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勇闯禁地的年上海第二医院

勇闯禁地的年上海第二医院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1年10月,上海人民政府接管了广慈医院;1952年,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在一系列耀眼的纪录中,当然还有本文要回顾的197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傅培彬、董方中领衔的,林言箴实施的国内第一例原位同种肝脏移植手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外科主任。同年进入瑞金医院外科工作,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我国每年有约32万肝癌患者,成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肝移植大国。

勇闯禁地
——197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肝移植记录

20世纪初,天主教江南教区法籍主教姚宗礼为了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在上海法租界金神甫路(今瑞金二路)东侧购买了165亩土地,用于开办医院。1906年开始筹建,1907年10月13日举行了开院典礼,取名“广慈医院”。

30年代中期,医院进一步扩建。同时,在一批海龟法国医学博士的带领下,广慈医院内外科的医疗水平在上海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发展至1949年,完成了学科齐备的综合医院的规模始建,逐步踏入国内一流医院之列,并成为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医院。

1951年10月,上海人民政府接管了广慈医院;1952年,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当年高校院系调整和随后的校内专业设置调整过程中,广慈医院汇聚了沪上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中有儿科界一代宗师高镜朗、骨科学专家叶衍庆、外科学专家董方中等。他们为医院的医疗水平领先于国内同行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系列在国内具有开创性质的科研成果相继出现。如1956年外科大动脉瘤切除手术使用冷冻干燥同种血管重建;1957年内科在国内首先诊断出第一例内分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1958年成功救治灼伤总面积达89.3%,其中Ⅲ度灼伤面积23%的炼钢工人邱财康,刷新世界灼伤治疗纪录,等等。

在一系列耀眼的纪录中,当然还有本文要回顾的197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傅培彬、董方中领衔的,林言箴实施的国内第一例原位同种肝脏移植手术。

一、曾经的外科禁地——肝移植

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零件坏了,可以修,修不好可以换,换好零件后同样能恢复功能。人体的零件(器官)坏了呢?在修不好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答案是:在一定条件下有些零件(器官)是可以换的。

以前,这种换人体零件的事情是只有在神怪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情节,现在医学科技的发展已经使传说变成了现实。绝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已经能坦然谈论“换肾”“换肝”“换角膜”了。

“换肝”学名肝移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发展到晚期危及生命时,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已经失去功能的病肝,然后把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健康肝脏植入人体内,挽救濒危患者生命的过程。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技术,通过肝移植,可以使晚期肝病患者在绝境中重获新的生机。原则上,当各种急性或慢性肝病用其他内外科方法无法治愈,预计在短期内(6—12个月)无法避免死亡的,均可考虑进行移植术。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肝移植在外科领域绝对是个禁地,不要说效果了,敢于尝试的人都极少。事情总是需要有人迈出第一步,禁地就是要有人来闯的。

世界上第一例人体肝移植是1963年美国人做的。

和其他各国一样,我国肝移植也是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进入临床,我国最早的同种肝移植动物实验是夏穗生在1958年做的,选择的实验动物是犬,施行的是犬异位肝移植,术后受体犬仅存活10小时,但犬一直未清醒,所以,谈不上成功,只能说是一个实验性尝试。随后,国内学人开始关注国外关于肝移植的信息,一些先进资料开始介绍进来,国内开始系统地开展犬同种原位肝移植,经过多年的摸索、经验交流,逐渐总结了一套可供临床应用的原位肝移植手术方法。

犬试验成功了,下一个目标——人。

我国首例接受肝移植的病人

二、肝移植——三人行

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这次吃螃蟹我们至少应该记住三个人:傅培彬、董方中和林言箴。

傅培彬,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的奠基者,傅培彬倡导“爱病人、爱组织、爱器械”,“三爱”是“傅氏外科技术”的核心。

董方中,外科学家。湖北武汉人。1941年上海圣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赴美,1942任美国伊利诺伊州环湖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同年考入宾夕法尼亚州圣利亚医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47年回国。曾任上海仁济医院外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外科主任。

林言箴,1924年生,1949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瑞金医院外科工作,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林言箴长期从事普外科和消化系外科,尤其是肿瘤外科治疗的研究。在胃癌治疗方面,亦有创建性的成就。林言箴认为如果墨守成规,拒绝接受新生事物,则外科学只能走到死胡同里。因此,他要求医生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临床,反对一味猎奇、空中楼阁式的研究。

正是严格缜密,大胆创新的林言箴在1977年,主持了我国第一例临床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自此开创了我国肝脏移植事业。

三、勇敢的创举——国内第一例肝移植

作为国内第一例肝移植手术的主刀医生,林言箴在回忆1977 年10月21日那次创举时,他时时要提到傅培彬。“我当时是普外科医生,得知美国实施肝移植手术后,我便向老师傅培彬教授和董方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们也可以做这个手术。”从一开始,傅培彬就支持这位学生勇敢地尝试。

第一个接受肝移植手术的病人姓胡,是肝癌晚期患者,那时的情况与现在不同,一般仍会给晚期患者实施手术。手术后,病人存活了54天,填补了国内空白。这样的效果在当时看来,已经史无前例。林言箴回忆道,当时“手术室里挤得满满当当,能够使我镇定地完成这台手术的,是始终站在我身后的两位老师:傅培彬和董方中。没有他们的信任和鼓励,根本不可能促成这件事情”。

随后,在1978年2月、6月及12月又做了第2、3、4例肝移植,三位病人分别存活139天、200天及261天。

1980年2月该项成果(肝移植)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市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同年10月被卫生部授予甲级科学技术成果荣誉证书

四、肝移植——我们依然在路上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手段。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肝移植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肝移植技术和临床疗效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每年有约32万肝癌患者,成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肝移植大国。因为发展太快,管理未跟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技术层面进步了,由于开展移植的单位太多,技术水平差别很大,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对群众的医疗费用也是雪上加霜。器官移植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伦理和法规上的问题,再加上少数单位有器官买卖、网上招揽病人等问题,导致国际社会的非议和批评。

如何充分利用紧缺的供体,进一步提高肝移植的疗效、降低并发症和手术费用,使肝移植能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肝移植的努力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