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诗歌走进灵魂和血液

当诗歌走进灵魂和血液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歌写作是精神和语言上的探索与发现。从诗集《八公里火车》可以看出,邵明强化“八公里”这个象征精神的超越和灵魂的飞腾,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拓展,充满着热力、生机和力量。邵明的文本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个体“在场”的姿态,通过心理场域的反复撕扯、磨合与谈判,将人为组合的场景和日常情感累积叠加。这样的景观,对他而言,不仅是写作的对象,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现场。

·蒋 楠·

探寻一位青年才俊的诗歌文本,不仅仅是就其创作来进行某种意义的阐释,更应感触到诗人文本中出现的诸多诗歌元素与意象符号所代表的人生际遇与诗性情怀的共振。

诗歌文本也许很难物化或分析,若要刻意解读一番,邵明从字里行间所流溢出的自由、爱与欢愉,缘由无外乎三样:对现代汉语诗歌的单纯热爱、对生活的全面接纳和对未知事物的急切探问。他写作之轻松与神速,在大巴山诗坛出人意料地开拓了一片自己的地盘。

诗歌写作是精神和语言上的探索与发现。从诗集《八公里火车》可以看出,邵明强化“八公里”这个象征精神的超越和灵魂的飞腾,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拓展,充满着热力、生机和力量。他以简洁有力的笔墨、丰富的节奏、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进行诗歌创作,其作品呈现纯正、深情、敦厚、朴素的品质。

邵明擅长捕捉当下年轻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精神特征,其文本语言反映出来的是个体生命对于时代语境的拒绝与接纳,并在群体意识形态中完成自己的社会身份辨认。

邵明的诗在意象选用与情感演绎上,秉承了现代汉语诗歌中对“当下”与“日常”的沉思与抉择。在惯常生活中寻找“刺点” ,是诗人让情感达致兴发的关系场域。看似碎片化的日常生活,赋予了现代人多解而坚硬的意义内核,这正是现代汉语诗歌创作观念生成的重要基因。面对纷繁的日常现实,写作者需要深度参与其中,以便获得一种在场的感受,进而全面激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邵明的文本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个体“在场”的姿态,通过心理场域的反复撕扯、磨合与谈判,将人为组合的场景和日常情感累积叠加。在不断唤醒词语、唤醒现实的努力中,在唤醒与穿越中,不断超越自我,寻找精神原乡。无论是用心追问人生意义和超越虚无的勇气并反躬自省的《二十哭》,还是群体精神状态另类表达的“隐秘心曲”《二十岁》,抑或是对日常生活真正意义深远追寻的《天下》《像黄昏》等,唯美的画面、浓浓的青春意绪以及淡淡的疼痛感,都是邵明心灵思绪的瞬间曝光,源自他切肤的个人感受。而隐藏于这一行行文字背后的,是一代年轻人的人生形态。

《我其实很渺小》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是作者没有直接去揭示生命的终极意义,而是排除臆造的夸张,以“蚂蚁”“尘土”为参照物,完成对生命自身的认领,去抵达那通脱之境。

莲花湖是邵明的故乡,也是四川省达州市的标志性景观。这样的景观,对他而言,不仅是写作的对象,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现场。他在生活之场与写作之场“对望”,并将在内心中建构的“景观”,用语言予以恰当的表达,这样质朴的语言和情感,没有切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在《与莲花湖对望》中,让我再次感到“场”的存在。

《遇见》和读者甫一照面,我们会感觉到,诗人的情感已浓烈入血管,而不是浮于表皮。在这样一个叙述结构和想象场域中,诗人其实更有想象和言说的自由空间。和同龄的诗歌写作者一样,邵明更加注重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写作者通过形式才能把最高程度的抽象和最低程度的具象融为一体,简单和复杂融为一体,并将许多紊乱的、支离破碎的、互不关联的素材和原生态的生活浓缩到一个有机和谐的诗歌文本中,将单向度变得丰富。

只有作为某种真实有力的见证,才会为文本灌注一种强劲的生命力。像邵明这样的新生代诗人,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情境,诗歌语言和文化范式的多样化既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为他烙上了“影响的焦虑”。无可否认,在众声喧哗的多元文化视野下,写作的“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怀,诗人需要一种更宽阔的视野、更博大的情怀、更深远的抱负、更奇崛的想象力,对时代进行更敏锐的感知、理解和体察。

诚然,诗歌中的现实难以厘清,不能和置身其中的现实相提并论,被诗人用文本语境“适情适境”打磨过的现实,已成为容纳更多意义、情趣、哲理的另一片精神图景。邵明的难得之处在于:在具有实验性的表达手法之中,创作语言的选择显得极为从容洒脱。他试图融合多种诗歌创作风格与核心元素,从最初的简单开始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无法想象的丰富境地,进而使天马行空的精神向度得以平稳着陆。

文本是一个诗人精神版图的最真实呈现,诗歌的力量总是比字面含义更加深邃幽远。深层次来看,邵明的文字平实质朴,都是不疾不徐且清晰优美。他的诗语调柔和,气息宽广,糅合着幻想、希望和对生活的期许。

《从此》将抽象的抒情具体成一个个物象或时间点,朴素空灵而又简短精悍。这首诗旋律感极强,在极有限的“一张纸”上蜿蜒,带着一个青年诗人特有的忧郁,语感却异常明快、轻盈和超然,让读者在情景的熟悉感和叙述语境的陌生感之间,获得了一个独立的思考空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地域又或时空上的空间。

蒋楠,四川开江人,现居广东东莞。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疼痛诗学”的主要创建和推动者之一,已出版多部作品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