻找史量才的足迹,与此同时她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就在她与那张珍贵照片失之交臂的几年后,奇缘出现,一日,她收到《上海滩》来信,说:狄平子外孙看到你写他外公的文章后,一定要与你联系。庞荣棣亲自登门拜访,意外地见到那张日思夜想的久违了的照片,就是《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书中那张“失而复得”的照片。

记得我在拜访庞荣棣的时候提出,我将要写的《海派报业》一书要引用她书中的文字,庞荣棣说:“只要做对史量才有利的事,我全力支持,你尽管用!”可以这么说,我的《海派报业》有关史量才的部分内容翔实,这与庞荣棣的无偿奉献是密不可分的。

与庞荣棣熟悉后,我满以为她很有眼光,才写这样伟大人物的,她却笑着说:“鼠目寸光,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打算写一篇纪念文字。”孰料,她一头钻了进去,写出了一本《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后,又写了《申报魂》这本著作,我从目录上就可看到史量才的整个人生足迹:走进中国的报街、在时报馆、史家办报、史量才买进“天字第一号报”的雄心、申报新馆大楼落成……与世界对话、中国报业大王和《庸报》、史公馆、竞争劲敌《新闻报》、秘密购股风波、庆祝《申报》二万号……“申报禁止邮递”、欲购《晶报》……办教育、文化事业……唁电频传颂英魂……

我无法把整个目录都写下,就仅从摘录的部分便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虽然《申报魂》一书的版权上标注为16.8万字,在我看来,庞荣棣付出的心血即使再加10个16.8万字也不止!

庞荣棣在收集整理史量才资料的这些“看不见的工作”时,还同时进行着与之相关的“看得见”的工作。由她发表不少研究史量才的文章,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原新闻界老前辈王维是提出给史量才写传的倡议者,他亲自为庞荣棣落实第一部《史量才》专题片,在史量才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时与上海市记协、新闻学会领导共赴海宁史量才纪念碑、亭处凭吊;在上海,曾去泗泾察看史量才故居修缮,并参加了史量才故居修缮竣工典礼等活动。

因庞荣棣孜孜不倦地收集和整理史量才的资料,并不断研究出了成果,2000年5月,《新民晚报》用了一个整版对她进行报道,庞荣棣从“幕后”研究史量才,一下子走到了前台,她并不喜欢抛头露面,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也给她带来了“好处”。她可以公开的为研究史量才呼与鼓,也为她继续做研究工作开了“方便之门”。在她的多年奔走下,上海市政协、市记协和新闻学会为史量才举办了多次隆重的纪念活动、史量才的两个故乡都为史量才修缮了故居,塑起了铜像、建立了陈列室,南京江宁区将史量才创办的学校易名为“量才小学”,并将那里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杭州秋水山庄也已修缮、尽量保存、恢复原貌,史量才的墓地从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提升到了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0月,新树起史量才的全身铜像的浙江理工大学(原史量才的母校——杭州蚕学馆)宣布“中国史量才研究会成立”了,庞荣棣应该校多次邀请,作了“著名校友史量才生平、事迹”等报告。同年的12月,庞荣棣被邀请参加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的“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三届第二次会议”,她不仅会上作了发言还提交了论文

受庞荣棣邀请,我参加了2013年3月9日在松江区泗泾镇史量才故居举行的上海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和成立大会。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被推选为该会主任,他与松江区宣传部部长谢魏共同揭牌。原上海市记协主席、原解放日报总编辑王维及报社资料室原主任石士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都写来了贺词。专程来沪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吴廷俊致辞,认为这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大事。在成立大会上,吴廷俊教授盛赞了近30年持之以恒推动史量才研究的庞荣棣女士后指出,史量才的一生是真爱国,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报界领袖人物,研究史量才可以丰富中国近代史中的教育、政治、新闻、经济、金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但他同时指出,史量才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如史量才文集和年谱还没有问世;又指出史量才但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报业领域,而忽略了他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实业金融、文化教育、报业各个领域许多建树的研究。好在今天成了的上海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是由中国史学界重量级学者牵头成的学术组织,一定会把全国包括新闻传播、政治经济、财政金融、文化教育等学界有志于史量才研究的学者很好的团结起来,推动史量才研究水平上一新台阶。

上海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熊月之主任,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史量才先生有天赋、有理想、有才华、有胆识,其归纳新闻写作的“确、速、博”三字经为《申报》编辑、记者的守则。他表示,上海社联和上海市历史学会将继续支持对史量才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以及史量才当年就读的母校现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的院长助理闻娱和史量才故乡南京江宁区湖熟镇的代表出席并发了言。

上海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傅德华告诉我,今后两年将筹划编辑出版10本史量才研究资料丛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搞一个网站,向社会征集史量才的文字、实物、影像等资料。庞荣棣被推选为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她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编辑出版史量才年谱与史量才的电视连续剧的拍播。她是一位七旬老人,心脏装了支架,为了将史量才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她仍要一如既往,不遗余力!

注:作者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新闻晨报主任记者、《海派报业》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