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林草原风情

巴林草原风情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辆军用卡车行驶在巴林草原上,车开得不快,但仍时有颠簸,因为路不太平坦,有的路段虽然已经铺好了砾石,但没有加固施工,车跑过,砾石会飞扬起来。呼伦贝尔盟划给了黑龙江省,哲里木盟划给了吉林省,昭乌达盟划给了辽宁省。毛驴哪儿都有,但巴林草原上的毛驴有自己的特点。吃过巴林草原上的驴肉,好像再到什么地方吃驴肉,感觉都不是正宗,甚至怀疑是马肉。辽宁各地的商贩专门来这里采购酱驴肉,而不是生驴肉。

——筹拍《草原民兵》(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

一辆军用卡车行驶在巴林草原上,车开得不快,但仍时有颠簸,因为路不太平坦,有的路段虽然已经铺好了砾石,但没有加固施工,车跑过,砾石会飞扬起来。

卡车上拉的不是物,是人,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个筹拍片摄制组的主要创作干部:导演黄野、王枫,摄影吴国疆、许寿增,美术王兴文,制片主任孙明珠,还有场记兼做副导演工作的我。此外,还有阿鲁科尔沁旗武装部派来的一位“工农兵”大学生,做向导兼蒙语翻译。昭乌达盟军分区人民武装部政委也送我们一程,他坐在驾驶室司机旁边,一律男士。

这些人要去哪儿?干什么?事情的起因是,阿鲁科尔沁旗有两位业余作者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叫《草原民兵》,被长影革委会领导们相中了,决定拍成故事片。这可是“文革”多年,继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之后,最早想要拍的故事影片。所以都很重视,从挑选的主创人员可看出,政治审评和业务能力考察是兼顾的,人员力量搭配也是细致琢磨的。但是,剧本除题材好、思想积极向上外,整个故事情节太单一。所以,必须改好剧本后才能投入摄制。长影有扶植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好传统,有成功的好先例。这次也一样,摄制组先成立,边帮助作者修改剧本边深入体验生活,捎带着选取一些将来拍摄的景地。前一项工作是研究修改剧本,已在旗武装部招待所开了几天会,暂告一段落,由当时的责任编辑可人和肖尹宪帮助作者修改。我们现在是完成后一项任务。

卡车上的我们坐在从招待所借来的行李卷上,沿途观赏着大草原的景色,听着翻译讲述草原上的故事。他长得很壮实,典型的蒙古族壮小伙儿,怀里还抱着一只武装部借来的小口径步枪(防野兽用)侃侃而谈。他为能给拍电影的人当翻译显得很兴奋,一路上不停地给我们讲,幽默、风趣。我们听得也挺入迷。他说,有个憨厚的蒙古族男青年,听别人说草原上有一种大鸟叫“鵏”,肉鲜美,不容易猎到。该青年没见过这种大鸟。根据别人的描述就扛起猎枪四处寻找。有一次他自以为找到了,猎杀完拿给大家看,认货的人一看就大笑起来,讥笑他说:“这哪是鵏啊,是大鹅。你把谁家的大鹅给打死了?快还给人家!”小青年一听,很羞愧,用枪挑着大鹅走进附近村子,边走边喊:“谁家的大鹅哟?让我给打死了,快来认领吧!”他又讲:一个林场值班工人清早起来在野地大便,突然看见野鹿群经过,很多鹿在他眼皮底下脱掉旧鹿角,兴奋得提起裤子跑去拣鹿角,生怕有人抢走。他还讲了一个牧民和老鹰争抢鹿胎的故事。一个母鹿的胎盘同时被天上的老鹰和地上的牧民发现,鹰俯冲下来要吃,牧民跑来驱赶老鹰,斗了几个回合,最后牧民用特制的飞镖将鹰打死,弄了个双丰收。他还说了件恶作剧的事,当年和蒙古国关系不好的时候,蒙古国的马匹经常成群地越过国境线跑到我们草地吃草,牧民们就用套马杆捉住,把它们的马尾巴齐刷刷地剪下来,让一群没有尾巴的秃腚马逃回老家去。他讲得最有趣的一段佳话很有时代地域特点:那时在东北边的内蒙古自治区的3个盟,行政区划给了东北的3个省份管辖。呼伦贝尔盟划给了黑龙江省,哲里木盟划给了吉林省,昭乌达盟划给了辽宁省。昭乌达盟的盟府在赤峰市。我们这位向导兼翻译是赤峰市人,他对划归辽宁省有点看法,可能也代表了一些人的想法,具体讲就是嫌弃辽宁落后,编出的一套磕儿说是:“辽宁的钟表不走点儿;辽宁的缝纫机不扎眼儿;辽宁的自行车直打瓦儿(瓦圈);黑布不黑,白布有点儿,花布还直掉色儿。”他也自嘲,说自己的赤峰市也没被辽宁人看上,说:“赤峰一条街没有头(公路穿过街心),一个公园两个猴儿,3个警察一个岗楼儿,一个解放干部还是大奔儿头。”这些顺口溜很是形象好记,至今我还能张口说出,印象深刻。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至今,无论辽宁还是赤峰,和全国一样,都大变样了。就在我写这段记忆时,中央电视台正每天播放着著名演员斯琴高娃给赤峰市做的城市宣传广告:她身着蒙古族服饰与另一位女孩子乘坐热气球,俯瞰着广阔的草原,字幕是“神奇草原,美丽赤峰”。这时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已经一同回归到内蒙古自治区行政管辖了。

听故事,尤其是身临故事发生地,是别有风味的。如果能再身体力行,亲自体验感受一些东西,那可是一种享受了。我们一路奔走,一路采访,一路走访与民兵工作有关的英雄、模范人物,吃住随遇而安,住过牧民蒙古包和蒙古族喇嘛寺院。顺便挑点小细节说说。

一说毛驴。毛驴哪儿都有,但巴林草原上的毛驴有自己的特点。翻译小伙儿对我们讲了一句这里的谚语“巴林草原一大怪,毛驴车40迈(英里)”说的是这里的毛驴拉着两轮胶带车跑得飞快,是巴林草原一大景观。我们沿途常看到毛驴车追赶着我们的卡车奔跑,好似竞赛。毛驴不但能拉车出力,还能出肉、出皮。驴皮可熬制“阿胶”入药;驴肉可是有名的美食,别号“鬼子肉”,人们常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还有比喻是“天上的鹅肉,地上的鬼子肉”,拿驴肉与天鹅肉媲美。我们住在旗武装部招待所,讨论剧本的时候,每日早餐必有一盘大家期盼的酱驴肉,那驴肉片切得薄厚适中,大小刚好,暗红的肉质和闪着美玉般光亮的筋脉,很是诱人。吃过巴林草原上的驴肉,好像再到什么地方吃驴肉,感觉都不是正宗,甚至怀疑是马肉。辽宁各地的商贩专门来这里采购酱驴肉,而不是生驴肉。我们到处见到用大纸箱包装或用大旅行袋托运,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二说奶茶。一般的奶茶我们都喝过,甜丝丝的奶香加茶香,可这里的奶茶并不甜,是咸滋滋的,初喝时不太习惯,可是喝了几次后,不但习惯了,还割舍不下。导演黄野可当一例,无论是在公社、大队开会还是在牧民家作客,总要奶茶不离口。这里的风俗习惯,无论什么场合,奶茶待客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有幸在一个蒙古包里亲眼见识了蒙古族大婶是如何熬制奶茶的。她把茶砖掰碎,放进开水里煮,煮到一定时候往锅里放几大勺鲜牛奶,再抓一把大粒盐撒在奶茶里,熬一会儿就好了。有一件事看不习惯,大婶拿起一块干牛粪饼,扔进火炉里烧火,和往锅里放茶放盐一样,用的也是手。据了解,牧民并不把牛粪当作是脏东西。

三说牛粪。牛粪是牧区很重要的烧火材料,如同其他地方的柴草。牛粪干透了是块圆饼。在牧区草地里,经常看到老人、孩子提着柳条编筐拾捡干牛粪饼,如同山里人上山砍柴一样,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仔细想想也是,牛吃的是草,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经过牛的肠胃消化吸收后,排泄出来的东西只是草的渣滓,用来烧火,绝对是节能环保。仔细观察,不仅牧区房前屋后、蒙古包旁边堆积着这种“粪烧柴”,城镇居民和单位里也有这种“粪柴”仓房,我们住过的旗武装部招待所就有,里面不仅储备着干牛粪,还有干马粪或驴粪,可能是购买来的。对初到草原的人来说,的确会感到惊奇。

再说狗。在牧民的文化中,狗是生活助手,是家庭成员,不是宠物也绝不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草原牧区四处可见到狗,它们随主人一起放羊、牧马或狩猎,也会看家护院。向导告诉我们,在牧区行走,手里总得拿个打狗棍子,一般不是打,是驱赶,吓唬对方别伤害自己。狗是听信主人的,你刚走近蒙古包时,它远远地就向你狂吠,似警告你不要走近,又似告之主人,有人来了;只要主人搭腔出门迎接,它就不叫了,或仰脖、摇尾跟随主人一起迎接你,或躲到一边。向导强调,你手里拿的打狗棍子千万不要带进蒙古包,要把它立放在门口,等离开时再拿上,这是对主人表示尊重。“打狗棍”真那么重要吗?还别说,没有它还真会遇上麻烦。

一次我们住在某公社所在地,当地干部很热情地邀请我们与乡亲们一起看电影,当然是广场露天的。电影散场后大家就各奔东西,没人送我们回住处,向导翻译也不在,麻烦可就来了。我们走着走着,就有一群散落街头的狗围跟过来,狗的叫声又吸引来更多的狗,这时才想到手里缺点什么,对,打狗棍,我们没经验所以也没想到预备一根防身,怎么办?我们赶紧四处寻觅可代替打狗棍的东西,天助我们,捡到几枝废树杈,虽然不坚实但很长,几个大男人背对背依靠在一起,形成个人圈,一面驱赶着狗,一面转着圈慢慢向住地移动。这时如果有升降机由上到下俯视我们,一定是由内到外3个不同半径的圆在徐徐转动横移着,小圆圈是我们几个背靠背的人,中圆圈是我们手里的树枝杈,外围的大圆圈就是不停狂叫着向我们示威的群狗了。好在路程不长,我们就这么转着回到了住地,一场与群狗的较量既惊险又滑稽可笑。经常会想到那个场面而感慨,在草原牧区不会与狗打交道可是寸步难行啊!

我们摄制组主创人员为拍好《草原民兵》切实做了准备工作,但命运不佳,剧本始终没修改成功,此戏只好“下马”。我们虽然白忙活、白乐和了一阵子,但对巴林草原的认知和体验还是收获多多,至今不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