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辈子以写作为乐

一辈子以写作为乐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文化大革命”家中藏书被毁了好多,但至今仍藏有古今中外各色书籍上万册。可惜的是“文革”时遗失了一部分。老人认为书信日记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人们心灵对话或独白的真实记录,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值得保存和弘扬。2004年10月,老人第一本《佩玉文选》面世,印了200册。此后,老人出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2005年3月、10月,2006年7月,《佩玉文选》第二、三、四卷陆续面世。

五十年笔耕不辍 百万字述说人生

当今世界,普通人出书已算不上什么大新闻,古稀老人出书似乎也不稀奇,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些普普通通的作品”却被国家图书馆及清华、北大等多家知名院校图书馆收藏就少见了,更让人稀罕的是与其他为了圆文学梦、“出书梦”的老人不同的是,写书出书居然是这位八旬老人的健身秘诀之一。

一个年近八旬的普通老人,正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夕阳无限好之际,却退而不休,自己筹资2万多元出了共50余万字的4本书,出书目的一“不图卖钱,不求扬名,只为对历史,对祖宗、对子孙有个交代”,二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使自己永葆健康的身心。

前几天,记者在老人女婿、金华八中校长吴琦引荐下见到了老人。眼前的老人红光满面,嗓音洪亮,看不出已是77岁。

老人名叫陈洵琳,字佩玉,193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新昌县桂溪乡西坑村一书香门第,幼年丧母,却和同父异母的兄姐相处融洽,之后历经抗战、土改,打土匪、文革等重大事件,建国后先后供职于新昌供销社、浙江省委党校、丽水土改委、农民大众报、金华报、浙江省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1991年老人退休后,又拿起笔杆子,先后担任过市场报、中国经济报、消费时报等特约记者。

谈起出书的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老人一生读书、买书、用书、管书、写书,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文化大革命”家中藏书被毁了好多,但至今仍藏有古今中外各色书籍上万册。对传奇文学、名人传奇、历史传奇之类,老人情有独钟,特别喜欢看。老人还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呢,鲁迅、巴金、冰心、丰子恺……谈起自己的偶像,老人津津乐道,“鲁迅有远见、文笔犀利;巴金敢于讲真话;最喜欢看丰子恺的散文,他细节写得好……”

自1955年起,老人开始养成了写日记、记笔记的习惯,50多年的时间里,每日一记,累积写了上百本、几百万字。可惜的是“文革”时遗失了一部分。

说起当今年轻人已没有记日记、写信的习惯时,老人很有自己的看法。老人认为书信日记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人们心灵对话或独白的真实记录,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值得保存和弘扬。

正是因为这一理念,老人退休后,萌发了出书的念头,并得到了老伴、子女的支持。

2004年10月,老人第一本《佩玉文选》面世,印了200册。此后,老人出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2005年3月、10月,2006年7月,《佩玉文选》第二、三、四卷陆续面世。老人自豪地说,《佩玉文选》的封面封底都是我自己设计的。

自序里,老人这样表达了编纂这个文集的初衷:“把亲身经历的事和人真实地记录下来,或用文艺形式演绎出来……原汁原味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给人们一点启示,给社会一点影响。”

老人一再强调:“我出书不卖钱,不扬名,只想对历史、对祖宗、对子孙有个交代。做人一辈子要无愧天和地。这也是我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一个交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