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手观音》引发对美育的几点思考

《千手观音》引发对美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舞台服装、灯光也是节目中要关注的,我选择了《千手观音》的两个不同版本的对比。第二个版本是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版,变幻绚丽的舞蹈灯光,舞者的金色服饰,非常唯美地塑造了千手观音的形象。《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美的作品呀,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表演,打动了在场所有观众。在《千手观音》的片段欣赏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引发了笔者对音乐本体和育人结合方面的几点思考。

谢燕慧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其意为感情是来自于心中,用语言表达出来。当语言表达不够的时候,就会反复地感叹;当反复感叹也不能够表达这种感情的时候,就会唱出来;当歌唱也不能够表达这种感情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一句古话,舞蹈加音乐的结合这样的艺术,那是绝对带有非常丰富的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美学中,都认可音乐艺术因“美”而自身具有的潜在的育人价值,它会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这样的艺术当然会在课堂中显现出巨大的育人意义。这是多数音乐老师们都认可的理念,但在一节课中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这个道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那是一节拓展课,作为初二的艺术拓展,我创设了“我来做节目”这样一个拓展的活动,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运用音乐、舞蹈、器乐、美术等综合艺术,结合主持人的介绍,围绕一个自选话题,完成15分钟节目的展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成功的节目要关注哪些艺术点。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舞台服装、灯光也是节目中要关注的,我选择了《千手观音》的两个不同版本的对比。第一个版本是彩排版,这个版本舞者简单穿着平时跳舞的便服,在普通的舞台灯光下,伴着音乐进行表演前的走台彩排。第二个版本是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版,变幻绚丽的舞蹈灯光,舞者的金色服饰,非常唯美地塑造了千手观音的形象。在备课中,我认为这是很得意的设计,我预感在强烈的色彩视觉对比下,很容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舞台服饰灯光的重要性,能有效地实现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我进行第一个初二班级教学时,在我内心得意洋洋时,大部分学生居然看到《千手观音》笑了,有的男孩直接就大笑起来,当场我就把视频暂停了。二附中的学生还是很乖巧的,看到我暂停了视频,就不再发出声音了,估计也猜想我可能生气了吧。我看到这个情况,屏住了内心的火,心想这个班级的学生欣赏水平还不够高吧,凡事皆有偶然性,也许别的班会好一点,所以我耐着性子,婉转地对学生说:“《千手观音》非常美,不仅仅美在服装、灯光,而且它的舞姿、编排都透出中国古典舞的美,今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就谈一谈两个版本服装、灯光的不同带来的视觉感受有怎样不同的效果……”这个环节就这样过去了,课后,我也就仅仅将问题归为偶然性,放到脑后了。第二个班,同样的一幕又出现了,这次更惨,居然有女生“啊”地叫出来了,显露出害怕的样子。这是一个平时就非常容易激动的班级,笑声加上恐惧声,让我觉得有点崩溃了,到底怎么了?《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美的作品呀,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表演,打动了在场所有观众。可是这个班级的学生的反应都是这样。这时的我已经没有心思再好好地完成这个课了,在我用伤心的言语简单介绍了《千手观音》舞蹈者是一群非常特殊的聋哑人后,场面被控制下来了,虽然是这样,但是我还是感觉到学生的冷漠,毕竟就两句话的介绍,他们是很难进行换位思考来体会聋哑人的感受的。课后,我内心已经充满了愤怒,但还是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到底笑什么?她们到底害怕什么?学生的回答,让我的怒火似乎转成了沉思。她们告诉我,当千只手伸出的时候,有人觉得真的很好笑,有人觉得实在太恐怖和恶心了。还有一位学生跟我强调,不是要让我生气,而是,真的很恶心……

学生走后,她们的回答开始让我啼笑皆非,但逐渐地,我明白了,错不在作品,作品是美的,而我能捕捉到作品的美,也是有一个很大的前提的,那就是我了解中国的佛教文化,知道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千手观音的形象,阅读过千手观音的神话故事……这些是欣赏艺术不可缺少的文化背景。而现在的学生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在她们的眼中,对于观音的千手这个形象是无法理解的,认为是怪异的,是搞笑的。当我想明白了,我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我这节课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千手观音的知识呀,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服装和灯光本身就是一个小的感知点,如果要细讲《千手观音》作品的美,好像时间也不够,而就凭几句话,学生也不可能感受那么深刻。可是不讲吧,一方面学生的反应让我实在无法接受,另一方面我担心会影响学生今后再次欣赏到这部作品的感受。原本想删除的,但紧接着就是第三个班的课,也没有时间再找到两个有说服力、对比性这么强烈的好版本了。无可奈何之下,我进行了第三个班的教学,第三个班还是属于比较内向的班级,虽然没有出现像第二个班级那么外露的表现,但是从他们努力控制的表情中,我内心感受到了更加强烈的刺痛。因为我的伤感,使得在播放第一版本片段时比我原计划要长了半分钟,这时画面中出现了有两个哑语老师在舞台上用手势指挥着台上的舞者,我灵机一动,视频暂停在出现哑语老师的画面上,快速问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两位站在舞台上的人是做什么的吗?”学生叽叽喳喳地猜着,然后我告诉他们:“那两位是手语老师,舞台上是一群聋哑人。在舞蹈中,音乐与舞蹈的最大结合点在于节奏和情感,这默契的融合来源于声音,但恰恰是这些听不见任何声音的人,用他们整齐的动作征服了所有观众,接下来,我们带着两个任务看一看《千手观音》的现场版本,任务一是,我们找一找她们不整齐的地方,二是思考现场版的服装和灯光能对作品内容、情感的表达起到怎样的作用?”接下来,学生出奇地安静,我看得出来,这时不需要我再花过多的时间、过多的言语,一切是那么自然,《千手观音》作品所带来的那种幸福、祥和、坚韧的美传递给学生了。

有时,教师总是在反思和困惑,怎样找到音乐本体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曾经有教师在音乐本体和育人的比重中,没有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出现过一味追求音乐的本体教学,把课堂变成为一个音乐知识的巩固课和训练课,忽视了初中音乐的美育功能。而另一种就是老师过分强调音乐的育人功能,忽视或脱离音乐本体的学习,将音乐课堂变成了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千手观音》的片段欣赏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引发了笔者对音乐本体和育人结合方面的几点思考。

其一,在课堂中应该将最美的作品展示给学生。

音乐作品很多,但是音乐授课时间每周只有1个课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能够获得音乐带来的美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选择优秀的音乐素材,用最好的音质、最佳的视听环境来让学生通过欣赏,得到美的提升。例如《千手观音》就是一部非常美的舞蹈作品,舞蹈配乐采用中国古典韵味的乐曲,让听者如闻佛界的梵音,舞者舞姿圣洁灵动,让观众如见千手观音的宝像,再加上舞台上服饰和美轮美奂灯光的配合,将作品的美感推向高潮。

其二,作品文化背景要能与学生有生活共鸣。

音乐作品虽然很多,但不是都适合学生,或者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作品学生都能够以目前自己的阅历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欣赏这么美的作品《千手观音》却遭到学生那么不理解的反应。造成这种反应的原因是学生对佛教的相关文化不了解,所以不明白千手观音在中国传统神话或佛教文化中的和谐、善良、智慧的象征。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欣赏此类作品前要先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作品,感知作品中蕴含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三,找准突破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

教师在课堂中,要会非常睿智地利用各种素材,抓住各种作品中的切入点,来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音乐知识,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这次《千手观音》的作品欣赏过程中,笔者抓住了《千手观音》舞者的背景——聋哑人在无法听到任何声音的前提下,却将动作做得如此整齐,由此,改变学生之前因对作品文化背景的不理解而产生的各种奇异的感受,让他们不仅仅关注教学目的中不同服饰导致舞台美感的不同效果,同时能因《千手观音》作品而得到审美提升。

总之,因学生对《千手观音》产生的奇异反应,让笔者对自己教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对于教学研究来说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有时时保持反思和质疑的头脑,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