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第一”

“诗第一”

时间:2022-1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评之,或自评,喜把“诗”放在第一位。在小九华山南麓当代草圣林散之与夫人合葬墓前的墓碑上,刻着“诗人林散之暨妻盛德粹合葬”12个大字,碑文为散之老人亲笔所书。首先,“诗”是文化之根,文学之源。除了它是作家的思想深度和文艺修养的集中体现外,“诗人”,还是一个极崇高的称呼。

中国传统艺术家,即使不求“诗书画三绝”,也力争要“诗书画三全”。而一些特别优秀的艺术家则往往能够“三绝”,有的甚至是“诗书画印四绝”。人评之,或自评,喜把“诗”放在第一位。如人评郑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去归来。”齐白石自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在小九华山南麓当代草圣林散之与夫人合葬墓前的墓碑上,刻着“诗人林散之暨妻盛德粹合葬”12个大字,碑文为散之老人亲笔所书。后之学者,常有为这些大师所擅诸艺之中究竟哪个该排第一而煞费苦心,其实大可不必。他们所擅诸艺,相互渗透,难分彼此,再怎么排,人家还是愿意把诗放在第一。

为何?

首先,“诗”是文化之根,文学之源。最具代表性的国学经典中的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以《诗经》为首。《诗经》与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构成了文学史上的“风骚传统”。诗较之其他文艺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列于诸艺之首。不知诗,于其他文艺就很难有深而大的发展。

其次,越到后来,诗的文化外延越加扩大。除了它是作家的思想深度和文艺修养的集中体现外,“诗人”,还是一个极崇高的称呼。清代袁枚曾说:“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连牍,乃非诗人矣。”当今就有学者认为,《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大情大性,是一个最有诗人气质的人。动不动就赋诗一首或填词一阕,在浔阳楼酒后题壁,闹出大风波的宋江却算不上诗人。林散之曾对人说:“我作诗七十多年,成诗近三千首,若问平生得意句,还是诗外无字诗,即拒绝贿赂、忍辱负重修江堤一事,觉得比美文字更值得珍惜。读诗人著作时,不要忘记他无文字的著作—即他的行为!”林老这一段话够直白的了:“诗外无字诗”,即高尚的人格、悲悯的情怀也;优秀的人格、悲悯的情怀,即是一首美妙的诗也。无独有偶,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也曾说:“最主要的是感受,爱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从做人做起。”

最后,传统的文学艺术家都坚守“先器识后文艺”,宁愿“艺以人传”而不愿“人以艺传”的观念,也就是“德为上”的观念。

所以,大思想家梁漱溟听到别人称他为书法家,他便不高兴。

所以,大学者吴宓在临死的时候喊道:“快开灯,我是诗人吴宓!”

但是到了当今,“诗第一”—却成了一个许多人无法理解、也不愿去关注的话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