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晴牧歌:寒露已过,山城也作陀罗

晚晴牧歌:寒露已过,山城也作陀罗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掺陀螺的木棍是由一种特殊的灌木枝干做成,足有1.5米左右长,直径约2厘米,所系鞭绳是橡皮的,近2米长。当时,掺陀螺是中小学男孩们冬春季节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由于地域的不同、方言的差异,各地民间对陀螺的称谓不一。掺陀螺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游戏活动,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至宋朝,儿童掺陀螺的活动已经普及。至于“陀螺”一词,至明朝时才正式出现。

  寒露已过,立冬在即,然而山城重庆却了无寒意,仍是一派秋高气爽的宜人天气。于是我们八位“40后”的老年朋友趁着三峡库区蓄水已达175米,来了个“万州—开县自由行”。

短短的两天半里,丰富多彩的游览项目让我们玩得非常开心。其中万州“掺陀螺”的游乐更是趣味无穷,至今不能忘怀。

那日清晨,我们迎着清新江风,来到万州大会堂前的广场,刚到就听得广场一端不时传来清脆、响亮且有节奏的“啪啪”声。循着声音望去:原来,广场尽头的空地上,有七八个中老年汉子正在挥鞭掺陀螺!我们立即穿过一个个跳舞大妈的方阵,快步来到那儿。离我们最近的是一位身材高大健硕的汉子,只见他挺胸直立,右手将高高举起的鞭子一旋,在头顶上划了一个优美的圆环,然后猛地往下一挥,那鞭绳不偏不倚准确地掺在地上正旋转着的陀螺腰际,发出“啪!”的一声,清脆又响亮,陀螺更飞速地旋转着。他那挥鞭动作优雅、轻松而自然,似乎毫不费力。刘老师忍不住了,首先上前一试,我们则兴致勃勃地看他表演。不料,那鞭子到了刘老师手中就完全是另一副模样,无论他怎么瞄准陀螺认真用力挥鞭,鞭子总是轻飘而无力地在他手中乱晃,不是甩过了陀螺的头顶,就是掺到了陀螺的脚尖,怎么也不听使唤——活脱脱一副柔弱文人舞枪弄棒的窘态,直把大伙笑弯了腰。看来,掺陀螺确实是个力气活,对于平时不爱体育锻炼的我们来说,此刻无论怎样积极努力参与,都无一例外地与刘老师一样“败下阵来”!唯有平常就是打拳舞剑好手的王老师例外,只见她执鞭从容上场,高举鞭子,在空中用力挥动,然后对着陀螺腰际一下又一下地掺去,竟然都准确地掺到了陀螺的腰部,且均发出了清晰的“啪啪”响声。成功啦!我们不禁为她欢呼起来,她那不让须眉的气概,挥鞭如舞剑的英姿,配上鲜艳的红色运动服和满头银发,恰似一幅色彩明丽的“巾帼舞剑图”,围观者无不为之喝彩,引得旁边卖陀螺的老汉也来围观。

场角地摊上就摆着老汉贩卖的各种陀螺,据他介绍,这些陀螺都是从山东买来,然后再加工的。大多为金属制成,也有中空旋转起来有鸣声的;其形制均很大,有的重达好几十斤,我们双手合抱都觉得很费力。掺陀螺的木棍是由一种特殊的灌木枝干做成,足有1.5米左右长,直径约2厘米,所系鞭绳是橡皮的,近2米长。大家都感叹其已远非我们儿时所玩、所见之陀螺和绳鞭的样子了。

我们儿时掺的陀螺很小,大概仅8厘米左右高,上部圆柱体,下部圆锥体,通常用木头制成,打磨得很光滑,下端钉有铁钉。掺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其直立旋转,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掺陀螺的鞭子是一根大约小指头粗、50厘米长的竹棍,上端系的是一根约70厘米长的麻绳。当时的陀螺身大多挖成中空,在其一侧开个1.5厘米长的条状小孔,当陀螺被掺得急速旋转时,就会发出如空中飞翔的信鸽腿上的鸽哨声,响亮而悠远,好听极了。当时,掺陀螺是中小学男孩们冬春季节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陀螺”也作“陀罗”。由于地域的不同、方言的差异,各地民间对陀螺的称谓不一。北方叫作“冰尜(ɡá)”或把“掺陀螺”叫“打老牛”;河北吴桥地区称为“bo”。闽南语称作“干乐”;湖北一些地方,称“掺陀螺”为“刷得螺”;在川渝两地,刘老师说他们万州人称陀螺为“地嘟嘟”;咱川西邛崃人将“嘟”儿化后单呼“嘟儿(dēr)”;成都人则叫“地转转儿”,其郊区又将掺陀螺叫“掺牛牛儿”;还是重庆人的称谓最接近其学名,曰“地陀螺”。

掺陀螺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游戏活动,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据粗略考索,中国是陀螺的老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出石制、陶制和木制的陀螺,说明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陀螺作为汉族民间的娱乐工具,最早在后魏时期的史籍中就有了记载,当时称其为“独乐”。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载:“梜者,镟作独乐及盏。”缪启愉校释:“‘独乐’,即‘陀螺’,小儿玩具。”说明其时已有一种梜木镟制而成的木陀螺作为儿童玩具。至宋朝,儿童掺陀螺的活动已经普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苏汉臣[2]所画《婴戏图》中,就生动地展现了两小孩掺陀螺玩耍的情景。由画面考察,宋时陀螺也是木制,像个圆锥体,用绳子缠好,往地上前抛后扯,陀螺便在地上旋转起来,再用绳子不断抽打它的侧面,使其不停旋转。其形制及玩法已近似当今。

至于“陀螺”一词,至明朝时才正式出现。明朝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之“春场”篇载有“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的民谣。该篇而生还详动地记载了陀螺的形制与玩法:“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尽。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住。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此进一步说明明朝时陀螺的形制及玩法,已跟今日的木制实心陀螺和掺法无异;再参之清代的掺陀螺歌谣:“冰上乐兮鞭陀罗,随风旋转呼如何。貂帽锦靴小阿哥,明年跃马金盘陀。”可证该游戏主要是在冬春季,既能健身,也可暖身,和我们儿时掺陀螺的季节完全一致。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改良,儿童玩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种类琳琅满目,因而现今已少有儿童玩我们儿时的那种木陀螺了。但掺陀螺这一村童玩的民俗娱乐活动,仍被继续保留了下来,只是玩者转为成人群体,陀螺也因之愈玩愈大,从几公斤到一百多公斤重都有;掺陀螺的方式也花样翻新,创意多变。随着匠工的巧思琢磨和改良、创新,陀螺已有各式各样的材质与形状出现,如今淘宝网上就有各种形制、质地、大小的陀螺出售,成人健身用的,儿童娱乐玩的;纯金属的,木质塑料制的;价格贵者达两三百元一个,便宜的几块钱就能买到,且是会发光带音乐的,叫仿木七彩音乐陀螺,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此次“掺陀螺”的游乐活动,还让我们惊奇地发现:如今,掺陀螺成了一项集娱乐、健身、益智为一体的民间中老年人的集体活动。人们边玩边交流掺陀螺的心得,不少老年人因此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锻炼了身体。时间长了,很多老年人缠身多年的肩周炎不见了,血压也正常了。据说,国家卫生部为了老年人的健康,在不少地方成立了陀螺协会。广场上那位卖陀螺的老汉也告诉我们:重庆市就有陀螺协会,万州掺陀螺的人就有不少是重庆陀螺协会的成员呢。

快乐的“掺陀螺”观赏,为我们的“万州—开县自由行”增添了特有的乐趣,它把我们带回欢乐的童年时光,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注释】

[1]掺(cǎn):川渝方言对用鞭子或条状物抽打的称呼,音“惨”,即普通话所谓之“抽”“鞭打”。

[2]苏汉臣:开封人,曾在北宋徽宗宣和画院当过待诏,以刘宗古为师,工于释道人物之画,尤其婴戏画更有独特之功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