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透过人格三层圈了解自己的本质

透过人格三层圈了解自己的本质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人一生都困在自己的小我中,没有真正去触碰那个真正的自己——本体。当我们不想再继续自动化反应、被命运的车轮碾压,当你意识到自己并不了解自己,并且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内在的这些冲突时,你才真正踏上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旅程。但是当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不够时,就会被某种自己尚未觉察的习气和模式所牵制,做出自动化反应。

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两个部分,如下页图中的外圈和中间层,即社会人格和阴影人格,这构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

当我们在认知“我”时,在物质层面,我们会认同“我”就是皮肤以内的部分——我们所拥有的这个身体。在意识层面我们认知的“我”通常是指我们的人格。这个人格由外圈的社会人格和中间那一圈的阴影人格构成,我们称其为“人格”或者“小我”。然而人格是可以不断改变的,比如你16岁的人格和你现在一定有很大不同,如果你自我成长得足够快,很可能你两年前的人格也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也有很多人成年之后,完全停止了自我的成长和扩充,很可能他们老年之后的人格模式和50年前没有多大区别。这些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你的一个亲戚、邻居……他们会抱怨一件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同一种视角,同一种感受,多少年来从不厌倦地讲着同一个版本,从未改变过。这些人一生都困在自己的小我中,没有真正去触碰那个真正的自己——本体。

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人格,后面我会谈到本体的部分。

你的人格是你基于过去成长的环境选择的某种反应策略,那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我们选择的生存模式,但因为它跟着你的时间太久,跟你太熟悉,这种模式会越来越固化,已经变成你观察世界或观察自己的背景。这种背景从我们记事以来就一直跟随着我们,以至于我们很难觉察到它。就好像生活在水里的鱼,它甚至都不知道水的存在一样,因为它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些事情,水从它出生以来,就一直跟随着它。鱼可能会观察到水里其他的小鱼小虾,视力再好点的鱼也许还能看到一些浮游生物,然而它唯独意识不到水的存在。除非有一天它从水中跃出,在离开水面的那一刻,它才会意识到:“啊!原来我之前一直生活在水里呀!”但如果这条鱼从未离开过水,它也许永远都不知道世界上有水这种东西。

从小到大我们会建立各种各样的信念系统,进而形成我们的人格: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一个人当了妈应该是什么样子,当了爸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等等。这些规条从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着我们,而我们的养育者和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在不断地强化它们,以至于我们从未意识到这些信念对我们的制约,以及这些信念又是如何创造出现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的。

外圈这一层就是我们的社会人格,同时也叫防御保护层,那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养育者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阶层的文化、主流价值观要求我们表现的样子。说得更简单些,就是别人期待我们成为的样子,如果我们渐渐认同且内化了这些信念系统,那么也会变成我们期待自己成为的样子。而阴影人格就是那些被评判、被否认、不被允许呈现的特质。就好像上一章里的圆圆,她的“自私,为自己着想”的这部分,就是她的阴影,她认为自己这样不好,所以就会压抑这些,表现出社会人格(善解人意的部分)。这些压抑、否认、评判曾经都是来自外部的声音,慢慢地在成长过程中这些声音不断被我们内化,变成自我中的一部分。

当我们不想再继续自动化反应、被命运的车轮碾压,当你意识到自己并不了解自己,并且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内在的这些冲突时,你才真正踏上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旅程。

曾经有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一起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些棘鱼养殖,棘鱼是非常有领地意识的鱼类,当雄棘鱼发情之后,把一条雌棘鱼放进鱼缸,结果雄棘鱼表现出疯狂的行为,它一边努力地吸引雌棘鱼,一边在雌棘鱼靠近之后又疯狂地攻击它,然后又吸引雌棘鱼……雄棘鱼被自身“维护领地”和“交配”的两种本能需要搞疯了,所以它就会出现这一系列看似疯狂的举动。棘鱼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它无法依靠自我来判断和选择,它所有的选择都是本能性的、自动化反应的。

所以在更深的层面上来讲,无论棘鱼是生活在鱼缸还是海洋里,它也从来没有真正自由过,因为它被困在自己的本能之中,永远不可能做本能之外的事。

如果棘鱼也拥有人类特有的自我意识,及其延伸出来的能力——自我觉察、自我成长、自我扩张,那么雄棘鱼就有能力自我审视,探索自己这些疯狂的行为,并让自己意识进化,发展出更高的智慧来统合两种有冲突的本能性的需要。

然而无论是人类还是棘鱼,要做到这些必须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对自己的行为动机有足够的了解,甚至是对行为之前,仅仅在内在意识之中发生的情绪、念头有足够的觉知。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拥有自由意志,拥有独立思考做决定的能力,而动物没有,动物所有的行为都是依循它们的本能。但是当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不够时,就会被某种自己尚未觉察的习气和模式所牵制,做出自动化反应。甚至都不知道浪费了自由选择的权利。

因为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所以当自己自由选择的力量在流失时,也不清楚自己在损失什么。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即使拥有比动物复杂得多的大脑,却依然是本能性反应的奴隶,从来也没有认识观察过自己的行为、动机、意图、习性,结果看似是“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实际“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一切都是本能在驱动。

就像前面故事里的苏卉在她的婚姻中遇到的状况一样,表面上看起来是“自己”做了一系列选择,然而由于她不了解自己的内在,看不清内在相互冲突的人格,所以就只能允许它们相互冲突、相互消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如此,一时傲慢,一时自卑;一时急躁,一时拖延;一时责备他人,一时自我愧疚……

肯·威尔伯在他的《万物简史》里谈到,我们的生命并不是由一系列简单、扁平的客观事件组成的,像一堆石头一样有明确的位置。我们的生命包括深处的主观成分,我们必须亲自理解并解析它们。它们不仅有着表层,而且有着深层,表层可以被看到,深层却必须被解析、被深入地探索。

我们越充分地解析自己,我们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就越透明,也越能够清晰地看到并理解它。它也能够更少地在晦涩不明中折磨“我”,使“我”迷惑,使“我”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