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诗歌的前驱

抗战诗歌的前驱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的个人经历和艺术修养决定了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欢快、凝练,达到了抗战诗歌的前驱,为诗坛带来了新的抒情格调和诗歌语言,因而得到艾青的肯定、闻一多的称引,很受胡风的激赏与扶持。如果把诗人划分为都市诗人、乡土诗人、学者诗人、战士诗人四种类型,鲁藜无疑是属于最后者。

抗战时期的诗歌走向,并非是真的“失落”或者出现了“凋零期”;相反,“随着抗战对于人民精神的涤荡和振奋,40年代也应当说是它的成熟期”(《白色花》序)。实际上当时贫弱的诗坛到了抗战爆发后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诗开始从个人的狭小天地里走出来,迎着民族解放战争的大风暴奋进,走上了自觉与人民的生活相结合的道路。“七月派”正是在这个时候的崛起,它是一个成员众多的青年诗群。他们热情为正义斗争而歌唱,以“政治和艺术的高度一致”的鲜明特色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这批诗人行列中鲁藜是佼佼者,他又一直活跃在延安解放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文学史家就称他为“七月诗派”和解放区诗歌的优秀代表之一。单就这个意义而论,为他编撰一本研究专集是很值得的。

虽然鲁藜当时仅有三十岁左右,但是能够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绝非偶然。20世纪30年代初,他从南洋归来,立即投入闽南反帝大同盟的革命洪流之中,不久逃往上海参加地下党和“左联”,在闸北地区和南京路上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在他身上跳动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执着追求民族的光明未来和生命的真正价值。作为一个文学青年,鲁藜在战前已经发表不少诗文作品,刊在厦门、上海、安庆和武汉的进步杂志报纸上,给他以后写作一系列成功诗篇《延河散歌》《青春曲》《泥土》《雪之歌》等奠定了基础。他的个人经历和艺术修养决定了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欢快、凝练,达到了抗战诗歌的前驱,为诗坛带来了新的抒情格调和诗歌语言,因而得到艾青的肯定、闻一多的称引,很受胡风的激赏与扶持。如果把诗人划分为都市诗人、乡土诗人、学者诗人、战士诗人四种类型,鲁藜无疑是属于最后者。从历史上看,他的前半生蹇滞坎坷,到了晚年得享安定惬意的生活,于是益发吟咏不辍,仍然唱着欢乐的《云之歌》和一首首洋溢着青春朝气的《复苏集》。但基本倾向于写些人生感兴的警句、蕴含哲理的诗章,他变成了一个好沉思求精美的诗歌老人。

诗,是一种最高而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诗歌道路的探索异常艰难,自“五四”至今几十年来“新诗还没有完全胜利”(冯雪峰语),大概需要更长的时间方能获得。鲁藜对诗艺的修炼始终孜孜以求,常说艺术上的美永远没有尽头,而人生太短促了。着重诗美的创造几乎是中外诗家的共识,奥地利现代著名诗人里尔克曾说:“我们应该毕生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到晚年,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眼下我们出版这本《鲁藜研究文粹》或许可以为共同探讨新诗的发展提供某种参照系数吧,因为若不能发挥传统诗歌的优点,就不可能建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诗歌。30年前台湾诗歌搞过“横移”,结果证明是失败了。

我最初接触鲁藜的诗歌是在50年代,那时从部队调干进入天津的一所大学读中文。记得顾随老教授的古典诗词讲得实在生动丰富,而当时王林副教授在讲授现代诗歌中自选了胡风和鲁藜的作品,使我对“七月派”诗歌有了好感,他本人后来为此而受难是可想而知的。直到九年前我有机会接受编辑老诗人鲁藜的研究专集任务,因此才深入领悟这个诗歌流派的艺术风采,并搜集了有关鲁藜创作的几十篇评论文章,按顺序编成四个部分:评论、文学史、专访和史料。收入的名家有胡风、阿垅、朱自清、何其芳、李广田、蓝海(田仲济)、艾青、王瑶、唐、严家炎等,还有一些当代的学者评论家。这些文章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前、或在香港发表的,估计仍有遗漏的。这种保存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值。这里面有我写的若干研究文章选入了几篇,对别人的论文也进行了挑选,对待节选的重要文章则尽量顾及前后的文意,便于理解鲁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

目前想出版一本厚厚的研究专集确有不小的困难,故改为“文粹”形式,省去了大半篇幅,正是“著书不忍付东流,欲起陈商相与谋”(陈商系古代的一位书商,他多次出资为江湖人刊印诗集)。这本书终于呈献在读者面前,应当感谢我市有关部门领导的热心支持。著名诗人绿原扶病为此书写序,其盛情感人;他对鲁藜诗歌的评价富于启发性,更是难得的一篇妙品。

本文为《鲁藜研究文粹》所写的前言载《天津日报》副刊1990年4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