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纸上的年轮》序言

《纸上的年轮》序言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向峰先生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国内著名的美学家。教师的职业着实令人艳羡。其二,在立德方面,行足以践其言,德足以副其才。向峰先生在德才相孚、言行如一方面,是很标准、很到位的。所谓善于“自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有一个十分清醒的、恰如其分的认识,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设计自己。反过来,如果能够让才情“聚焦”,集中燃烧在一点上,通过一个突破口闯出来,最后很有可能在某个方面到达制高点。

向峰先生散文集《纸上的年轮》付梓,嘱我题写数言,弁诸卷首。却之不恭,只好唯唯从命。

我想,作品是作者的“孩子”,里面连带着血肉,映射着灵魂,展现着作者的心灵轨迹,一应内在蕴涵,均可从作品中一览无余。至于它的创作风格、语言文字、篇章结构、形象意象,种种艺术特色,更应该充分相信读者的鉴赏能力,而无须作序者饶舌。我这里首先要说的是关于作者本身。中国古时素有“知人论世”、“文如其人”之说。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讲得更为明确:“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于这些先哲的明训,我是深以为然的。

向峰先生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国内著名的美学家。教师的职业着实令人艳羡。前面说过的那位“亚圣”有“君子有三乐”的说法:“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即良好的亲情环境),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自身的品格修养、胸襟抱负),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社会责任与承担意识),三乐也”。这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然就非教师莫属了。

近日,我曾题赠给他一副条幅:“中岁追陪每恨迟,书丛文苑两心知;缘悭未得程门立,也傍群贤学拜师。”附言是:“私淑向峰先生垂二十年,春花秋月幸结深知,适值先生从教五十周年,以诗为贺。”“私淑”二字源出《孟子》:“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意思是说,我没有能够做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学习的。我之于向峰先生,也即属于这种情况。

向峰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学者、教授,而且是出色的作家、诗人,他是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如所周知,在一个人身上,学人和才人是不容易统一的,因为二者的要求不一样.。单以写诗而论,并非每个大学教授,包括那些一流的大学者,都能写得出一手好诗的。旧时代的县令,进士出身,当然都要懂得格律,也都能够作诗,但是不等于那个诗就好看。难得的是,向峰既有深湛的学术修养,又写得一手漂亮的、潇洒的、富有才情的旧体诗(新诗、散文,他亦能优为之)。且看那首吟咏丹东的七绝:“金风十月动江城,满树流丹满树情,水阔天长秋塞里,鹃花一梦枕流声。”丹东紧临鸭绿江,这里的虎山为明长城的终点,又以杜鹃花闻名于世,故诗中有“江城”、“秋塞”、“鹃花”等词语。他的诗章中还有这样一些清词丽句:“天涯此夜同秋梦,红叶情深向早霜。”“未能抛得凡尘去,流水高山不了缘。”“一识即作同心侣,流水十年梦绕牵。”不熟悉情况的人,乍看这些诗性葱茏、抒情味浓郁的诗句,会以为作者肯定是一位激情洋溢、倜傥风流的青年才子,而想不到竟然出自上了年纪的知名学者、大学教授之手。此其一。

其二,在立德方面,行足以践其言,德足以副其才。学人和才子,或者说学者与作家、诗人,同时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德修养,着实难能可贵。有些人富有才情,但流于夸夸其谈,徒逞舌辩,而“行不顾言”,言行相悖;还有一些才气纵横之士,往往放诞不羁,肆行无忌,还以“君子不矜细行”相标榜,自然更谈不到为世楷模、为人表率了。向峰先生在德才相孚、言行如一方面,是很标准、很到位的。

他在自己进德修业的同时,能够发扬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即所谓“红烛高风”。一方面,他通过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学生前进、攀升;另一方面,他对同辈或者后进的学者、文人,同侪、朋友,能够无私地倾全力以提携、支持、鼓励,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品格。他立身行事,不是着眼于世俗的金钱、权势、社会地位,而是以一己的学术资源为社会作奉献,甘当“人梯”,并把它奉为终生天职。

说到“德足以副其才”,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自用其才。苏东坡的《贾谊论》里有一句话:“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千古而还,很多有才华的人,由于不善于“自用”,最后无所作为,抱憾终天。所谓善于“自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有一个十分清醒的、恰如其分的认识,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设计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坚定一个既定方向,使一己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其三,向峰先生有一种可贵的定力。定力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根基,可惜许多人缺乏这种修养。鲁迅先生把它叫作自性,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一种独立不倚的品格。他总能坚守着一种信仰,坚持着一些宗旨,坚定着一种取向。这又表现在多个方面。

人既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化的制成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我们这一代人可说是忧患余生。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且不说它浪费了多少宝贵时间,单讲充溢于其中的风险、挫折和坎坷,也使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不能不制约着人生鹄的的实现。正是在这样的“多事之秋”,向峰先生能够建德修业,治学成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想像,他所付出的努力,该是何等艰辛,何等巨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面对着权力的迷信和金钱、物质的诱惑,他能坚守一己的追求,坐得住冷板凳,潜心向学,毫不旁骛,靠的是什么?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定力。我们亲历、亲闻的,许多学者、才人,在名缰利索的羁绊中,心浮气躁,不甘寂寞,一味地在那里张扬、炒作自己。而他,“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种定力,表现为一种自信,一种痴情,一种向往。

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人,绝不只是会写文章、会做学问、会教学生,还颇有筹谋、策划、组织能力,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但是,他善于限制自己,着意于发挥“聚焦效应”,而不是东张西望,多所旁骛。人在成长过程中,懂得限制自己,是一种大智慧。可是,遗憾的是,许多有才华的人,不断地转移兴趣,见异思迁,今天弄弄这个,明天弄弄那个,似乎哪方面都能施展他的才华,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成气候,“样样通,样样松”。所以,歌德老人提出,要善于“断念”,学会割舍。其实,所谓“才情”,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爱好,一种兴趣,并不一定表明你在多个方面都能出色当行,都能获得成功。反过来,如果能够让才情“聚焦”,集中燃烧在一点上,通过一个突破口闯出来,最后很有可能在某个方面到达制高点。

定力,表现为一种人生智慧。一个思想者、大学者,他的智慧是别人代替不了的。黑格尔老人说过:“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读解向峰散文,更着眼于他的过人智慧。

向峰散文为“学者型散文”,它的鲜明特色是其深刻的哲思理趣和丰富的文化蕴涵。文学评论家许宁在分析他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特色时指出,就内容来说,“表现为他对知识驾轻就熟的运用上,对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各方面知识的信手拈来上”;“表现为他把典故资料完全融于行文中,或做文章观点的论据,或借题发挥,得出新的价值判断和意义生发,达到启人心智的审美效果”;表现为“深邃的历史感”,以“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去反思历史和考察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穿梭,智慧表达,令读者体会到文化的沉厚与丰富”,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挖掘,让读者从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审视中,领略他的新奇发现与睿智判断”。就表现手法来说,“在知性的内容里注入审美情趣,在叙述中灌以机智、幽默、博识,传达出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哲理感悟,表现出一种情畅辞达的高妙理趣之风”,“他融趣入理,化理为趣,在平和简洁的叙述中,理之趣隐隐现出,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品到理,尝到趣”。

而这一切,都端赖于作者渊博的学识与高超的识见,端赖于文学创作中养之有素的深度意识的追求。其实,深度意识原是人类心理层面的一种自在意识,并不是凭空外加的。渴望深刻,追求深度,不断探究其自身生存状态,属于人的本性范畴,是埋藏于灵魂底部的深层意识。现代人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力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意向。而人类要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人生以及自身命运,必然产生普遍性意蕴的哲理追求。应该说,任何时候,深度,深刻,都是判断文学艺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对哲理意蕴的开掘,已经成了高层次的写作者的自觉追求。

当前,历史文化散文很多,但有相当一部分,作者缺乏足够的生命体验,只是一味地向读者灌输历史知识,却又缺乏新的发现、新的认知、新的视角,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有一些作者只是向书本中讨生活,主体意识不强,或者说灵魂不在场。这两种都导致了许多作品停留在复述历史的层面,缺乏应有的文学性。《纸上的年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文中有“我”,随处可见作者灵魂的介入、主观的参与。文中的哲思理趣,作为一种思想元素,一种人生智慧、理性情感和思辨精神,自然而然地溶解在作品之中;都是作者面对一种生存境遇或情感体验,有所领悟,深受启发,产生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新鲜的、透彻的、厚重的认知,而后进行艺术的开掘、提炼与升华,再通过感性的文学语言,加以形象、生动的展现;都是立足于现实土壤之上、关乎人生价值与生活哲理的探索;都是作者靠着生命激情的滋润、生命体验的支撑,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展露,而并非机械地外在贴补或“注水式”的内部填充,并且避免了单调、划一的公共话语模式,所以,读来活泼有趣,情理交融。

在新的历史时期,诚然,整个社会都处在“喧哗与骚动”之中,人们心情浮躁不堪,读者自不必说,即使从作家角度看,肯于求深求异的怕也不是很多,“回到平面,取消深度”的说法,确实也颇有市场。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然有大量读者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消遣、娱乐——这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得到餍足——他们还期待着通过阅读增长生命智慧,深入一步解悟人生、认识自我,饱享超越性感悟的快感。可是,理性的缺席,诗意的失落,哲学含蕴的稀薄,缺乏动人心魄的思想震撼,已成为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缺陷。在这种情势下,《纸上的年轮》这类思想随笔、文化散文的面世,应该说是一个喜人的成果、重要的创获。

王充闾

2007年末于沈水之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