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白银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综述

年白银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综述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4月21日,白银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在白银市第十中学举行,来自各县(区)中学共21位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赛事于4月24日上午结束。经过选手们激烈的角逐,最后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尤其可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在比赛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综观本次比赛,精彩纷呈,亮点多多,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现综述如下。本次比赛课题为两篇文言文,一篇为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篇为李渔的《芙蕖》。

2014年4月21日,白银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在白银市第十中学举行,来自各县(区)中学共21位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赛事于4月24日上午结束。经过选手们激烈的角逐,最后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评选活动中,参赛教师精心准备,倾情奉献,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白银十中八年级部分班级的学生一起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的瞬间,集中展示了我市一线教师精湛的教学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尤其可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在比赛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这些课以展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文本、关注语言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在高效课堂中遍地开花,它必将有利于推动全市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综观本次比赛,精彩纷呈,亮点多多,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现综述如下。

一、出彩所在

1.含英咀华,美文美读。

本次比赛课题为两篇文言文,一篇为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篇为李渔的《芙蕖》。《爱莲说》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诵读自不必说;《芙蕖》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清新活泼,也值得好好诵读。牵牛要牵牛鼻子,注重诵读可以说是找到了文言文解读的“牛鼻子”,尤其是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本次赛课老师重视朗读,朗读贯穿课堂始终。有听录音读,有老师范读,有自由读,有推荐优秀学生读,有男女生轮读,有分组读,有集体读,在《春江花月夜》等古曲音乐的伴奏声中诵读经典课文,把学生带到一种美好雅致的意境当中。胡博、牛政玲、蔡衡山、万尽丽、拓明艳、刘占书等老师朗诵声情并茂、流畅自然,很有亲和力,表现出播音员、主持人一样出色的朗读水平。要求学生背会课文,老师首先要背会课文,难能可贵的是胡博、蔡衡山、张东爱等老师范读课文就是背诵课文,这给同学们的朗读和背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初读—译读—品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感悟,通过反复诵读,《爱莲说》一文绝大多数同学当堂成诵,《芙蕖》一文的精彩片段也能流畅地背下来。

2.“工具”凸显,“人文”馥郁。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双翼。本次课赛参赛老师既注重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我们知道解读文言文的关键是疏通文义,老师们通过检测、竞答等方式使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的疏通落到实处,重视文言知识的梳理与积累,诸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文言现象,因为这既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且还是考点。至于人文元素,这是语文课必然要呈现的元素,能否恰当地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创设课堂的人文氛围也是语文教师功力素养的表现。解读《爱莲说》一文,多数老师都能引导学生由花到人,由“物”及“志”,破译出莲花所蕴含的高洁、质朴、正直、清廉、自尊、自爱等“文化密码”,寇力文老师还引领学生挖掘出三种人物的三种人生态度(即“躲”“不染”“染”);金胜贵老师引导学生用“惜”“爱”“厌”三字归纳出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态度;牛政玲老师在拓展延伸环节列举历史上的“君子”(孔子、鲁迅等),以使学生更深入体悟“君子情怀”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使课堂焕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3.合作探究,主体突出。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本次课赛的很多课堂上已不再是一种形式或表面的热闹,而是实实在在的思想分享和情感共鸣。杨帆老师的“探究案”是这样设计的:读莲以独学为主,译莲以对学为主,赏莲以群学为主(这一环节又以版面设计的形式派小老师上台展示小组才华);张献娥老师这样设计:朗读、探究、展示三个环节分别推选一个主持人,组织同学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老师巡回指导(小主持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很优秀,但遗憾的是由于老师语言平淡语调柔弱,引导不到位,所以课堂气氛稍显沉闷压抑);王健行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芙蕖“可人”之处时,分组分段落实任务,小组按照“读—译—说”的顺序,迅速有序地展示探究成果,最后结合板书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师生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小组合作方面还有寇力文、陈云耀等老师也做得比较好。总之,我的课堂我做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适时点拨、相机诱导,本次课赛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4.匠心独运,精心策划。

这次课赛,多数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显示了教师独立思考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导语能做到就地取材、就“时”取材,刘仲卿老师上课之日正逢“世界读书日”,他开课就问学生:今天是什么日子?这样导入既缓解紧张气氛,又联系作者及其作品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强调读书之重要,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王健行老师赛课之日正逢沙尘暴天气,他这样开课:今天是沙尘暴天气,希望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刮起一场学习的“沙尘暴”,同学们有信心吗?(这堂课还真的就刮起了一场“沙尘暴”,下课时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课堂结构呈现板块式、层递式,学习《爱莲说》一课,牛政玲老师这样解读文本:初读——感莲之美,译读——解莲之意,赏读——品莲之韵;学习《芙蕖》一课,范桦老师这样设计结构:一读——赏奇花,二读——悟奇情,三读——说奇文。蔡衡山老师解读文本从题目“爱莲说”三字入手:谁爱莲?爱莲的什么?文章仅仅是写莲吗?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别突破作者、主题、写法的问题。牛政玲老师以“推荐市花”的活动让同学们进行托物言志的仿写片段训练——这些设计新颖别致,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颇受评委们的好评。

5.旁征博引,底蕴深厚。

蔡衡山老师以对联“雪颜碧裙映水府,芳骨玉质绝尘泥”开始,又以对联“对对莲开映碧水,_______”(要求学生对下联)结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本的感知能力;牛政玲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君子风范时,又巧妙引入《任所寄乡关故旧》诗中“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的句子,使诗文互相映照,相得益彰,又以对联“咏莲花出淤泥而高洁质朴,明心志处宦海以清正廉明”结束课文;寇力文老师结合刘禹锡《赏牡丹》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让学生了解“世人甚爱牡丹”;王健行老师巧妙化用《天下无贼》中葛优“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一句台词为“我将真心种芙蕖,奈何芙蕖却旱死”,以帮助学生感知李渔对芙蕖的愧疚之情;刘仲卿老师在课堂比较沉闷时顺势拈来龚自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以调动学生情绪——所有这些,无不彰显教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灵动的教学智慧。

6.板书设计,简洁实用。

好的板书设计在课堂中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板书图文并茂,比如,蔡衡山老师的板书将课题(爱莲说)、主旨(洁身自好)、写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及象征意义(君子)等内容依次“包装”在莲花花瓣上(花瓣是最后才勾勒上去的),拓明艳老师别出心裁,将以上内容嵌入心形图案中(以突出“莲之爱”);有的板书简洁明了,如寇力文、杨帆、徐云鹏、张东爱等老师的;有的丰满实用,比如金胜贵、王健行、范桦等老师的。这些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不用听课只看板书也能窥知其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程式化。

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程式化的,缺乏创新。学习课文大多都先是走近作者、背景介绍、题解(关于“说”),然后才是文本解读,为什么作者及其背景介绍不可以穿插在中间?(比如《芙蕖》作者完全可以联系文中“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一句,和《爱莲说》做比较后再做介绍,从而使学生了解李渔及其作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的风格追求。)为什么“说”的体裁特点不可以放在研读课文以后?(由具体到抽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四平八稳,没有什么新意。课赛中不少教师教学环节雷同,明显是“借鉴”同一篇教学设计的,显示部分教师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2.重预设,轻生成。

本次赛课关于文本解读,师生缺少深层次对话,更谈不上心灵的交融。虽然部分老师语言华丽,但背诵作秀的痕迹很明显。“我不喜欢莲花!”这是学生“赏莲花之美”时课堂生成的问题,也正是课堂出彩的地方,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一时机及时提问“为什么”,而是以“考试的时候要吃亏的”了结,从而错失探究的最佳时机。语文课堂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语文教师就不具备专业性,语文老师的尊严也就无从谈起。

3.学法指导不到位。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于一篇文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至少,要把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加以总结,让学生学会这一篇,会学这一类。参赛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法习得。比如,朗读《爱莲说》,大多数老师只强调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因素,而忽略了不同情感(惋惜、赞美、厌恶)的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训练,学生所展示的作品内容空洞,有骨无肉,多是对所托之“物”的评价性语句(诸如坚强不屈力求上进之类),缺少具体生动的描写,而老师只是一味地“鼓励”,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描写一种植物,告诉同学们首先要通过仔细观察抓住其特征,然后从干、枝、花、叶或从生长环境、形象香味、气质仪态等角度入手,“志”是寄托于“物”的,写好“物”是关键。)

4.咂摸语言不够充分。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科,参赛课文又都是经典作品,很有必要咬“文”嚼“字”,行走在语言的字里行间。但是很多课都先是疏通,然后探究,最后拓展,鲜有从语言的涵泳品味入手的,课文一旦被架空分析,课堂也就缺失语文味了。比如《爱莲说》一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等句,《芙蕖》一文中“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等句子都大有嚼头,值得细细品味。

5.其他方面。

个别教师教学目标定位太大太空,如“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部分老师不能正确处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疏通文义只是蜻蜓点水,而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情感把握、主题探究等方面;部分教师小组交流时间太短,刚刚开始就草草收场,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由于字体、色彩等处理不当等问题使得多媒体展示形同虚设、适得其反;部分教师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任务未完成;个别教师在讲莲文化时又大讲特讲菊文化、牡丹文化,故弄玄虚喧宾夺主;部分教师重分析轻感悟,重讲解轻诵读;部分教师板书潦草,书写不规范;部分教师“是不是”“合适吗”等无效提问太频繁;个别教师列举“君子”时,把“君子”与“英雄”(甚至“好人”)混为一谈;部分教师文本解读浮于表面,没有深度,有简单化肤浅化倾向;部分教师方言太重,表达欠准确等等。

三、反思与建议

1.关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我们感到当前制约教师成长的瓶颈不是学校,也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身。打铁先得自身硬,课赛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思想观念、学识素养、专业水平等方面亟待提高。教育是职业更是事业,语文教师应通过专业阅读(教育名著、文学名著、教育报刊等)、专业写作(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名师引领、校本研究、上公开课等途径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关于学校教研工作。

教而不研则浅。教师的个人理解与反思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学校重视教研工作,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倾听“不同意见”“多种声音”,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不断矫正个人教学行为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教学反思,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本次课赛准备时间长,有比较充分的“磨课”时间,但有些老师的课还是问题比较多,这就暴露出一些农村学校教研力量相对薄弱,老师备课、上课存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象。

3.县区级教研部门的服务与指导。

县区级教研室应结合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学校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数量大、教学教研薄弱校较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情况,以教研教学薄弱校为突破口,以课题和校本教研为抓手,以研究、指导和服务为宗旨,借助县区教育信息网等媒介,全面组织开展教研室各项工作,使教研室真正成为教学教研信息的集散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一线教学教研的指挥部、教学常规管理的服务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部和县区教育改革的参谋部,有力地推动高效课堂改革健康稳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