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这片热土上

在这片热土上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卫国,在他所眷恋的这片热土上,默默奉献着,从无半句豪言壮语。十年里,卫国获省、地、县和系统各种奖励表彰17次,所在信用社获各种奖励表彰15次,这些荣誉,是他们的汗水辛勤凝聚,他们无悔。全乡人民在土地上建粮仓,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囊中却是羞涩,贫穷仍是困扰着人们。今天,松树信用社里,张卫国、姜盈维、赵丽龙、丁进友,风雨同舟,奋斗与共,一同雕塑着人生与事业的丰碑,一同耕耘在农村金融这片热土上。

在这片热土上

人,一旦有了崇高的追求,那么,他的生命就会流光溢彩,在时代的舞台上耀眼夺目。

陕南多山,而白河山更多。

山青青,水秀秀,人杰地灵。

白河地,秦风楚俗,山水是南国的钟秀,人却兼了北方的强悍坚韧和南方的精明强干。

外界人又何能知道还有个白河县?

21年的艰苦卓绝的修田造地,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因而,白河也就名震海内外,白河从此越发扬眉吐气。

原来,白河是吃苦耐劳,聪明能干,中央党报的社论高度评价:白河人民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此话毫不过誉。

然而,永远别忘了,农金系统作为山区经济建设的大后盾和总后勤,就更应该名载史册,因为,一个农字,就共同承担了一个神圣的责任

千千万个农金使者,塑造出了何等壮美的集体群雕。而这其中,人们忘不了有个松树信用社,忘不了信用社主任和他的闪光群体。

张卫国,在他所眷恋的这片热土上,默默奉献着,从无半句豪言壮语。自从十年前他成为一名农金战士起,就苦苦奋斗,拼搏不己。

别人的青春是在花前月下度过,而他却酷爱自己的事业,专注脚下这方土地,甘于寂寞,用追求燃烧人生。

他用青春画出了光彩的人生轨迹。

第一章

山之骄子

——张卫国写意

初见张卫国,他沉默寡言,待人倒是热忱细致,谈起了工作和业务,他如数家珍,口若悬河,眉飞色舞。今年是他36岁“门坎年”,他说:“我是个地地道道的白河山里娃”。

其实,他的故乡却在人间天堂苏州。父亲张耀祖自打参加革命那阵起,就把命运与祖国的建设连在一起。1952年,张卫国只身到西北,把青春献给山区。一晃几十年过去,青春人生篇就写进了历史的记忆。

卫国虽是南国人的后生,但却成了山里人的精英,个头儿不高,可血管里流淌的血永远是热的,也永远是聪颖的。人说,南国人古来就精明。

命运,铸造了他。

本是城镇居民户口,1965年到1968年,父亲辗转工作在基层,体谅国家一时困难,就到公安局主动下去了两个孩子的户口,将孩子送到松华村卫国的舅父家。从此,他成了真正的农家子弟。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在这条长约50华里的麻虎沟里,他漫步在自己人生的旅途上。

1975年,卫国高中毕业后,在一个名叫葫芦沟的学校教小学。18岁的他,应是多梦的年龄,而他却担起了生活的重负,干上了每月12块钱的吃粉笔的工作。

8年的青春梦,其间,他娶妻得子为人父。1983年,他加入到农金行列,十年弹指过去。

十个春秋,十年奋斗史。

松树乡信用社在变迁,而今,张卫国和松树信用社,可谓名闻遐迩,人们自然要寻着他的奋斗史追踪了去。

十年里,卫国获省、地、县和系统各种奖励表彰17次,所在信用社获各种奖励表彰15次,这些荣誉,是他们的汗水辛勤凝聚,他们无悔。

卫国说:“人生能有几回搏”。

他搏得了成功。

荣誉荟萃,桂冠馨香,有进取才会有收获。

春春秋秋,十年风和雨。

他圆满地填写了青春的答案。

当然,得到和失去同时并存,你可否想到,他一家四口至今都是农村户口,家在离松树乡近百里外的县城边,妻子无业只得做家庭主妇,俩孩子正在念书,他每月得给外祖母30元生活费,他家每月吃粮都得靠买议价。面对这些严酷的现实,他咬牙过了关。在他面前,任何困难都会烟消云散。

何止这?当组织考虑到他的具体困难而6次调动他的工作时,他谢绝了组织和领导的好意,说,我事业的根在松树。

不假,他在信用社工作了十年,十年里,从他手下调走的人就达二十多个,但他却一直在这里开拓,在这里抒写人生。

好一个山之骄子。

闪光的群体

——冲浪的金融之舟

这是一个由四人组成的战斗集体,也是一个农行系统最基层的金融组织。它要担负全乡经济振兴的职责,同时,也是全乡经济建设的后盾。

这地处全县中心的松树村,山大坡陡,沟狭且深,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全乡8个村64个村民小组1296户5024人,总耕地面积9800亩。全乡人民在土地上建粮仓,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囊中却是羞涩,贫穷仍是困扰着人们。十年前,该乡人均收入46.50元,人均产粮114斤,而现在,人均收入已达680元,人均产量过千斤,并实现了人均基本农田1.3亩。

昔日的贫困和落后,已成为历史。在变化面前,全乡人民众口一词:发展全乡生产和经济,信用社功不可没,张卫国贡献最大。

在他当信用社主任的这十年里,一系列并非枯燥的数字,又如一组跳动的音符,让你聆听一支带彩的金融之歌。

——1983年底,松树乡信用社存款余额11.27万元,至1992年底,存款余额已达44万元。

——1983年贷款余额3.174万元,至1992年底,贷款余额已达28.49万元。

——十年累计存款余额861万元。

——十年累计贷款余额106万元。

——十年累计盈利10万元。

——十年累计总收入28万元。

——十年后的今天,发展个体工商户35个。

这是一行松树信用社发展的足迹。

深山里,张卫国作为一名农金之舟的掌舵人,在全乡经济建设的河流中,过千重山,越万道关。尽管是重重山的阻隔,但张卫国和其他的水手们,仍以顽强的毅力去追赶时代,去进行冲刺。

这就是一所熔炉,多少年轻人在成长,尔后走上了领导岗位,人们评价说,这是人才的摇篮,民心最公正。许多年青人工作乍到这个单位,闹调动,不安心,但时间一长,便生出万般依恋,当真正拿到一纸调令时,他们却情系松树,如何能离开这个曾铸造培养他们的人生小站呢?

今天,松树信用社里,张卫国、姜盈维、赵丽龙、丁进友,风雨同舟,奋斗与共,一同雕塑着人生与事业的丰碑,一同耕耘在农村金融这片热土上。

第二章

开拓者的足迹

——时代弄潮儿的凯歌

作为一名金融前哨兵的张卫国来说,并不满足拖沓低效率的工作。玩阿拉伯数字,或许就太枯燥。可张卫国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是共同的命运共同的事业,那就开拓前进,认真扎实地干吧,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一个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上进的单位,也就不是一个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集体了,张卫国这么认为。

搞好经济建设,其目的是要高度的物质文明,当然,首先是要高度的精神文明,二者不可偏颇。别小看思想政治工作,谁轻视了,谁就要咀嚼苦果。

因此,他以“优”为核心,加强三个服务。第一抓“创建文明窗口”,加强柜台服务。首先组织全社职工结合职工道德教育,进行了“假如我是一个储户”的讨论,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树优良信誉,创优美环境,比优质和群众取存满意的活动,人人争当最佳储蓄员,大家共创文明信用社。从而使职工树立热爱本职,严守信用,秉公廉洁,竭诚服务的职业道德。

柜台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做到四个一样,树立三个心。即新老储户一样对待,存款取款一样热情,整币零币一样欢迎,生人熟人一样办理;接待储户热心,宣传解释耐心,接受意见虚心。并在营业室配备了暖壶、水杯、休息凳、算盘、笔墨、意见簿。以舒适、优美的环境,便利、完备的条件,优质服务的良好信誉得到广大群众的信赖。

他组织全社职工讨论,进一步完善了信用社学习,工作,廉政,费用管理,劳动管理,柜台服务,信贷管理,财产管理,安全保卫等规章制度,带领大家发奋学习,维护团结,积极工作。坚持每月开好民主生活会,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互帮互促,及时解决各类问题。

自始至终,他都把精神文明建设和优质服务作为联系群众,开展业务,完成任务的保证。

他以三尺柜台为发展业务的窗口,作为自己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的宗旨,对来社顾客不论是干部群众贫穷富裕,熟户生客,老壮青少和金额多少,都热心服务。真正是冬天来了如进火炉,夏天来了似进凉室。

在文明窗口服务上,他为了让群众监督,从而使信誉第一,顾客至上落到实处,他在全县金融系统第一个实行了柜台挂牌制,收效甚佳。

同时,他认定要在内部管理上下苦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安定团结,负荷饱满,各司其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社内制订了岗位责任制,做到以人定岗,以岗定责,把工作任务与奖金,下乡补助,浮动工资挂起钩来,使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年终兑现,实行月检查,季评比,半年奖惩兑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储蓄业务规范》的内容,根据顾客的反映,那怕是微小的意见,都及时研究,统一认识,加以改进。

一次,某储户拿着一万元的现金,要存三个档次的存款,储蓄人员不在意,说声好麻烦,储户当下扭头便走,卫国在外归来,得悉此事,火速到储户家道歉,做细致的工作,又对这位储蓄员进行耐心的教育,终于使储户将钱如数存进了信用社。得到这次的启示,他要求社里同志做到“两不问”“四改口”“三有”,即存款不问来源,取款不问用途,改“好麻烦”为“不麻烦”,改“你做啥”为“请问你有什么事?”,改“讨厌”为“欢迎”,改“还没上班呢”为“请稍等一会儿”,三有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优质服务,收到了花香蝶自来的效果。

多年来,由于张卫国一直狠抓了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三过硬”,即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过得硬;敢于管理,严格核算过得硬;吃苦耐劳,实不空浮过得硬;一言蔽之,那就是管理上突出了一个“敢”字,经营上突出了一个“稳”字,工作上突出了一个“实”字。

所以,松树乡信用社贷款连续八年实现了“三无”,各项工作都名列全县所有信用社的前茅。

软件工作,使他获益匪小。

敢为天下先

——勇敢者的礼赞

路,是人走出来的,张卫国就是敢于走别人未走过之路,且走出了一条灿烂的坦途。

在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上,农金系统有责无旁贷的天职。早在七年前,张卫国就取得当地党政的支持,采取七种方式进行扶贫,即(1)联系扶贫:乡上党、政、群、团,及各乡直部门都建立联系户;(2)合作扶贫:一是乡直部门与村组在自愿平等、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二是村组与农户,农户与农户的合作;(3)企业扶贫: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组织企业,吸收大批贫困户劳力,靠集体企业脱贫;(4)劳务扶贫:有计划地组织贫困户输出劳力,投入建设,获得收入,脱贫致富;(5)科教扶贫:一方面,组织技术培训,形成科技兴农扶贫的气候。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文化水平,优化人口素质;(6)生态扶贫:治理生态环境,改善贫困村组生产生活条件。进行全乡山、林、水、田、路的综合治理,使农业生态转向良性循环;(7)捐赠扶贫:对极端贫困的农户,发动社会力量,捐赠钱粮衣物以解燃眉之急。

他的这项措施,实属独创。

从1987年到1992年底贴息扶贫贷款85.6万元。他的新招式,给全乡带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探索的成功,使他又发奇想。针对松树乡的实际,为了减少经营风险,确保农贷安全,他又推出“贷款保险法”,即每个借款户不履行合同,不按规定期限还款时,信用社即连同担保户一起,下年对贷款从严掌握或不予贷款。

这个办法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他又拥有了成功。

松树乡和周围的八个乡毗邻,处环山之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靠煤油照明,而且农户居住分散,服务面广,工作量繁重。为了增强工作的立体感,他把信用社工作站建立在村上,定期检查业务,按时督促工作,真正把农用资金送到千家万户的门上,把党的农金政策送到村民们的心坎儿上。

张卫国的三项改革措施,使他的工作在连连上台阶,也因此,有力地配合和促进了全乡的经济建设。

全乡一九八七年前51.5%的农户都是贫困户,现在,全乡只有7.2%的户没有最后脱贫,而这些已脱贫的户中,又有13.4%的农户已跨入了致富的行列。

松树乡的人能不给他记功吗?

第三章

升华的人生

——几则白描的故事

松树乡45平方公里,67峰88洞,镶嵌其中的村村户户,沟沟梁梁,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张卫国的汗水和足迹。他生长在松树村,见山民贫穷,他寝食不安。多长时间,他在思考如何帮助山民甩掉贫穷的帽子,但山里人自给自足惯了,自然经济思想仍非常浓厚。

张卫国就走村串宣传政策,主动上门放贷帮致富。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提出一手抓粮,一手抓钱。根据当地的实际和优势,张卫国走村串户,和社里其他同志一道分村包片,对全乡最后的几个贫困村实行“二优三帮”的扶贫计划,即扶贫资金优先安排,扶贫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帮选择项目,帮科学生产,帮产品销售。除了抓面进行扶贫外,他还选了经济条件最差的松华村,选了20户贫困户帮困。他给贫困户阮荣升贷款1500元,在坎边地头栽桑,发展坎边经济。三年时间,阮荣升已能总收入3000多元,成为全村的冒尖户。贫困户谢大年、阮仁高每年的生活安排,都由张卫国一手经办,就连化肥农药,也是张卫国在供销社买好后亲自送到他们家里。此外,他在全乡普遍建立了贫困户经济档案。经过信用社的扶贫,这些贫困户都逐步地致了富。

青山作证。张卫国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工作中,用执着的追求抒写着人生。

1991年9月,松树兴办林场,张卫国不顾三种慢性疾病的折磨,徒步三十多里到实地考察规划,一次贷款21000元,在林场种黄姜,栽肚倍,三年收入21.84万元。

难怪人们称他是农金使者呢!

与经济打交道,有时须把生命置之度外。

那是1989年12月的一天,漫天的大雪弥漫了大沟小岭,石道小径亦是冰冻得溜光可鉴。他和社里的一位同志为收一笔七年的陈欠贷款,冒着严寒,在太艾村收回了资金。当他拿着沉甸甸的15800元资金,决定连夜回社入库,以免发生意外。半夜时分,他们在寂静的雪夜中盘桓逶迤行走。当他们途经荒无人烟的蒋家垭时,倏地,一阵冷风吹来,人眼难辩,张卫国摔下数米高的山坡,腿脚受伤,此时,他想的是如何保住钱包不丢失。经过一阵拼搏,卫国同志终于从乱石堆里爬了出来。

卫国虽负重伤,但他会心地笑了,因为他终于保护了国家的钱财。

事后有人问他怕否,他回答道:“热血男子,何惧之有?”

奉献之歌

——青春无悔启示录

从18岁参加工作起,张卫国就只懂得奉献,不知道索取。他的青春是无悔的。

的确,永远无悔。

信用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他在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单位上的业务,他样样精通。他一贯认为,任何工作仅靠一腔热情是不够的。热情只有与过硬的业务技术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他十分注重在信贷业务,记账、点钞、计息和珠算等基本技术操作上狠下功夫,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的知识技术,又反馈于业务中,不断提高工作效力和能力。在会计出纳工作上,他一直能坚持日清月结,做到准、快、全,多年来做到经办的记账核算、现金收付无差错,使会计出纳工作达到“六相符”,“六无”。

眼下,众多的人醉生梦死,把青春和光阴在麻将桌上度过。

张卫国认为,这样的人虚枉人生,俨如行尸走肉。他全身心地工作,默默地奉献,只有这样,他才倍觉充实。

他精湛的业务,每每令同仁们何等羡慕。

对社里的年青人,他认真传、帮、带,促使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每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卫国都亲自复写分发每个职工一份,要求记熟应用,并安排内部柜台顶班,下村去流动服务,边工作,边学习,边熟练。

在日常的工作中,他总是分得多,扛大头,并带头完成。在村民存款储蓄,扩收股金,贷款收回利息收入等项目任务,他个人每年要完成全社实际数的70%、80%、85%和68%。

利益面前,他尽让给其他同志,每年年终分奖金,唯独他拿得最少。

人们说他以社为家,此话出语中肯。

他十年都是如此,十年春节都是一人在信用社度过,他把幸福和方便都留给了别人。

社里的几名同志,都是家居农村,每当收种季节或节假日,卫国总是主动及时安排让他们先回家,搞好家里农事活计和家庭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社里同志工作安心,精诚团结如一人。几年来每人年出勤351天,更无违纪和旷工现象。

他以社为家,但他的家却不知蒙受了多大损失,他简直忘了自己的家,不,他是事业至上,无私奉献呀。

1991年7月15日,他的两个孩子同时重病住进了医院,妻子13次打电话给他,他当时为了工作,一时难以脱身。直到同志们再三强劝后,他才骑上自行车,赶回县城。这时,孩子们经过医院抢救,刚脱离了危险期。推开病房的房门,他见孩子已转正常,好似正在熟睡,他歉然地低首无语。妻子见他伫立在那里,半晌无言,两行清泪顺颊淌下,须臾,妻说:“卫国,你这次回家,该要多待几天吧!”

他补偿似地回答:“好。”

翌日,他吻别了妻子告别娇儿爱女,又返赴了工作的征程。

啊,这个事业狂。

世间处处情

——不是忘却的追忆

在单位上,张卫国既是负责人,又是内勤。他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了职工们以无微不致的关怀。

往事历历在目,那是永不褪色的记忆。

1988年7月,职工王宗顺于雨中不幸摔断了腿,卫国黑夜一人去15里外的方家沟背来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年迈医生。在半个月两个疗程里,他亲自服侍,对于王宗顺的吃、喝、拉、撒,他全包了下来,且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当王宗顺拄着拐杖能走路时,王宗顺逢人就说:“我是有好运气,能遇到张主任这样天下少有的好领导,我只有用勤奋认真的工作来报答他啊。”

张卫国待同志无论何时都如春风般温暖。有人说他心太实,而他则认为,现在世间一切都为了金钱,那未必是件好事,人们啊,请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人间处处应有情。

他用情去温暖同志们的心,然后去架设一道事业的彩虹。

1990年3月9日,农贷员丁进友和他下村收贷时,忽发眼疾,双目充血,一时失明。当时,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卫国背丁进友到一阴凉处歇息,自己不顾阵阵发作的胃疼,跑步到乡卫生院买回药物,又跑步返回。经过急救服药和休息,丁进友恢复了视力。就在这时,卫国脸色煞白,一时就急坏了丁进友,他说:“张主任,您肯定是胃病又犯了,还是赶快回家看病吧,工作由我去完成。”

“老毛病,不要紧的”。张卫国手捂胃部,稍事休息,就又去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去了。

在他的口袋里,长年都揣着医生为他开的住院证明,然而,张卫国为了事业,一直无暇考虑自己的身体。许多好心人劝慰道:“卫国呀,你要当心身体,别累坏了身子。”

“我年轻,能挺得住。”他总是这样回答。

他心里装着大家,唯独考虑自己太少。

职工赵丽龙才参加工作时,因信用社一时住房紧张,卫国安排她先住在会议室,小赵不悦,就私自住到供销社一个朋友那里,工作不太安心,心情也有如大山般沉重。见此情景,张卫国亲自去购买材料,请来工人,对公用房作了调整修缮,安排小赵住宿,同时,购齐了宿舍用具和办公用品。这时,姑娘甜甜一笑,一对酒窝里就盛满了对张卫国的歉意和感谢。

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奉献爱心的优美乐章

大地丰碑

——一个奠基人的历程

麻虎沟的溪水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吟唱着一支轻快的歌儿,主旋律是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齐奔致富小康道。但这里毕竟是个贫困乡,信用社在组织资金,盘活资金上仍有较大难度,同时,支持粮食生产,发展经济,扶贫帮困,彻底改变全乡贫困面貌的责任重大。张卫国牢记“农村信用社支农,千万不能脱离一个农字”的真理。在信贷经营中重宏观,顾大局,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他强调支农第一,扶贫第一,服务第一,效益第一。乡上提出,以实施五个一基础工程为目标,农业要稳定粮食生产,着力于支持桑、倍、桐、草、栗五大商品基地建设。同时,要兴工活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他主动配合,做到信贷资金重点安排,分项扶持,促进了全乡各项收入逐年增加,人均收入也不断增长。从1983年到现在,松树乡信用社累计提供扶贫资金104万元。到现在,全乡共修石坎水平梯地8945.25亩,栽桑8460.5亩,栽肚倍7548.32亩 ,嫁接板栗8632.84亩,油桐5321亩,龙须草7845亩。劳务输出每年50万元,全乡总收入501.43万元。今天,全乡经济发展已呈腾飞之势,乡镇企业也初具规模,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格局。红岩和桃子岩铁矿即将开采,据可靠资料表明,其矿石中铁的含量和品位都是上一流。8个自然村,村村通了致富路,山里大宗大宗的山货土特产无穷无尽地运出山外,漂洋过海,纷纷打入国际市场。而且,松树乡已招商天下,要将那满山宝藏贡献给全社会,使全乡人民自此皆过上穿金戴银的流油的日子。

所有这一切,张卫国当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这丰碑的耸立,他是添砖人。

第四章

也算永叹调

——并非往事的赘述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张卫国亦逃不脱这个规律。他是个全真的松树汉子,妻子和母亲祖祖辈辈都是松树人,因此,亲朋好友自然多。休小瞧了乡信用社社长这个“小官儿”,可权力仍是不小的。眼下世界上,风气日坏,搞权钱交易的,比比皆是,办丁点儿大的事都得咬牙切齿花钱送礼。但张卫国就是天然的大脑不开窍,什么邪门歪道在他面前都没门儿。工作丁是丁,卯是卯,公私分明,毫不含糊,做人就是要堂堂正正,磊磊落落。

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他记起了这是那个电影上的台词。他把这话楷书放大,置于办公室的墙壁上,把它当作自己的生活准则。

关山村信用工作站干部李永清。一九八四年在信用社贷款6000元,作为筑屋娶媳嫁女之用,年长日久,尚未归还。一九九一年,信用社到关山收贷,群众将眼光瞅到李永清身上。

李永清和张卫国是连襟,素来过从甚密,但为了收回这笔贷款,两人一度闹得很僵。李说张六亲不认,全不讲一点儿义气。张答道,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越是亲戚愈要支持工作。结果李永清还清了贷款,可心中就记恨张卫国,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李永清不和张卫国说一句话,感情上总是别别扭扭的。

你说,是不是世上仍缺少理解?

个体户吴根明在松树乡可谓大款也,他走南闯北,交游甚广,生意做得活而且大,好不潇洒快活。一次,他为了做一笔大生意,找到张卫国,要贷款35000元,当时支农资金不可乱动,卫国再三解释,吴压根儿就不听,到了即日天擦黑,吴根明提着香菇、木耳、茶叶、金针和两条“红塔山”,来到张卫国的办公室,同时掏出5000元人民币,大大咧咧地对张说:“等我赚了这笔大钱,我给你帮助费10000元,怎么样?”

吴根明想不到,张卫国却不吃这一套,倒过来给吴作了一系列政策的宣传。吴事后曾说:“那个猫子不吃猩呢?没料到张卫国这么假正经,如此不通融,都什么时代了嘛……”。

他不是假正经,十年的时间,他拒吃请1262次,拒贿13145.12元。

一尘不染,廉洁奉公,他做到了,他们信用社全体同志都做到了。

金钱和物质在这里失去了诱惑。

征程红似火

——为了明天的辉煌

在农金战线上,他奋斗拼搏了整整十个春秋。回首身后的足迹,他没有虚度年华和人生。他用实绩交上了一份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做答卷。

他在日记中写道:“征程红似火,迈步走向未来,为了事业,我将一往无前,去收获硕果,去光彩人生……”

他的事业没有终点,

他的追求永无止境,

他将永远去拼搏,

为了明天的辉煌。

在这片热土上,

他跋涉着。

1993年5月28日于钖城通灵斋

(原载于报告文学集《情洒银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