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一、总体行动方案的制订在第三章研究方法中,笔者通过一系列的初步研究和基础工作,发现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比较低,同时他们又特别渴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事实。

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总体行动方案的制订

在第三章研究方法中,笔者通过一系列的初步研究和基础工作,发现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比较低,同时他们又特别渴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事实。通过进一步调查和诊断,笔者形成了研究问题,并初步确定了以听写以及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为主要解决问题途径的总体行动方案,试图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集中探索培养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接下来笔者分别从听力和口语两个并列的层面描述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方案、过程、结果和反思。

二、第一轮听写教学行动研究

(一)行动方案和过程

从第一学期第四周开始,笔者针对学生听力的培养制订了以下行动方案并付诸行动。

(1)在课堂上每次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时都利用例句听写法。具体做法是:教师课下备课时针对需要重点讲解的词或词组准备1~3个例句,课堂上对这些词汇的基本发音和用法进行解释后,由教师读三遍例句,第一遍要求学生只听句子大意不动手写,第二遍和第三遍要求学生边听边写,尽量复原例句。由于课堂上教师不可能现场批改学生听写的句子,为了确保学生真正听懂句子以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时评价,教师在公布正确答案之前会找学生先朗读自己写下的句子,然后再翻译成汉语。根据笔者以前的听写教学经验,如果不要求学生把句子翻译成汉语,则会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听上去某个学生说出来的例句基本正确或只有个别的小错误(如冠词漏掉),然而该生实际写下来的句子有很严重的语义或语法错误。例如,教师读的句子是“The doctor read the papers before she fell asleep”,但是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却是“The daughter red the papers before she felt sleep.”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首先用英语重复自己写下的句子,随后翻译成汉语,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相应的纠错和点评。

(2)利用每周第二次上课最开始的前15~20分钟进行短文听写训练,由教师口头朗读听写段落,听写形式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的听写形式一致(短文共听四遍,第一遍只听不写,第二遍和第三遍按照句群停顿,学生边听边写,最后一遍学生查漏补缺)。教师在课前准备听写材料时,一般会挑选趣味性或生活性比较强的短文,在必要时根据学生程度加以改编以降低难度。每次段落听写练习结束后,教师分别让七至十个学生以句子或句群为单位朗读所写内容并同时翻译成汉语,教师当场评讲并且在黑板上写下生词、难词,然后领读这些单词,最后把参加段落听写学生的听写练习收上来作为教师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本轮中学生一共听写十一篇短文,除了第一次听写材料外,其他听写材料基本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其中第一次短文听写在初步研究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把第一次短文听写成绩作为听力前测成绩(LT-1)。从第四周到第九周,听写材料均选自《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上的课文,第十至十二周的听写材料选自《英语学习》杂志并由教师进行适当改编。最后一次短文听写(第十三周)仍采用英语专业四级历年真题,通过播放录音的方式进行,其成绩由教师进行双评批改后作为第一轮的听力后测成绩(LT-2)。在第一轮研究结束后,笔者利用问卷(综合问卷调查2)和网络半结构式访谈(以下统一称为访谈1)的形式了解研究对象在经过第一轮的听写训练后对听写教学的评价以及对自我听写能力的评估等。

(3)把学生听写表现纳入其平时成绩评定体系。在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七节中,笔者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过研究对象所处的继续教育学院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方法在本质上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所谓的学生平时成绩(占每学期每门课总评成绩的30%)主要取决于学生上课出勤率,这样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以及形成性评估的作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没有有效的监控、了解、评价和反馈,因此,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更好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反思。笔者针对这种现状,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对学生平时成绩评定方法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为了引起学生对听写活动的重视,从评价体制上保证学生对听写活动的参与度,笔者制订了以听写为特色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注:关于平时成绩评价体系的详细讨论将在第五章专门进行,因此,本节只针对和听写有关的评价细则进行相关讨论,此做法同时适用于第二至第四轮对听写研究过程的讨论,以下不再说明)。由于学院明确规定每门科目的期末笔试成绩占此科目学期总评成绩的70%,研究者只能在30%的平时成绩范围内想办法创新和改革。笔者告诉学生,本学期他们的平时成绩将占据总评成绩的30%,其计算方法按照百分制打分,学生平时成绩的分数将最终乘以30%计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总评成绩中。表4-1列出了第一轮研究中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评定所包含的项目和各自比重,其中听写是其主要特色,学生每周的段落听写表现占平时成绩的25%,期末的段落听写测试占15%,总比例达到40%。笔者规定学生只要能参加平时听写10次或10次以上就可以获得满分25分,教师平时做好学生参加听写情况记录(详见附录7)。此轮研究中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全部由教师来实施。

表4-1 第一轮学生平时成绩评定内容及权重

img26

(4)利用网络即时通讯软件QQ建立班级QQ联系群,以便加强和学生的课外沟通和联系。开学第四周,笔者请班长在网络上申请建立了班级QQ群,教师和全班同学都加入该群。这样做一方面方便教师课下随时和学生沟通、解答学生关于学习上的疑问以及发布一些跟课堂教学安排有关的通知,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和沟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健康的班级文化和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行动结果和反思

笔者把学生第一次和第十一次段落听写成绩全部输入电脑,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表4-2中详细列出了这两次听写测试的描述统计数据,发现学生的听写成绩由最初的5.25分(满分15分)提高到5.39分,然而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后(详见表4-3),研究者发现p值为0.22(大于0.05),证明这一轮听写成绩的提高并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通过综合问卷调查2(注:出于跟踪调查学生学习变化的需要,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都要求学生写名字,但是教师反复强调了这样做完全出于教学科研需要,教师不会因为学生的负面反馈而对学生产生偏见或不良看法,希望学生能如实回答问题,以下不再说明)发现,与本轮研究开始之前相比,约92%的学生认为课堂听写练习对提高自己的听力比较有效;同时,对自己的听写能力评价为很弱/较弱的学生比例从56%降到了26%;学生认为在听写中存在的困难依次为:词汇量小53%,听悟能力差34%,语法薄弱8%,拼写不过关5%。笔者随后挑选了10位学生进行了网络访谈(访谈1),访谈表明学生比较喜欢听写训练,他们普遍认为这项活动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能锻炼记忆能力、听力、词汇和拼写能力,是对语言基本功的有效训练,同时也比较实用。然而学生也反映,由于是在职学习,有时会因为工作原因而迟到,这样很容易错过课前短文听写训练,感觉比较无奈和遗憾,希望教师能调整段落听写训练时间。另外,平时进行听写训练时大家适应了教师的发音,而最后听写测试时突然换成听录音则一下子难以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写成绩。

表4-2 第一轮学生听写成绩描述统计表

img27

表4-3 第一轮听写前测成绩与后测成绩T检验

img28

针对以上所收集的数据,研究者对第一轮听写教学进行了以下反思。段落听写平均分的提高虽然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但毕竟仍趋于上升态势,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同时也表明研究对象对听写教学持比较认可的态度,说明第一轮听力行动方案基本上是有效果的,但是仍需要及时改进。例如,教师把听写放在第一节课的前20分钟的做法就证明是欠考虑的,因为这样会使迟到的同学错过段落听写。事实上,通过教师的观察,一般来说每次段落听写时能参加的人数只有50%~60%。经过笔者对所收集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了解,发现不能经常参加段落听写训练的学生在本轮听写后测时成绩明显低于经常参加段落听写训练的学生,这说明经常性的听写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听写成绩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口头朗读听写材料时比较难以把握节奏和时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适应在真正考试时所听录音中的本族语口音和速度。最后,教师每次课上当场对讲听写材料虽然有利于学生学习新词和难词,但这样比较占用课堂时间,容易影响课程进度,而且也不利于发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都需要在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加以改进。

三、第一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一)行动方案和过程

在第一轮研究中,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从问卷调查中获得的信息,研究者制订了以下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

1.开展课前“自由演讲”

由于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反映比较喜欢“自由演讲”这种口语活动,而且教师也认为此项活动不仅能督促学生在课下通过准备过程练习口语,而且也为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由于客观原因,学生们没有时间和机会在第一次上课时做详细的自我介绍,所以学生做自由演讲的同时也是一个让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之间拉近距离的机会。关于自由演讲的具体实施方法为:从第四周开始(考虑到前两名学生需要提前一周准备)定于每周二第二节课之初进行(每周四的课上学生进行听写训练),按照学号顺序每次两个学生分别进行自由演讲。教师当场打分并在两个学生结束演讲后分别加以评论,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评论时尽量以鼓励表扬为主,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基础上指出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笔者规定自由演讲时间为3~5分钟,如果超时或时间过短都将影响其成绩。为了协助学生准备演讲以及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教师提供了10个话题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任意一个话题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准备,学生在自由演讲时必须基本脱稿,必要时可以参考准备好的提纲。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不仅就其中一个话题给学生示范如何做自由演讲,还建议他们准备一些协助性的道具(如照片、图片、实物等)以便让自己的自由演讲更精彩。教师提供的10个话题参见表4-4。由于本学期是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学期相对较短,除去节假日之外真正上课的时间只有14周左右,再减去初步研究所用的2周时间,真正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只有11周,不够每个学生轮一次,所以笔者只安排前一半学生在第一轮中做自由演讲,剩余一半学生放在第二学期进行。因为全体学生需要用两个学期完成自由演讲,所以笔者的做法是把学生自由演讲的成绩(不管是在第一学期还是第二学期进行)全部计入第二学期的平时成绩,其比重为10%。

表4-4 第一至第二轮口语行动研究的自由演讲话题

img29

2.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活动

在第一学期第五周时,教师在课上公布了本学期综合英语课程口语考试的具体细则。前面第三章研究方法第二节中,笔者已经详细介绍过所在学院对学生综合英语课程口语成绩的考试方法,这里不再重复。由于研究对象本身渴望提高口语水平而且他们对短剧表演这种形式也比较感兴趣,同时笔者也针对以前所教的继续教育学生连续数年尝试了英语短剧表演活动,获得了非常积极正面的效果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所以笔者在自己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又通过查阅和借鉴相关文献初步制订了一套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短剧排演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方案。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明确告诉学生本学期综合英语课程口语考试将以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的形式展开,学生以自愿的方式组成2~4人的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协商决定表演内容,既可以是原创性的自编自演,也可以借鉴课外书上或其他英语材料中的内容并经过改编后作为表演内容。学生组成小组之后,马上进入短剧的准备和排练阶段,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反复排练,期末利用口试时间组织全班同学在班级内公开进行英语短剧专场表演,其表现将作为口语考试成绩的主要评分依据。教师规定每组表演时间为8~15分钟,表演必须完全脱稿。同时,笔者公布了本研究中对学生短剧表演成绩的评分标准(见表4-5),此评分标准主要依据Bleistein等(2013)和Nation(2011)对口语能力和评估标准的研究成果(见表2-5),同时结合短剧表演的特点制订而成。教师将根据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清晰性、总体表现、小组配合、场景布置以及小组报告这7个方面给每位学生打分,并把该评分标准发送到班级公共邮箱。为了体现合作式学习“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和“个体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两大主要原则,教师规定小组成员在“小组配合”、“场景布置”和“小组报告”三项中所得分数相同。这三个分数适用于小组所有成员,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对某组的“小组配合”一项打分是10分,那么该小组所有成员的此项得分都是10分,这样的规定在体制上可以帮助小组成员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合作学习观念,不仅给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供了空间,同时又可以促进他们的分工和合作。在组建好小组后,每组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和小组成员协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最后的表演顺序在正式表演一周前由教师组织各组长一起抽签决定。

表4-5 第一轮小组合作式英语短剧表演评分表

img30

(2)教师协助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活动。由于学生以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实施短剧排演活动,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详细介绍了短剧排演的具体操作步骤(参见图4-1)。具体来说,第一轮的口语短剧排演一共分为9个步骤。首先,学生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组建2~4人的小组。由于当时开学已经一月有余,学生之间虽然彼此已相识但不够熟悉。笔者在课下征求了学生的意见,他们认为由于同学之间还不够熟悉,大家都是有工作的业余学生,平时在学校交流时间不多,希望通过自愿结合的方式组建小组,这样相互之间已经比较熟悉的学生在一起互动会觉得更有安全感和舒适感。第二步,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主要负责本小组短剧排练过程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笔者建议学生可以轮流当组长,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接下来,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具体任务分工,如谁负责寻找剧本脚本,谁负责改编剧本,谁负责准备道具,谁负责安排排练场地,谁负责记录每次排练情况等。另外,在此阶段要通过协商和合作确定表演主题。第四步,小组长负责把本小组的表演题目和组员名单上交班级教学科研小助手(教学科研小助手由教师从学生中选拔,在本书最后一章会专门讨论),由小助手整理后发送给教师。第五步,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剧本的创作。教师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并积极参与创作过程。第六步,小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在课外自选地点进行反复排练并在此过程中筹备道具,相关组员负责记录好每次排练的时间、地点和排练情况。所需道具均需自备。第七步,在正式表演前一周由各小组组长把本小组的短剧准备和排练情况汇总成书面报告,上交教师。第八步,学生正式表演展示,每人在短剧中的表现作为本学期口语考试成绩。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录像进行打分并在放暑假之前公布成绩。

img31

图4-1 第一轮口语行动研究中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操作步骤

关于小组书面报告、要求和内容笔者也在课堂上做了详细说明(详见表4-6)。首先,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小组报告必须用英文书写。其次,要求小组报告必须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不能由某人全部承担。例如,组长可以要求每人负责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最后由组长综合整理后上交教师。第三,报告一式两份,其中打印版上交教师,电子版发送到班级公共信箱,供教师保存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第四,组长要发挥积极作用,当好联络员、协调员和组织管理员,确保小组成员认真参与整个短剧排演活动。在报告的内容方面笔者用汉语也做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包括小组成员名单和饰演角色,短剧表演主题如何确定,小组成员具体分工情况,小组集体排练的次数、时间、地点和进展,小组成员的总体表现以及短剧表演的书面脚本等。为了帮助学生写好英文的小组报告,教师提供了一份英语的报告提纲供学生参考,内容和表4-6的第二部分一致(见表4-7)。

表4-6 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书面报告要求及详细内容

img32

续表

img33

表4-7 第一轮学生短剧排演书面报告英语提纲

img34

笔者把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小组书面报告的具体要求这两份文件的电子版同时发到班级公共信箱供学生下载参考。通过课堂详细讲解并提供电子版文档,学生基本上对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相关要求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重点强调了在此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互动和交流的重要性,申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希望通过近两个月的课外反复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口语的平台,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进一步创造一个和谐、友好、健康的学习气氛。笔者告诉学生,他们通过全程参与此活动不仅最后可以获得口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在练习口语的过程中可以学以致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现代社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3)从第一学期第二个月开始,学生开始在课外积极行动起来,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指导,进入了短剧排演的准备和排练阶段。从学生开始准备到最后正式的表演展示一共有7周时间。期间教师会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示范在表演英文小品或短剧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可以使用的技巧,例如,怎样利用常用的交际策略弥补口语交流中的困难和障碍,如何利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想法,如何把语言和社会文化信息结合起来并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识记并背诵一些常用的口语表达,表演时应该如何注意发音和音量。教师也经常在课间休息时间以及通过班级QQ群和各小组长进行沟通,询问各组在课外练习的进展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帮助。例如,有的学生同时对2~3个主题感兴趣,不知道应该确定哪个,笔者建议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和该话题可能引起的表演效果等方面进行考虑;有的学生担心自己依据中文小品改编的英文小品语言不过关,笔者让他们小组成员一起反复修改后再上交教师最后修改或润色。总之,虽然学生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准备并排练英语小品,但是教师尽量做到在此过程中和学生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并进行指导,以便较好地对他们的口语练习过程进行督促和监控,确保每个小组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进步。

(二)行动结果和反思

1.行动结果

在笔者布置完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任务后,学生们按照教师的要求立刻在课外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了10个小组,其中四人小组7个,三人小组2个,两人小组1个,经过7周的准备和排练,在期末如期进行了第一次短剧表演兼口语考试(小组名单及表演题目详见附录8)。各小组长也全部在规定时间上交了本小组的短剧排演书面报告(参见附录9:第一轮学生短剧表演小组报告样本)。学生正式的短剧表演不仅作为本学期的口语考试,也是学生在课外练习口语的学习成果汇报,更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平台。整个表演展示过程就像一台英语小品晚会,各组按之前抽签决定的顺序提前一个节目到教室外准备,没有轮到表演的学生作为观众欣赏其他组的表演。整个表演展示过程持续120分钟左右并由笔者负责全程录像,之后笔者邀请一位同行共同观看录像并分别按照评分标准进行双评打分(注:小组报告一项得分由笔者在认真翻阅各组的书面报告后独自进行打分),学生最后得分取两位评分人的平均分(注:以下三轮中对学生口语短剧的评分均采用此方法,不再说明)。笔者把学生的第一轮短剧表演成绩(简称Dr-1)输入电脑并利用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见表4-8)。另外,笔者根据学生上交的小组短剧排演报告也对其实际排练次数和剧本创作方式等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见表4-9)。

表4-8 第一轮学生短剧表演成绩描述统计

img35

表4-9 第一轮短剧排演排练次数和剧本类型统计

img36

首先,通过查看各组上交的短剧排演报告以及通过平时和学生的交流,笔者获悉,学生除了利用到校上课的课间休息时间以及周末的业余时间碰面排练之外,也经常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基本上每个小组在网上交流的次数都不少于5次,尤其在最初的剧本选择、角色分配、场景设计、道具安排等方面多利用网上QQ进行交流。经过笔者的统计(参见表4-8),各小组平均排练4.2次,每次排练时间在30分钟到1.5小时。学生的英文短剧创作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文学作品改编(40%)、原创作品(30%)以及电视/电影/报刊故事改编(30%)。各组的表演时间都控制在15分钟之内。在实际排练时,他们基本上会选择诸如学校、公园、公共广场、咖啡屋或同学家里进行排练。在正式演出当天,笔者看到有近一半学生克服客观困难提前至少半小时到学校进行最后的排练。不难看出,为了最后展示的成功,学生在课外付出了比较多的时间和努力。小组成员在准备和排演过程中,态度都比较积极,乐于合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群策群力,分工也比较明确。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先把各自的台词背熟后再进行集体排练。组长反映有些道具是组员自己亲手制作而成。大多数小组长在书面报告中反映了他们对整个短剧准备和排练过程的感受。例如,祁ML[2]同学写道:“不管我们的演出是否成功,我们相信我们小组的组员都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努力,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对小组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我们整个排练过程中,组员的表现不仅给彼此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也提高了我们练习的主动性,加强了团队精神。虽然大家工作都比较忙,但是没人抱怨,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对小组表演的成功与否负有重要的责任。最后我们想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并且使英语学习充满乐趣。希望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译自祁ML同学英文小组书面报告)从祁同学的小组报告中,可以看出在短剧排练过程中,合作学习中“积极互赖”和“个体责任”两大主要原则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其次,在学生演出时,笔者作为一名观众见证了表演现场和表演过程。笔者看到绝大多数小组(80%)在场景布置和道具使用方面准备比较充分。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欢笑和掌声,作为观众的学生也很配合。学生在表演那一刻既紧张又兴奋,虽然有些学生出现了忘词、音量较小或和组员配合失误等现象,但是总体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尤其是有些小组的短剧构思比较有创意,显示出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组表演效果较差,学生忘词现象比较多,组员配合也显得不熟练、缺乏默契。短剧展示全部结束后笔者发现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离开教室时表现出恋恋不舍的情绪。

另外,经过两位教师(包括笔者)对学生的短剧表演进行双评打分后,从表4-8中可以看到,本次36位学生的短剧表演成绩平均分为79.3分,标准差为4.55,其中最高分为86分,最低分为70分,从分数上看这个成绩基本上属于中等偏上一点的水平(60分及格),接近良好。对于这个成绩,笔者认为主要由于学生基本都是有备而来,在课下经过了反复排练,虽然表现还有不少瑕疵,但是总体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最后,为了全面了解本轮口语教学的实施效果,研究者还利用问卷和访谈对学生展开了更深入的调查。首先,利用综合问卷调查2(见附录10)针对本学期开展的课前“自由演讲”和“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活动调查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自由演讲活动,6.7%的学生对自由演讲持中立态度,一位学生(3.3%)选择了“不喜欢”。当被问及通过free talk这个平台自己的收获时(多选题),47%的学生认为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87%的学生认为自信心和说英语的胆量得到锻炼和提高,45%的学生认为加强了和同学以及教师的沟通。对于本学期的短剧表演活动,77%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非常有帮助,14%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9%的学生认为“效果不明显”。

在短剧表演之前,笔者用英语采访了8个学生,请他们简要谈谈当时的心情和对短剧准备过程的看法,采访过程进行了录像。8个学生都反映做好了准备并且很享受整个排练的过程,他们喜欢这个活动。在口试结束后,笔者另抽取1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短剧表演的网络访谈(访谈1)。学生在访谈中告诉笔者,由于是第一次表演英文短剧,所以对此项活动相当重视,内心十分激动和期盼,但是同时也比较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会忘记台词或与小组成员配合不到位从而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在表演过程中由于紧张和害羞等原因,之前准备好的一些内容没有按照预期效果发挥出来,比较遗憾。另外,他们中有不少人觉得由于大家都有些紧张和激动,彼此之间的配合不是特别好。有时候面对因忘词而出现的冷场现象,他们还不能够灵活地进行现场发挥去弥补漏洞。不过,学生一致反映这样的学习和考试方式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和同学之间加深了了解,通过互相帮助和多次排练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增进了友谊。另外,他们反映,有些小组的表演非常精彩,令他们非常震撼,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小组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又感受到了一种健康向上学习气氛。以下几段话摘自学生的访谈记录:

“第一次准备这样剧本形式的考试题目,感觉很有兴趣,以前都是那种应试的题材,比如背课文等;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表演形式的考试,尤其是要团队组合的;我自己表演完之后很开心、很兴奋,因为看到了自己的收获,自己付出了,同时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的掌声回报,这种参与感让我觉得很享受。”(唐Y同学)

“我们每周的周末都到学校去排练,大家都蛮准时的。为了让表演更真实,我自己在家准备了很多道具,配合演出,真的是第一次这么尽心地准备,可能这就是参与其中的快乐吧!”(崔YY同学)

“其实上台前我们还是挺紧张的,但是因为平时周末练习得多,所以台词和走位都非常熟悉了,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发生,我觉得自己表演得很好,起码我给大家的感觉是不紧张,而且还很投入感情。”(金YZ同学)

“我觉得这次之所以感觉开心、有成就感,最大的原因是我的参与和我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且演出是成功的。我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所以心情格外兴奋。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表演,感觉自己像真的演员一样投入,并且还发掘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小小的成就感就是这样出来的。好的剧本、团队间的默契和谐、参与感、准备阶段的努力和付出,是我觉得最后成功的最主要的几个因素。”(唐SS同学)

另外,学生在访谈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雷同学说道:“由于我们英语水平有限,翻译或改编出来的剧本肯定存在不少错误,小组成员背诵、识记错误的剧本对自身学习的提高可能会不利,希望老师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假期里,笔者对几个在综合问卷调查2中反映“不喜欢自由演讲”和认为“短剧表效果不明显“的学生进行了网上谈话,想了解他们做出这样选择的深层原因。其中选择“不喜欢自由演讲”的学生告诉笔者,他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觉得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讲话,所以用英语自由演讲时非常紧张,加上自己的发音本来就不好,所以对自己的表现非常不满意,感觉跟同学之间差距很大,内心比较自卑”,因此,在回答问题时选择了“不喜欢”。但是,他同时表示内心很清楚教师开展这样活动的初衷是为了他们好,以后也愿意多付出努力。认为“短剧效果不明显”的三个学生反映,他们因为工作忙或家里的事情比较多,在课外自己背台词以及参加小组排练的次数和时间相对较少,有时候他们会因为个人原因缺席小组排练。另外,有的学生反映自己小组成员的英文水平普遍不太好,所以合作起来比较吃力,整体排练和表演效果不理想。

2.反思

针对第一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的结果,笔者在假期里进行了及时反思和总结。首先,“自由演讲”和“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活动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和欢迎,这是比较鼓舞人心的。其次,笔者对本轮口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自由演讲”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少数学生不能脱稿,基本上是朗读所准备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害羞、紧张、没有经验或缺乏演讲技巧等原因,在演讲过程中和观众基本没有目光交流或互动,更像是个人独白。这些情况都会使演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笔者发现学生说出的英文带有明显“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的味道。

(2)学生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组建小组,不能很好体现合作学习中“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样就出现以下现象:有的小组成员英语水平普遍较高一些,而有的小组成员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这样小组和小组之间的实力差距就比较大,整体水平较差的小组由于缺乏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的带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小组的整体表现;有的小组全部是女生,而有的小组全部是男生,这样并不利于短剧角色的表现,有些学生必须反串男生或女生。

(3)在短剧表演时,有些学生比较紧张,音量较小,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比较僵硬,表演拘束,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地道性方面问题较突出。

(4)在本轮短剧排演研究过程中,笔者只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口试前上交了小组报告,忽略了关注学生个人对短剧排演的感想和收获。在暑假期间,有一位学生和笔者在网上交流时反映,口试当晚她内心十分激动,由于自己小组表演得比较成功,她特别开心兴奋,回到家里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她反映自己在读大学专科时也是学的英语专业,但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自己的英语基础也薄弱,所以并不喜欢英语,因而觉得收获不大。但是现在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方式让他们学习英语,她觉得非常新颖并且实用。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她从来没有体验到现在的这种成就感和快乐感,内心开始喜欢英语并享受学习英语的过程。她当时心里有一种想给教师写信的冲动,想告诉教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是因为教师并没有表达出想了解学生口试后感想的意愿,她自己担心这样做显得唐突,就压抑了自己的想法。这次利用网上和教师交流的机会,就把当时的感受告诉了笔者。通过和这位学生的交流,笔者突然意识到让学生在口试之后写一份“个人口试反思报告”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因为小组报告只能反映出在口试之前小组的筹备和排练情况,而正式的表演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不同于排演的全新体验,这样就好比士兵虽然天天操练枪法,但是真正上战场杀敌打仗又会得到完全不同于操练的体验。学生在正式表演之后通常会产生新的体验和想法,如果让他们及时写下感想,就等于是提供了一个让他们及时反思和总结自己口语表现的机会,对提高他们的语言元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力)都很有帮助。

(5)学生自己创作或译自汉语材料的英语短剧剧本语言准确性和表达的地道性都相对较差,经过反复记忆和背诵有可能使错误的语言输入固化在记忆里,不利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语感。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制订了第二轮口语教学行动计划,准备在第二学期实施。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小结

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笔者同时通过两条并列的途径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实施了一系列的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对听力的培养重点通过课堂上进行的单句和段落听写来进行,同时把学生听写表现纳入其平时成绩评定体系。对于口语的培养,教师利用每周课前自由演讲和小组合作式短剧排演这两种方式进行,其中重点放在课外的短剧排演上。通过开辟课外小组合作式短语排演这样一个“第二课堂”,教师比较顺利地把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联系起来。在本轮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利用期末的段落听写测试、口语考试(短剧表演)以及综合问卷调查2收集了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方法的定量数据,利用访谈1和教学日记收集了相关的定性研究数据。量化数据表明,学生的听写成绩比刚入校时有一定的提高;口语考试结果也显示学生的表现比较令人满意。质化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本学期实施的听写和口语教学持肯定和赞成的态度。对于在此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反思总结,对行动计划进行了积极调整,准备在第二轮研究中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