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不得不读席勒。素朴的诗就是当时的和谐之音;感伤的诗却因人与世界的对立而一直怀抱理想,想回到过去的统一状态,复归于婴。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席勒将人的这种回归自然的向往称为道德的统一。

几乎没有人可以否认,现代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享受,人类的生活较之以前也变得绝无仅有的丰富多彩,但是同时,它又不停地为人们所诟病:物欲横流、精神贫瘠、人情冷漠。原因何在?这两种生存状态对人类的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自由?我们不得不读席勒。

“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席勒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后期的代表人物,力求从主观情感出发的文艺创作,并将社会的进步寄希望于人的自由的“完整性”。他把自然比作人类的童年,即人的最初状态。素朴的诗就是当时的和谐之音;感伤的诗却因人与世界的对立而一直怀抱理想,想回到过去的统一状态,复归于婴。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更是人性与现实的契合。由于生而具有,故而“自然给予素朴诗人以恩惠”,情调质朴纯真;“自然赋予感伤诗人以力量”,因为他们失去了原有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故而要追求、要力在人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诗的精神是不朽的,人告别了自然,但并未丧失诗的能力,在纯自然状态中,人的思想与现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在现代文明中,自然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古代诗人即素朴的诗人给我们的情感体验是同一的,但是现代诗人即感伤的诗人自身就存在情感的二重性。素朴诗人和感伤诗人都企图充分表现人性,但素朴诗人给我们的感觉是真实可靠的,而感伤诗人要求我们超越感官世界在心中寻求一种完美。

科学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中,人类彻底摆脱了野蛮、愚昧和荒谬,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文明”,但是同时也由完整的“自然人”状态分散为残缺不全的碎片。现代人虽然失去了内外的平衡,但他们没有放弃向善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人类思想的无限性,这一过程虽然痛苦但更值得称赞。席勒认为:“即使是现在,自然仍然是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唯一火焰。”席勒将人的这种回归自然的向往称为道德的统一。

“感伤的诗是隐逸和恬静的子孙,并引向着这一方面;素朴的诗则为生活的景象所激动,它把我们带回到生活中去。”就像造型艺术(比如绘画、雕塑等)要按照事物的外表进行塑造,把事物呈现在我们眼前。但音乐却不同,它要人体会事物的内心,这就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一种精神的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