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路与诗观

诗路与诗观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字,《梁剑章诗词集》这部书稿就算基本定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除了字数一样之外,不仅不合诗词的基本格律要求,而且是典型的革命体、口号体、大话体。但是,却是当时创作的雏形,我把它们称为诗词写作的“处女作”。按年代排序,分卷出版,总名称为《梁剑章诗词选》,各卷的书名在各卷中标示。

梁剑章

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窗外绿意盎然,南归的燕子在室外环绕盘旋。室内有一簇绿竹陪伴,生机盎然。桌上是友人送来的西湖龙井,散发着阵阵清香。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字,《梁剑章诗词集》这部书稿就算基本定型。搁笔之余,回顾多年来走过的诗路,似乎还有一些话要向读者交代。

诗为心声。一个人能有诗的爱好,应当是弥足珍贵的。记得在上小学、初中时,从学习的课本上读到了一些流传甚广的名诗、名句,少年的朦胧中对诗就有了一种偏好。但那时,只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而已,并没有想到自己要去创作,这也是当时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同学们的想法。

到了高中之后,在那个特定的红色年代,毛泽东诗词传遍神州大地,可以说,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能够像背诵毛主席语录一样,随口就可以背诵几首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的豪迈、境界、胸怀,以及从诗中流淌出的优美韵律再一次深深感染了我,于是,不由自主地开始尝试写作诗词。

我手头保留有当年高中毕业时,一位同学赠送的一个笔记本,大红色的封面,青松、红日相映,充满革命的浪漫。在这个笔记本上,收录了我当年写的一些“诗词”。其中几首是这样的:

1、《沁园春·迎春》:春雷惊鸣,凯歌嘹亮,万象欢腾。看今日中华,绚丽锦绣;碧海扬波,群峰彩舞。革命生产,飞跃前进,好一派欣欣向荣。迎新春,我人民七亿,赞颂领袖。幸有英明舵手,率天下工农战苍穹。今遵义光芒,辉耀环宇;井冈烽火,燎原全球。五星红旗,荡击枯朽,美帝苏修放悲声。无产者,举革命红旗,独数风流。

2、《忆秦娥·咏青松》:寒风烈,昂首抖臂迎晨月。迎晨月,苍翠欲滴,盎然生趣。身坚何惧狂飙赶,志诚哪怕冰霜厉。冰霜厉,锦厦何难,阅尽春色。

3、《卜算子·别》:近缘麦假边,心潮波浪翻。苦辣酸甜齐敬来,实为苦闷烦。同席相一年,志同共患难。无奈情况作变幻,擎锄在园间。

以上这三首所谓“词”,第一首描写政治,第二首描写自然,第三首描写心情,全部创作于1970年至1971年之间,没有任何改动,原文照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除了字数一样之外,不仅不合诗词的基本格律要求,而且是典型的革命体、口号体、大话体。但是,却是当时创作的雏形,我把它们称为诗词写作的“处女作”。

高中毕业后,在商业供销系统工作6年,负责全公社供销系统的文字材料和通讯报道,诗词写作偶尔为之。由于有了工作环境的铺垫,写作就注入了业务的范畴。其中一首是描写供销社营业员下乡售货的情景:

《七绝·供应》:扬鞭催马转千村,轮流下乡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广阔天地练红心。

虽然是四句话,格律上也不太符合,但水平似乎有所提高。

后来,进入党委机关工作,在宣传部门,报纸、书刊多了,学到的知识也就多了。一次宣传部处理旧书刊、旧报纸时,我从中淘到了一本《词牌释例》,是由严建文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于1984年出版,收入常用词牌422个。这本书虽然在用律上讲究宽泛,对于我的创作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以后的创作又一次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宣传部门人员少,工作量很大,创作时断时续,且随心所欲,即写即扔,至今留下遗憾。

在党委机关工作11年,调入经济报社当专职记者,组建各地记者站,采写经济、新闻稿件、撰写报告文学、征集报纸广告等等,每天加班加点,有时赶写稿子,常常工作到深夜,诗词创作的精力彻底放弃。但诗心未减,在诸多文稿中常有体现。如:“滚滚乡情暖客心”,“钥匙投簧锁自开”,“银灯闪闪放光明”,“春城无处不飞花”,“踏波逐浪在潮头”等等,从这些文章的标题来看,无形中注入了诗的意境。

真正进入诗词创作的领域,下决心学习,提高创作水平,还是在调入省建材系统,担任了全国装饰材料情报信息网秘书长和现代装饰报社的总编辑之后。全国装饰材料情报信息网是由国家建材局信息统计司批复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装饰信息与理论活动的社会组织,活动多了,信息量大了,出差的频率高了,闲情逸致也就来了,常常会随手记下一些感想,变成诗词形式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再后来,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和河北省诗词协会,不断接触一些诗词界的大家、名人,听他们的讲座,与诗友们交流,其创作不仅在量上有了突破,在质的方面也有所提高。如:

1、《七律·香椿树》:苍劲虬枝隐玉身,莺飞蝶舞露骄矜。山乡庄院寻常见,温室大棚弄绿茵。华贵敢登三宝殿,平凡常叩百家门。生来不惧沸汤煮,惯送清香慰四邻。

2、《江城子·做客长寿村》:太行深处正秋凉,雨微扬,带疏狂。绝顶登临、一揽好风光。曲径通幽长寿路,芳草绿,菊花香。

农家小店梦悠长,饮琼浆,颂琳琅。秋夜清风、拂去鬓微霜。游人不识愁滋味,山野菜,醉泉乡。

3、《临江仙·植物园小憩》:午后余晖残照,浓荫柳叶深长。小溪曲径吐幽香。圆圆石桌凳,静静沐斜阳。记得小园独坐,犹吟传世词章。紫薇花对紫薇郎。黄昏谁为伴,对坐话端详。

以上三首,虽然不能称之为上乘,在格律、对仗和诗境上还有欠缺,但较之前作,避开了空洞的口号,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

这样,在间断的写作中,已经积累了上千首诗作。

这次结集,时限是从1993年开始,到2014年底的诗作选集。按年代排序,分卷出版,总名称为《梁剑章诗词选》,各卷的书名在各卷中标示。

之所以从1993年开始选编,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其一、1993年以前所创作的所谓“诗词”,大部分格律不通,意境甚差,白话、空话、套话较多。如果收录,一是谬误流传,误导读者,危害社会。二是势必要重新斟酌,大动手术。三是作品零散,遗失过多,有的已经踪迹难觅。

其二、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1993年,恰是本人进入不惑之年的首年,有了20多年闯荡社会的经验,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其写作相对稳妥、成熟了一些。这样的作品出来或许能够接近读者,同读者共鸣。

其三、我本人认为,1993年以后才是我人生旅程的真正起点。以工作经历而论,在商业系统工作6年,那是一段美好的日子,使我没齿难忘。在机关工作11年,游走于官场,撰稿于公文,时时要避开明争暗斗。在频繁的汇报、协调、繁琐的流程中工作。经济报社4年的记者生涯虽然紧张,也有快乐,但始终找不到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常常陷于迷茫的境地。只有1993年进入到装饰行业以后,才比较圆满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1993年春天,我踏着春风来到省建材局报到,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从那时起到现在整整20年。这20年时间里,我深入到这个朝阳的产业,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行业兴起、发展、壮大的全部过程,以年均200天的出差量,走遍了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国外的数千家建材家居市场,组织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行业活动,结识了数百名在这个行业从事经营的企业家、中层干部和普通员工,撰写了近百万字的行业论文、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同时,在千百次的考察、调研、巡视中,即兴而来,我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用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反映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浓缩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讴歌在这个行业涌现的新变化、新面貌、新德尚,放飞自己的理想和心灵。因此,这20年的诗作,有50%以上是描述这个行业的。尽管这些作品,有些直白,有些理性,有些不如人意,但我想,这些诗作将连同我那些装饰论文、报告文学和散文随笔,一起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在从事建筑装饰行业这20年里,有些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出于关心和爱护,曾经多次推荐我到比较优越的环境工作,包括再重回行政、党委机关任职,但经过思考之后,我都一一婉言谢绝了。因为我坚信,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当官的。我曾经戏言,当年中国少了一个小小的宣传部长,但是多了一个全国装饰行业的行家里手。这个话从本人口里讲出来有些自傲,有些狂妄,但也符合事实。可以说,装饰行业,已经成为我人生经历的永恒,只要有机会,有能力,我会始终如一地做下去。

2001年,在做好装饰行业的同时,我兼任了河北省散文学会秘书长一职,2008年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至今。2012年7月,兼任河北省诗词协会秘书长一职,2012年12月河北省诗词协会换届,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至今。在单独从事装饰行业的工作时,我的诗词写作基本没有什么交流,只是自己闲来赏玩而已。进入到散文和诗词领域,接触到许多文学大家,交流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因此就有了后来几年较多的奉和、唱和之作。这样,自己的创作随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里,我应当感谢诗词界那些给予我帮助和提升的名家、老师和诗友们。

诗词如何创作,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自古文无定法,诗词创作也是如此。中国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在格律上相对宽泛、自由、随意。唐代开了格律诗的先河,宋代讲究按词牌填词,元代又出了元曲的形式,这是古人的创造,无可非议。我们今天的创作既可以遵循古人既定的格律去写,也可以创作新的样式。这样,文学才能发展,社会也才能进步。但是,可怕的是,我们还没有掌握古人的写作精髓,就去搞所谓的“创新”,这是不可取的。

在格律诗词的写作方面,我曾经反复过多次。刚开始学习时,由于对今天的汉语拼音十分熟悉,加之又畏惧平水韵的难度,所以就采用了今声今韵,或者叫做新声韵。这样写了几年之后,有方家提出,写诗词必须要用平水韵,否则就得不到业内的认可。于是,我便开始向平水韵的方面靠拢,当然,主要是研究入声字。

平水韵写了几年,面对日益高涨的采用新声韵的呼声,中华诗词学会又提出“求正容变”、“双轨并行”的创作方针。所谓“求正”,就是坚持平水韵;所谓“容变”,就是采用新声韵。《中华诗词》杂志还同时取消了新声韵的标注,这样,新声韵开始和旧声韵一样有了同等的地位。

所以,我又开始用新声韵写作。但是,有些征稿又强调平水韵作品,有时又不得不再使用旧韵。这样几经反复,表现在作品上往往新声韵和旧声韵混杂。这次结集,原来想标出哪些是新声韵,哪些是旧声韵,后来想中华诗词学会都不作标注了,于是,干脆也就不再标注。这些,对于诗家来讲,哪首诗是新声韵,哪首诗是旧声韵,辨别起来不是难事。

但是,我完全同意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或一首词里不能混用,不能同时出现的观点。如果我的诗作中出现了这个问题,一是把关不严,失误所致。二是技艺不高,水平所致。但不代表我同意混用的观点。

一首好的诗词作品,应当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即既定格律和诗境的完美到位。有些人常常将古人出律的诗作为例,认为只要诗意好,即便出律也行,我不大赞同这个观点。写诗,遵律合韵是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诗词创作。当然,如果确实没有好的词语可以替代,诗境特好,偶有出律也未尝不可,但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这种现象。

诗词评论与诗词创作同等重要,我们所创作的诗词作品,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要进行交流,在社会上展示,对于业内来讲,诗词评价有业内的规距,社会读者有社会的观点。例如,诗家讲写诗一定不能直说,要拐着弯儿说,要注重形象思维,要注重空灵、意象等等,这样的诗在业内评价很高,但是到了社会读者,例如企业家、实业家眼中,他们常常说写得不错,但是我们欣赏不了,看不懂。这就涉及到业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如何接轨问题。我个人认为,凡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词不妨可以委婉一些,空灵一些,拐着弯儿说;凡是描写企业发展变化、对行业发展进行提示、警示、勉励的作品,不妨直白一些,使人一看即懂,贴实际,接地气、直言不讳。这个观点在我的诗作中有所本现。

我的这些诗作,从1993年开始收录,从每年的记录中摘取一些自己较认可的作品结集。由于原来是随心所欲的写作,直到出书时才发现差距甚大,不得已,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进行重新整理。特别是对于明显出律出韵的,进行了较大地修改和调整,才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这些诗作,一是记叙行业动态,反映时代的发展、进步、变化;二是记叙个人的工作、事业、生活经历,追寻所走过的道路;三是记叙人生思考、收获和感悟,抒发一下情感和思考。总体来看,有一种诗词日记的特点。

作为一个业余的诗词爱好者,虽然像模像样地也出书,但我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爱好、休闲、交友之乐,既不为到处刊发,博取浮名;也不图利用它换取薄利。这种思想可能会使我的作品处于一种平庸无华、味同嚼蜡的感觉。大家读与不读,均无伤大碍。如果能从中挑出一些毛病,则十分感激不尽。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人的一生,在从事本职工作之余,能够注入一点文学素养,写写散文,吟吟诗词,练练书法,丰富一下人生,无疑是一件好事。今后的创作道路仍然漫长,我会一如既往,坚定地走下去。

是为自序。

2015年3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