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读书引发的几点特立独行的感悟

由读书引发的几点特立独行的感悟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初读这句话的时候,解释为人要多思考。“思考”不是简单的脑细胞运动,也不是单纯的思维表象,而是建立在“读书—收获知识—精炼观点论据—再读书”这样一个循环的人生德行升级活动中,光思考不读书会让人苦思冥想钻牛角尖,光读书不思考会让人失去原则丧失底线。这在他所推崇的拿破仑·希尔的励志巨著《思考致富》的读后感中也进行了诠释。将军的被俘导致这场重要战役的失败,这场战役的失败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读书引发的几点特立独行的感悟

◎方 见

一本书几十元,也就一顿普通的饭钱。但是其愉悦程度远远超过一顿饭。把书买下来,不但是对作者的尊重和认可,也是往后人生中一抹愉快的精神印记。看一些有趣的书,找一些有趣的事情,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思考的艺术,底线的约束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论编撰而成的儒家思想典籍。全书语言简洁,意义深明,是管理学上不可多得的教育书籍。

中国企业所散发出来的企业文化气息,应该是与中华五千年积微成著的文化不可分割的。当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使得企业文化的倡导越发重要。

企业文化方向的确定,大体是由当时当地的人文气息、企业的环境、员工的心境和领导的思维习性高度浓缩而成的。不可否认,儒家思想的代表——孔老夫子的“中庸之道”,对文化精华的提炼有着深远的意义。很多企业在初步建立企业文化时,都选择了儒家学说。

我时常要求员工善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偏执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在初读这句话的时候,解释为人要多思考。过了很久才发现,当时我片面地解读了这句话。人要思考,其实思考这事不难,吃饭、走路、谈话等等行动着的活跃跳动的脑细胞,就一直在思考,只是思考的内容各式各样罢了。有天,某位朋友送了我一本《论语译注》,我读到这句话时,陡然触动,原来我之前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思考”不是简单的脑细胞运动,也不是单纯的思维表象,而是建立在“读书—收获知识—精炼观点论据—再读书”这样一个循环的人生德行升级活动中,光思考不读书会让人苦思冥想钻牛角尖,光读书不思考会让人失去原则丧失底线。

我的上司同时也是我的益师——初础先生,在他的《执悟》一书中也坦言,善读亦可善思,善思促使人生感悟。这在他所推崇的拿破仑·希尔的励志巨著《思考致富》的读后感中也进行了诠释。他认为心想才能事成。没有欲望,何来行动;没有你内心发出或思想灵动的跳跃,也就没有行动;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就没有成功。我们许多人不缺少欲望,缺少的正是坚持不懈。思考成功的捷径、失败的经验,许你事半功倍;思考人生感悟、世间常态,容你心态温润。“思考”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也不是多愁善感或一意孤行的臆想,更不是行云流水的空想,而是一种向着成功的不懈努力。

上善若水,柔而不争

《道德经》由老子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该书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讲究天人合一,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我刚来宁海那阵子,正是企业正风初见之时。记得当时在草拟品牌形象时,基层有个员工向我请示品牌的“专利号”。我斟酌了一番,答曰“亲和”。

老子在《道德经》中传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泽被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避高趋下,汇水成河,海纳百川,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这种德才兼备的谦逊,即为道义。英国诗人兰德在暮年写过一首诗《生与死》,国内对此的翻译版本有很多种,我却最喜欢杨绛先生对这首诗的翻译:“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语言简洁沉淀,看起来似乎平淡,字里行间却能反复嚼味。不争不是无所为,而是像水一样“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奉献精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刚柔并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坚韧不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真切亲和。

“上善若水,柔而不争”正是体现了“亲和”的品牌形象。德高望重,慈悲友善,人应该要像水那样谦卑,与万物无争,品德要像水那样真诚柔和,崇尚奉献,亲和施乐。

悲喜交叠,细节定成败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在当下流行的“差不多”、“大概吧”等自认为不拘小节的风气里,愈发显得人性懒惰懈怠。做事以细节入手,以细节决定成败,以细致入微扭转命运。“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堪称细节定成败的典范。

差不多先生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因把红糖当成白糖买回来被他妈妈骂,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学堂里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立马敲头,指正是山西。他还振振有词地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既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就是因为他经常对事物持无所谓的态度,不注重细节,也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劝谏,结果呢,重病在床,明知没有对症下药找对郎中,但仍念念叨叨:“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差不多就好了!”最后错过了治疗,一命呜呼了。

这故事真的是既好笑又耐人寻味。我们的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纵观古今中外,一个可以在时代中立足的英雄往往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落败。就像阿喀琉斯因为脚踵没浸过冥河水,没有抵抗力,就被帕里斯用暗箭射死了。在滑铁卢战役中,由于铁匠的疏忽,给拿破仑的一名将军的战马马掌少上了一个钉子,当激烈的战斗开始后,由于马掌不牢固掉落,战马因此跌倒,而马背上的将军被对方俘虏。将军的被俘导致这场重要战役的失败,这场战役的失败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告诫我们改掉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防微杜渐”更是至理名言。不把细节当回事,为人做事持着“差不多”、“大概吧”的态度敷衍了事,永远不会迈进成功的大门。

(作者系宁海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