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勇闯市场的弄潮人

勇闯市场的弄潮人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丁勇云从事石材行业的前后,来来去去不知换了多少人,但坚守住这个行当的人寥寥无几。凭借这个新坐标、新平台,丁勇云开始了他人生创业的转折。“用科技统领生产,以人本管理企业、应市场调节产品”的经营理念在丁勇云创建的砉红公司基本形成。只有瞄准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式样和质量,企业才有更大的生机。明智的市场经济思路使丁勇云在行业竞争中应对自如。

石材加工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如今,石材工艺标新立异,风格翻新,科技的“巧手”将现代建筑装饰得美艳绝伦,同时也赋予市场风起云涌的竞争。然而,尽管市场风浪惊险,优胜者总是勇立时代潮头。弥勒砉红天然石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勇云就是其中之一。

从打工仔到“石材将军”

拥有几千万元资产的丁勇云今年只有37岁,他传奇的成功经历让人惊叹,但是这偶然中带有必然。他走过的创业之路是从“奴隶到将军”的攀升之路。

1988年,16岁的丁勇云走出家门到筑路工地上打工,在干采石砌挡墙的苦力活中,他自学石料雕刻技艺。由于他有做事用心,且能吃得苦头的秉性,在采石场打工的几年中,他的雕刻技艺日臻娴熟,无论圆雕还是浮雕,那些花鸟鱼虫在他的刻刀下都会变得栩栩如生,对于切料、石板材打磨等的加工技艺更是谙熟于心。

20世纪90年代,来弥勒采石场“淘金”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干上几年后,大多数人都觉得“弄石头”赚钱难而改行另谋出路。俗话说:“当局者迷。”作为旁观者的丁勇云却看得非常清楚,他觉得,那些石材老板自动“出局”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技术、不懂管理,如果自己去当老板,绝不会像他们一样半途而废。23岁那年,丁勇云承包了弥勒县一个3000平方米的石材加工厂,自己当上了小老板。

1995年下半年,丁勇云以借贷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承包下来的陈旧机械进行改造,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更新,企业逐渐走向正轨。当回忆起自己所走过的路,丁勇云总结出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看、学、悟”三个字。当他从红河、蒙自、屏边等三县十几个采石加工场参观回到弥勒后,他清醒地认识到,干好石材行业需要科学,陈旧的管理、粗陋的加工与现代建筑发展的需求根本无法对接。

在丁勇云从事石材行业的前后,来来去去不知换了多少人,但坚守住这个行当的人寥寥无几。尽管如此,很多人都认为这石材加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手头有个三五万块钱就可开个采石场或是弄一个加工作坊出来。但现实并非如此,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并不会眷顾大量“淘金”人员的无序涌入,低水平竞争使得红河州的石材价格一路下跌,加上福建、山西等外地花岗石、大理石材的进入,红河乃至整个云南的石材加工面临着十分艰难的生存挣扎,很多小作坊打起“数量”之战,丁勇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功夫内练”成为他唯一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丁勇云在强抓生产技术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以“玩”为名的考察成为他的另一项工作。他“游玩”的地方多在那些出产花岗石和大理石的山地和农村。山西、四川、福建、广东等天然石材盛产地是他走得最多的地方。当他看了北京、西安、深圳等城市建筑群中那些高档酒店、文化艺术设施、古建筑恢复等工程中精美绝伦的石材装饰,以及那些利用高科技机械加智能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石材生产的工厂后,他悟出精美的产品与高科技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大企业的构建与科学精细的管理密不可分;现代建筑需求与传统工艺产品不能同日而语等道理。深层次思考使丁勇云多年萦绕在心的愿望更加强烈,他找准了石材业发展的另一个坐标点,建一个高科技石材加工企业的蓝图越来越明晰。

1999年,经多方筹资,丁勇云在弥勒城西南郊、昆河公路旁的西哨村口,购置了23亩土地,建起一个能装备现代石材加工机械的大型厂房,挂牌成立了“弥勒砉红天然石材开发有限公司”,从此搭起了他开创现代企业,驶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平台。凭借这个新坐标、新平台,丁勇云开始了他人生创业的转折。在建起新厂后的几年中,他不断增加现代石材加工新设备,而且立马就有新的回报。生产与再生产、再投入与再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对高科技“痴迷”的丁勇云,把石材加工收入又全部投入购置新型高科技装备上。几年中,企业从过去的小作坊一跃成为大工厂,从一般的粗糙加工攀升至高科技殿堂。质的飞越给公司带来无限生机和力量。富起来的丁勇云没有忘记回馈社会,他先后投资360万元为贫困山区建设希望小学,还出资为家乡小松树村修公路、建池塘,资助3个大学生完成学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帮扶贫困的善举赢得社会广泛的赞誉。

用科技打造精美产品

走进坐落在弥勒城西南昆河公路边的弥勒砉红天然石材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彩色大屏幕上,工厂内各车间的生产场景一览无余,在自动控制指挥台,几台电脑正记录并反馈着操作及生产产品的质量数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全天候生产自控监视及质量把关系统。在高大的石材切割加工厂房里,一字排开的是红外线扫描毛石立体信息、电脑指挥成形的现代石材加工机械。在大型切割机下,巨大的石料变得像豆腐一样软,随着按动开关的手的起落,几十块石板整齐地被切了下来。特别是在数控切割机下,在电脑巧手的挖切中,一件件基本成形的狮子、圆球等异形材料工艺品瞬间就呈现在面前。12磨头全自动磨机流水线自动作业更是奇妙,一头放进毛料石板,另一头出来的是光洁得能照见人影的各种类型的板材。就连只有2厘米厚,长宽却有4平方米大的石板材,也如同“巨人翻书”般齐刷刷摆放在人们面前,用“鬼斧神工”4个字也形容不全这高科技的精妙!

如今,砉红天然石材开发有限公司已成为红河州石材加工业的领军企业,该公司生产的天然石材产品不仅早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欧美诸国,而且代表着红河州的石材品牌,公司董事长丁勇云也与时代同步,站在科技实力竞争的潮头。

用现代思维跻身竞争市场

“用科技统领生产,以人本管理企业、应市场调节产品”的经营理念在丁勇云创建的砉红公司基本形成。砉红公司早在2003年就一次性通过了ISO9001-2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公司所生产的豆花米黄、红线米黄等板材受到省内外建筑商的普遍欢迎。

有了高新科技装备,在远近石材市场的竞争中,丁勇云踌躇满志。他深知产品在创新中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随着审美观念的更新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幻,商家对产品质量及新颖度越来越挑剔,这些都对石材加工业形成了无形的挑战。只有瞄准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式样和质量,企业才有更大的生机。

明智的市场经济思路使丁勇云在行业竞争中应对自如。几年中,丁勇云带领本公司几个技术骨干专攻新产品的开发,他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以高科技机械为依托,在建筑装饰上大作民族艺术特色这篇文章。公司先后开发出古建筑廊檐、柱体、门窗等装饰产品,还增添了生活家用的桌子、花瓶、茶几、凳子等新产品,就连西方国家的哥特式圆顶建筑装饰也能加工。精湛的工艺为该公司的产品赋予了新颖优美的线条,加上细腻光滑的质地,产品不仅衬托出现代建筑的时尚风格,还将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产品投放市场成为抢手货。很多现代建筑上需要的各式各样的石材产品,弥勒砉红天然石材开发有限公司大都能加工。那些典雅富丽的各类门窗线条装饰,以及色泽和谐、格调高雅的各类规格的墙面板都应有尽有。一部分民族图案艺术浮雕,如罗马柱顶、柱脚及门窗镶嵌图案部件已走向英国伦敦、日本、新加坡等地;在省内,如昆明、大理及整个红河州的大部分标志性建筑物上,常常可看到该公司的产品;具有外贸资质的几个福建商家常从该公司提货运往海外。创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但游刃有余,且尽领风骚。

以“大将”风范运筹石材产业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档次高低和规模大小,与这个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成正比。弥勒砉红天然石材开发有限公司能做到这样大,这样好,与董事长丁勇云的聪明睿智和专心好学,以及科学管理密不可分。在抓传统工艺技术更新,拓展新产品,打造品牌的同时,在经营管理方面,砉红公司经历了从“划分责任制度”,到“扁平化管理”以及“人本管理”的三个跳跃。当说起石材加工及市场经营等情况时,丁勇云对中外石材业的发展及建筑装饰趋势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分析市场营销起落兴衰的成因更是旁征博引,极有水平。据他的下属介绍,为学技术,为讨教管理经验,丁勇云舍得花钱花时间,常带领员工到外地参观学习,请专业技师来为大家讲课。为管理好企业,丁勇云已在清华大学读了7年的经济管理硕士。难怪他说起管理有理有据,头头是道。

是“将才”就有“将”的气度,面对金融风暴对建筑石材行业的巨大冲击,丁勇云处乱不惊,他风趣地说:“这就像一家人过个冬天,房子加固了,有了足够防寒过冬的食物、棉衣和燃料,这冬天挺一挺不就过去了嘛。”

正是丁勇云学以致用,不断创新发展的思路,才使得他旗下的企业一步步走向辉煌,同时也使他获得“全国爱国企业家”“西南三省石材标准鉴定专家”“全国石材商会副会长”“红河州石材商会会长”以及2008年“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等荣誉。对于红河州石材行业的发展,丁勇云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红河州一些石材企业难以形成发展态势的主要原因是从资金投入、技术设备到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不具备石材开采和加工资质,从而导致这个行业大多呈现多、小、弱的特点。”其实,石材开采加工是一个技术性很高的行业,同样是一块石头,如果没有专业技术和先进设备,在开采和加工的过程中,有将大石块变成小石块,甚至多是次品的可能。红河州的石材品种和储量都有开发的潜能,但是,作为建筑石材,它不能再生,更不能像金属那样可以回炉冶炼重新利用。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充分的利用,这就是旧工业与新工业的一道“分水岭”。由此,石材开采与加工应本着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的精神,将“保护性开采与环境恢复治理”理念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起来才行,只有这样,资源才能得到保护,石材行业经济才可能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把好行业准入关口,让有技术资质和开采能力的企业科学合理地开采,才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

(本文刊登在2009年10月23日《红河日报》第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