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他首先是一个诗人

他首先是一个诗人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如果他首先不是一个诗人,那么他写的任何其他文学体裁都不会写好。张贤亮先生是一个小说家,他的文学地位世所公认,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诗人,1957年他是因诗而获罪的。张贤亮的诗词作品不多,存世的有80首,大都是他晚年的作品。下面是我的读后感。抒发情怀,是一个人真实感情的流露,张贤亮先生也不例外,且更显性情。即景,是张贤亮先生诗作的第三个特点。

文学的核心,文学的精髓,并不是小说,不是散文,更不是杂文,而是诗。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如果他首先不是一个诗人,那么他写的任何其他文学体裁都不会写好。

——张贤亮《好个诗情画意》

张贤亮先生是一个小说家,他的文学地位世所公认,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诗人,1957年他是因诗而获罪的。《大风歌》是一首优秀的新诗,他为此二十多年间都在劳改农场劳动,漫长的劳动改造,使他具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最终成就了他的盛名。他创作小说,创作其他作品,也写诗词,诗词中隐含着他无尽的才华,只是鲜有人去探讨罢了。张贤亮的诗词作品不多,存世的有80首,大都是他晚年的作品。细读这80首诗词,涉及的面不是很广,但包含的内容丰厚,可看作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依我个人之见,他的80首诗词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抒怀,二是感事,三是即景。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一、抒怀

抒怀,是张贤亮先生诗作的第一个特点。古往今来,大部分诗人的作品都是以抒怀为主,顾名思义,抒怀就是抒发个人的感情,宣泄个人的情绪,胸怀广阔,则包罗万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生花妙笔常常能达到很高的境界,留下千古传诵的佳作。如曹操的《龟虽寿》、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等等。反之,则境界不高,吐露的皆是胸中的愤懑,发泄的多为心里的不满,没有积极意义。阅读张贤亮先生的抒怀之作,始终能够让人感受到一股浓烈的热爱生活的气息,读者从诗中看到的是一个藐视虚伪、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永不服输的硬汉形象,这就是所谓的“诗如其人”。“烟升大漠自悠扬,长河落日照远方。荣辱得失谁在意,风云过眼任舒张。”(《抒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万般景象,升降自然;风云际会,云卷云舒,个人的荣辱得失算得了什么。如果放不下过去,就成就不了未来。面对过往的一切,面对变幻的风云,以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之,多么轻松,多么惬意,谁还在意荣与辱?谁还计较得与失?人生需要的是大气象,风云过眼,胸襟广大,心平气畅,这就是诗人在经历了无数荣辱之后的感怀,何等气魄!“迎风向雪不趋时,傲骨何须伯乐知。野马平生难负重,老来犹向莽原驰。”(《野马》)风雪傲骨,无须人知,更不为名利所累,无所羁绊,老来依旧驰骋莽原。何其潇洒!鄙视趋时向利之辈,强加于身上的重负是不会驮着的,自由才是野马能够奔驰的动力。短短二十八个字,字字珠玑,全诗立意高远,寓意深刻,不落俗套,是抒发情怀的佳作。“抒情之作,宜短练也。比事兴物,侧托旁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斯为上品。”(闻一多《古诗神韵》)再看《退休后得诗一首》这首诗:“江郎老去自逍遥,乘风策马过驿桥。东望黄河龙生雾,西眺贺兰凤凌霜。虽羡古文多经典,犹喜今日涌新潮。莫笑浮生成逝水,指点青山明朝。”工作上虽然退休了,但人生的追求永无退休,这是一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些人退休了,变得无所事事,甚至消极颓丧;有些人从有权力的岗位上退下来一下子失落了,没有了精气神,丧魂落魄。张贤亮先生顺应自然的规律,“乘风策马过驿桥”,逍遥自在,怡情山水,“望龙”“观凤”:“东望黄河龙生雾,西眺贺兰凤凌霜。”乐观豁达,全诗无一丝怨言,结句更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和高尚情怀,“指点青山看明朝”!诗的品质体现了人的品质,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抒发情怀,是一个人真实感情的流露,张贤亮先生也不例外,且更显性情。“霜雪晶莹草木枯,朔风直向耳边呼。何当独伫昆仑顶,咫尺青天一丈夫。”(《朔风杂感》)霜雪草枯,北风呼啸。但男儿何惧寒风霜雪,独立昆仑之巅,才是伟岸丈夫。文字虽在域内,境界高出天外,张贤亮先生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着实令人感慨!

二、感事

感事,是张贤亮先生诗作的第二个特点。所谓感事就是因事兴感。“当其盛也,扬葩振藻,为敲金戛玉之音;及其衰也,感事哀时,多憔悴忧思之作。”(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张贤亮先生的诗作多以前者为主。“人间处处有商机,实业强国证中西。莫道市场多虚诈,诚信方为万世基。”(《市场经济·一》)张贤亮先生在攀上文学高峰的同时,又把昔日荒凉的镇北堡打造了成了闻名天下的西部影城,成为一名成功的文化企业家。他慧眼独具,抓住的是商机,他遵守市场法则,他讲的是诚信,诗为心声,道出的就是他的心声,朴素的语言,讲的是真谛:欺诈没有市场,诚信才是成功的根本。我们再看(《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两首)其一:“贺兰山雪亮如新,犹映当年战火频。千古风云何处觅,只今回汉一家亲。华灯闹市春常在,落日孤城迹已泯。天地悠悠河水逝,金波泛起自粼粼。”其二:“落日孤城何足夸,新城古堡立天涯。百川水聚终成海,万里人来即是家。霜雪昔年摧草木,风光此际漫云霞。半生眼界常开拓,览尽山河看物华。”五十年的建设、五十年的发展,宁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汉一家亲,塞上春常在。张贤亮先生是宁夏发展变化的亲历者,他感到由衷的高兴,激情奔涌,一挥而就,写下了两首诗作,吟唱出了“贺兰山雪亮如新”“落日孤城迹已泯”“风光此际漫云霞”“览尽山河看物华”的畅亮诗句。无限深情,尽在诗中。是宁夏这块土地养育了他、成就了他,虽然他在这里经受了太多的磨难,但他是爱这片黄土地的,因为他也是这片黄土地上的一名“劳动者”,任凭风雨,初衷不改,痴情依旧。“在某些方面,在某些时候,感情要比理念更重要。而他二十多年来,在人生的体验中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正是劳动者的情感。”(张贤亮《灵与肉》)诗文对比,情韵相通,不就是他深深地爱着这片黄土地的真实写照吗!在感事方面,他还创作了《忝列奥运火炬手有感》两首、《贺奥运开幕》两首、《鸟巢颂》等系列诗作以及《题镇北堡》《宁夏颂》《塞上秋》等。这些作品毫无例外以“颂”为主,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界瞩目,令国人骄傲。多有出彩之句,诸如“赛场实现人间梦,绿茵绽放天上花”“火把点燃千古梦,鼓声激荡九州情”“荒凉频催游子泪,壮烈激扬仁者风”“彻夜霓虹常蔽月,四时风雨各开花”等等,皆是情之所至,诗花绽放,因为感事之作亦是饱含深情之作。

三、即景

即景,是张贤亮先生诗作的第三个特点。顾名思义,即景就是以诗或文描写眼前所看到的景物。“因时生感,即景言情,此固兴到笔随,以写其愤懑抑郁之志者也。”(清代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张贤亮先生的诗并无什么愤懑抑郁之作,但“因时生感,即景言情”确是如此。“看星看月看如梭,赏尽红桃与碧荷。恰此深秋多媚态,风前枯木也婆娑。”(《古木赞》)时光如梭,沧桑变迁;三月春风桃花,六月夏雨碧荷;深秋繁锦,古木婆娑。岁月更替,有如季节,红桃碧荷虽好,终究要成枯枝,这是自然规律,唯有以积极处世的态度对待生活,才能欣赏到美景,才能享受到快乐,而深秋古木婆娑的景象更有着一种成熟之美,更具人生象征意义。“廋骨何甘卧老村,几番飞雪沐精神。一昂头角迎风去,顶起人间万顷春。”(《吟牛》)这首诗以牛为寓,赞颂它迎风傲立的顽强精神,与前一首《古木赞》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看关于春的两首诗作:“烟雨江南幻象空,寒霜一夜斩春风。飘零信是东君死,万点飞花胜血红。”(《春尽》)“一片残红落古堤,春风至此亦凄凄。且随流水朝天去,不信生涯只作泥。”(《残红》)两首诗都是写暮春残红,生命即将飘逝,依然会化作美丽的风景,虽然悲壮,却把美留在了人间,也不枉盛开一次。虽是写景,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情融入诗中,使景“活”了起来,达到了诗中有“我”的艺术境地,传情入微,愈加怜人,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类见景动情之作在张贤亮先生的诗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与他的“身境”不无关系。因为这些诗作都是他退休之后的作品,即景言情,物我映衬,抒发感怀,人们就不难理解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这是主基调,但些许的人生感伤也在情理之中,谁人不会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的感慨!但张贤亮先生终身热爱生活,一直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文人气节,傲骨凛然。“平生自负凌云节,不在千花万木中。”(《题竹》)他在《七十生日感怀,寄调〈满江红〉步岳飞原韵》一词中更是慷慨激昂,唱出了他心底的“豪放”:“烟雨已消兄弟恨,沧桑不改炎黄血。问何时,携手看神舟,冲霄阙。”尽管这一首词是抒怀之作,放在即景之中,却能够让我们窥到张贤亮先生心中的“景”与“情”,以便更完整地理解他优美的诗词之作!

总之,读张贤亮先生的诗作,除了学习就是一种享受,他富有哲理的语言,他豪放不羁的性情,他丰富厚重的阅历,他情景意象交织在一起的诗歌艺术,足以让我们慢慢回味。张贤亮先生的诗从整体形式上来说是谨守格律的,也不因词害义,内容自由奔放,彰显大家风范。用词肯綮,造境合理,诗词艺术达到了一定境界,也为塞上诗苑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是我们宁夏诗词界的骄傲!

(原载2015年9期《朔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