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史的境界

诗史的境界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金亭先生在《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读霍松林的掖抗战诗词业》一文中写道:“所谓诗史,不是诗人以诗歌文体,代历史家为历史中的事件人物修谱立传;而是为历史的事件人物有感于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这就是所形成的诗化了的感情倾泻——这些有感于史而发的诗就有了诗与史的和谐统一,这就是所谓的诗史。霍松林的这组诗的诗史价值,在于他对抗战题材的诗意开掘的深度和秉笔直书的真实境

杨金亭先生在《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读霍松林的掖抗战诗词业》一文中写道:“所谓诗史,不是诗人以诗歌文体,代历史家为历史中的事件人物修谱立传;而是为历史的事件人物有感于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这就是所形成的诗化了的感情倾泻——这些有感于史而发的诗就有了诗与史的和谐统一,这就是所谓的诗史。霍松林的这组诗的诗史价值,在于他对抗战题材的诗意开掘的深度和秉笔直书的真实境界。如《闻平型关大捷·喜赋》一诗,便是对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战场的首战大捷的颂歌;诗的结尾:‘转败为胜时已到,地无南北,人无老幼奋起杀敌,还我好河山'的点题警句,便是对蒋先生于卢沟桥事变的7月17日,在庐山关于全民抗战讲话的诗的呼应……诗人以博大沉郁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写出了字字血泪的诗句:‘日寇宁能拒?吾民底处逃?田园尽沉没,无地艺良苗!'(《惊闻花园口决堤》)‘天意果何居,小民固无状!可邻四壁屋,乃作千年圹。'(《哀溺民》)为那些葬身泽国的无辜冤魂和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千万难胞,留下了血泪控诉的心声,更为国人留下了永难忘却的诗史殷鉴……霍松林的抗战诗之所以达到了诗史的境界,是诗中有史,如上所述;而他的主要成功之处——在于史中有诗!为我们创作出立境新颖、意境深邃、格调高昂,表现了无愧于伟大的抗日战争时代的现代诗词。这个组诗的出手不凡之处,便在于这位年方16岁的少年诗人崭露头角便显示出诗词创作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审美艺术的成熟——大家手笔的初试锋芒。”(《中华诗词》2007年9月号,第44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