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歌的起源和特征

诗歌的起源和特征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诗歌的起源学术界争论颇多,众说纷纭,但中国的诗歌在《诗经》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是学术界一致的看法。王国维的《两周金石文韵读》和郭沫若的《金文韵读补遗》中均指出,在殷商金文中,没有叶韵,而周代却很多。[4]在讲诗歌的特征之前,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诗。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它所包含的思想是相当丰富和美好的。“诗言志”的思想历来得到文学界的接受和强调。

一、诗歌起源

关于诗歌的起源学术界争论颇多,众说纷纭,但中国的诗歌在《诗经》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是学术界一致的看法。山东大学陆侃如、冯沅君指出:“《诗经》以前的诗歌,大都收集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讷的《风雅广逸》及《诗纪》前十卷《古逸》里。其中有神农时代的《蜡辞》(见《礼记·郊特牲》);有黄帝时的《弹歌》(见《吴越春秋》)、《有炎氏颂》(见《庄子·天运》)、《游海诗》(见王嘉《拾遗记》;有少昊时的《皇娥歌》(见王嘉《拾遗记》)《白帝子歌》(见王嘉《拾遗记》);有唐尧时的《击壤歌》(见《论衡·艺增》)、《康衢谣》(见《列子·仲尼》);有虞舜时的《卿云歌》(见《尚书大传》)、《南风歌》(见《家语·辨乐解》)、《虞帝歌》(见《尚书》);有夏代的《涂山歌》(见《吴越春秋》)、《五子歌》(见《尚书》)、《夏人歌》(见《韩诗外传》);有商代的《盘铭》(见《礼记·大学》)、《桑林祷辞》(见《荀子·大略》)、《商铭》(见《国语》)等等。”[1]

对于上述作品的真伪,学术界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少,认为有些是真的,在后人传述追忆时难免有些修删,加入自己的东西,而有一些可能是后人的伪托。考古工作者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历代出现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贵史料。1898年至1899年间,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小屯农民在耕地时挖掘到一些龟甲兽骨上刻有占卜的文辞。古董商将其运往北京,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等人收藏,经孙诒让、王国维和其他学者研究,知道这是盘庚至纣王(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时期的遗物。后来进行科学发掘,出土各类龟片和兽骨6万多片,学术界根据卜辞推测了盘庚周初的情形。

社会发展到殷代,农业和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农作物种类丰富,农耕用的器具一般是木制的耒耜,其他用具虽无铁器,但已经有铜器,所有家畜的种类已差不多全备。由以上的情景可知,当时的商业已经存在,手工业的种类较多,并有较细的分类。有了这样的物质生活基础,产生音乐和舞蹈那就是非常自然的了。专家对当时的文字研究后得出结论,此时使用的乐器已不是原始简陋的,卜辞中讲到了当时使用的乐器是鼓、磬、言、毃、石磬等,这说明当时的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在卜辞中已经看到音乐和舞蹈的盛况,据此推测那时有不少的诗歌。卜辞中有一段很像歌曲: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2]

这一歌词的体裁非常近似于汉乐府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上边的“其”字表示疑问,到《诗经》里还有“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的句子。这首简单而朴素的古歌,许多人把它称为我国历史上年代最早、最可靠的作品。

王国维的《两周金石文韵读》和郭沫若的《金文韵读补遗》中均指出,在殷商金文中,没有叶韵,而周代却很多。其年代较早的,应是《诗经》中《雅》《颂》的先驱、武王时的《大丰殷铭》。现从各种释文中选一种:

己亥,王有大丰,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王亡尤王。殷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熹上帝。文王监在上,丕显王则相,丕肆王则唐,丕克三殷王祀。丁丑,王飨大房,王降亡得爵复觵。惟朕有庆,敏扬王休于尊享。[3]

此外,还有成王时的《矢令殷铭》、昭王时的《宗周钟铭》等。内容主要是祭祀与战争,形式方面则四言与杂言各半。

李方先生认为:“人类的诗歌起源极早,大概从产生语言的时候起,人类就用诗歌抒情或传递信息,而不必在其究竟源于劳动还是休息等问题上多加争论。”“诗歌有韵,便于记忆和传播,有利于讲述祖先历史或某种英雄故事,所以各民族在没有文字之前,都曾留下世代口耳相传的史诗。因而诗歌与传说故事,同为最早的人类文学现象,诗是韵文和散文的最早源头,是先民调节生活、沟通信息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4]

二、诗歌的基本特征

在讲诗歌的特征之前,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诗。《古代汉语词典》中,把诗定义为“一种有韵律,可歌咏的文体”。《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章太炎先生说:“凡称为诗都要有韵,有韵方能传达情感。现代白话诗不用韵,即使有美感,只能归入散文,不必算诗。诗为何要有韵呢?这是诗歌的自然要求。诗脱口而出,自有天然的风韵,这种风韵可达到那种神妙的意思。”[5]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因而它具有各种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凭借优美的语言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与评价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满足审美的需要,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诗歌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别,因而,它除具有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外,又有与其他文学作品明显的不同,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精练

诗歌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相比较,它的篇幅是比较简短的。中外文学史上,尽管有长篇诗歌,如中国的《格萨尔王》、法国的《罗兰之歌》、拜伦的《唐璜》、荷马的史诗等,其只是诗歌中的一小部分,与同类的史书或小说相比,其篇幅显得比较短小。诗歌的篇幅很短,它却能表达很多深刻的内容,并且能够做到言简意赅、意在言外,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其他文体所很难做到的,我国的格律体诗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一首绝句20几个字,律句(主要指五言、七言律诗)40至56个字,所表达和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2.思想深刻

自古以来,中国的诗歌比较注重强调思想性,这与西方诗歌比较强调诗歌的感情和优美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必然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又不是一般的思想活动,包含的应该是能够对生活起积极作用的、美好而崇高的思想。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它所包含的思想是相当丰富和美好的。“诗言志”的思想历来得到文学界的接受和强调。这方面的例子较多,如《尚书·集传》《礼记·乐记》《孔子闲居》《诗·大序》《左传·襄二十七年》《论语·为政》等都曾多次宣扬诗的思想教育意义。所谓“诗言志”是广义的,不论从天下大事到生活琐事,无所不包;所涉及的思想无论何种范畴,都同样可以是深刻而具有启发意义的。可以说缺乏深刻的思想性,即使文字再华丽也不是好诗。

3.感情丰富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想和感情同属于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两个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尽管人们有数学公式、数字计算等不带感情色彩的纯理性思维,却不存在不带思想、不可言状、不作理性分析的情感。鉴于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俱时展现,因而就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诗歌的创作是人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心理过程,不能没有丰富的感情。李善注《文赋》时说:“诗以言志,故曰缘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6]我国古代优秀诗歌,特别是唐诗中的许多佳作名篇,都是把思想与情感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其所表达的思想、抱负和情怀,感人肺腑,打动人心,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成为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的教科书。

4.景致生动

李方先生使用“景致”一词,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从文学的角度选取了“景物”与“情致”两者词根,合二为一,景致不同于“风景”“情景”,因为二者中不一定有人并且有情。我国古代的许多田园诗人,他们“见景生情”,“寄情于景”,达到情景融合的效果,而不是现在所谓的“纯天然”,也不像拍照片那样把客观的自然环境照下来。陶渊明、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等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当表达愉悦心情时,感到“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霜叶红于二月花”。当心情沉重时,感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诗歌受到诗篇的限制,在许多地方使用比喻、夸张、烘托、白描等手法,引入许多典故,这样可以增加景致的内容含量。虽然也有细致的工笔,但只是刻画诗人认为需要特别突出的镜头,以增强其感染力。另外,情景安排协调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5.音韵铿锵

“铿锵”是象声词,最初用来形容钟声的,后来多形容乐器声音响亮动听。《史记·乐书》称:“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7]古代人用“铿锵”来指诗文音调抑扬顿挫、响亮和谐。诗歌是供人阅读的,也是朗诵的、歌唱的,这就需要表现为有韵律的音乐美,做到节奏和谐,只有有音韵美和节奏美,才使听者感到悦耳。这也是诗歌与散文的区别之处。诗歌的音韵美是古今中外一切诗歌的一致要求,尽管古今中外文字变化、语言不同,但在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章太炎先生曾指出,无韵为散文而不为诗,因为没有音韵美,读起来难上口,听起来不入耳。我国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体现在从音调(平仄)到句式都富有节奏美感,给人以整齐和谐的感觉,让人听起来有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6.意境高雅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很特殊的概念或范畴。意境的有无和高下是人们对诗歌和其他艺术作品的评判、审美标准。但对于意境的概念,专家们有许多解释,并且不一致,很难找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深入浅出的定义。然而,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及诗家使用的频繁性却不允许我们回避。意境这一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诗画艺术的灵魂,历来被艺术家视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其在诗歌中是指写作成就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艺术造诣所展现的魅力。衡量一首诗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它有无“境界”。“意”是指心意、情意或者意念。所谓的“意境”与诗人所说的境界含义相同,但使用的频率更高,它指的是诗歌的内容由于情景交融所产生的使人心旷神怡的境界,可使读者和作者的心神融合,浸透于诗篇的情景之中(审美者移情于审美对象之中)。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8]一首具有高雅意境的诗篇,就是一首情景交融、塑造生动感人形象的美好诗篇。这样的作品使人如身临其境,得到艺术熏陶,并使人陶醉于其中,驰骋神游于想象的美好而广阔的天地之外。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达到了这种较高的艺术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