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周原这块故土上

在周原这块故土上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故乡岐阳是周室肇基之地,中华文明的源头,周文化的故乡。周太王陵南、村子西桥头原岐阳村小学的旧址就是有名的周三王庙,据史料显示,庙内供奉的是古公亶父(周太王)、其子季历以及其孙周文王姬昌。这里就是千古名胜卷阿周公庙,是建于唐初的周公姬旦的纪念祠。周公庙最有名的古树名木当数唐柏汉槐。

杨银海

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故乡凤鸣岐山,上学、工作、生活一直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被浓浓的周文化所熏陶,也为故乡的历史文化所自豪,面对那饱经千年沧桑的唐柏汉槐,熟读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我的内心常常是无比的激动,想呐喊,想付之笔墨——在跌跌撞撞的笔耕岁月中,我回头一看,竟然还有几篇为周文化、周公庙而作的小文章,今予以整理,以作留念。

故乡是岐阳

故乡是岐阳,一个坐落在岐山箭括岭脚下一周原黄土地上的农村小村庄,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几千年岁月的风尘已淹没了昔日的华丽辉煌。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们还在延续着几千年前老祖先们耕读传家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小时候,我只知道故乡的贫穷,不谙她过去曾经的辉煌,只是从围裹她的村庄名字中隐隐约约闻到了历史的烟云,也给孩提时的我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如果说我的故乡岐阳是一个王朝京城的话,那四周围绕她的沟壑就是护城河,没准她北面的村子“宫里村”就是后宫,南面的“驸马庄村”也许招过驸马,东边的“衙里村”就是断案打官司的地儿,而西面的“戢武村”也许就是驻扎军队的地方。孩提时,故乡岐阳就是我的乐园,东河里耍水摸过鱼虾,北坝边摘过柿子放过羊,还有那“八月二”古庙会上飘香的羊肉、沙瓤的西瓜……

长大后,我才真正认识了我的故乡——岐阳,方才深刻领悟到了“历史悠久、积淀厚重”这些词语的真正分量。

岐阳,岐山之阳,位于箭括岭(即岐山)南(稍偏东)8里,因在岐山之南,所以名之。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周太王)率姬姓氏族两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脚下的周原。周原岐阳北依岐山,东靠岐水,这里水源丰富,土地肥美,适于农耕和狩猎,背面的岐山山脉是天然屏障,经占卜后大吉,遂决定在岐阳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周人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营造城郭,设宗庙,立太社,设官分职,官职庶务,一改游牧习俗为定居发展农业生产,使周逐渐强盛起来。周原一带人,视古公亶父仁厚,纷纷扶老携幼前来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定国号为“周”,随后周王朝统治800余年,演绎了“泰伯奔吴”“文王礼贤”“武王伐纣”“握发吐哺”“制礼作乐”“甘棠遗爱”等历史典故。《诗经·大雅·緜》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茲。”讲述的就是“周太王迁岐”的这段历史。可以说,故乡岐阳是周室肇基之地,中华文明的源头,周文化的故乡。

在故乡岐阳村北300米处有一坟冢,我们村子人叫“冢疙瘩”。小时候妈妈带我去沟北的外婆家时常要路过,我不知道那里面埋的是谁,只是觉得它比一般人的坟墓要大许多,曾勾起我许多的遐想。长大后,我才知道它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周太王陵。前不久,我陪珠海电视台《解梦周公》摄制组回到了老家岐阳,来到了周太王陵。昔日的荒冢已经绿化成荫,松柏翠绿,陵前增建了清代风格的高大碑楼,中间镶嵌由清代岐山知县平世增立石、清乾隆四十八年陕西巡抚毕沅亲笔题书的“周太王陵”四个大字,左右石刻楹联“岐阳肇基八百载,姬周子孙四海朝”,横批“功同日月”。同行的珠海电视台周导十分虔诚地祭拜了周太王,不停地说这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当听说我就是出生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时,对我伸出了大拇指说:“作为岐阳人,你应当骄傲!”。

周太王陵南、村子西桥头原岐阳村小学的旧址就是有名的周三王庙,据史料显示,庙内供奉的是古公亶父(周太王)、其子季历以及其孙周文王姬昌。目前仅存有大殿在,二殿、三殿曾是我孩提时的教室,早年我在那里曾用煤油灯做光,砖垫木板做桌读过书(那时常停电,就是那个条件),现在已经拆掉了。三王庙管理员水怀叔已经六十开外了,见到我是十分高兴,他介绍说,大殿内原有的三王塑像毁于“文革”,2001年浙江吴氏家族前来寻祖时,村里乡亲们在殿内重置了彩色的三王画像,并供奉了泰伯、仲雍的木牌位,殿内柱上有原岐山县文化馆老馆长庞怀靖先生所做对联一副“为避戎狄走马迁居岐下岐阳地望耀千古,欲翦殷商契龟卜宅周原周家皇基肇三王”。在大殿的中间,我看到了木刻的横额“绵绵瓜瓞”,随行的周公庙讲解员王鹏解说道,“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这是表示周人后代就像瓜蔓上的瓜儿子一样,绵延无尽的意思。”

从陕西岐山脚下岐阳到太湖之滨无锡梅里,蜿蜒千里,跨越千年。三千年前,一驾飞驰的马车连接两地,使文明的火种照亮了锦绣江南,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为成全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南奔,定居江南梅里,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勾吴”,江南文明由此滥觞;三千年后,一支雄壮的车队跟随先贤足迹,重温泰伯奔吴壮举,将泰伯三让天下、开辟江南的丰功伟绩永世流传。2012年3月,江苏无锡新区梅村街道与华东旅游报社联合举办了以岐阳周太王陵为起点的“重走泰伯奔吴路”活动,在故乡岐阳,我见到此次活动专门印制的画册,不禁爱不释手,梅里人称,这是一次弘德之旅、思源之旅、文化之旅,我则认为这是一次“文化反哺”之旅,泰伯奔吴路,实际上是一条中华文明史中的“文化丝绸之路”。我很自豪,我的故乡岐阳是当年泰伯奔吴的起点。

故乡是岐阳,这里的水土养育了我,曾几何时,我就想为她写篇文章,但多少次都因为对她历史的模糊而停顿。就像母子连心一样,我对她存有太多的眷恋和思念。

岐阳是故乡,我为你厚重的历史而自豪!更为你绚丽的未来而祝福!(2012年7月16日)

浓荫在卷阿

出岐山县城向西北方向行大约7公里左右,就到达了凤凰山南麓。此处,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曲径通幽,风景秀丽。观地貌三面环山,形如簸箕,状如到凹字,故《诗经》称此处“有卷者阿,飘风自南”。这里就是千古名胜卷阿周公庙,是建于唐初的周公姬旦的纪念祠。

“怪得岐阳无酷暑,重重远荫出卷阿”,酷暑七月的周公庙,带给人们的是一抹浓荫,一片凉意。庙区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林木旺盛,生机盎然。据有关部门考证,除唐柏、汉槐、秦楸、莎椤等古树名木外,庙区内还有银杏、杜仲、水杉等名木和其他树种近百种,占地918亩,真可谓是一个天然的古树名木植物园。

周公庙最有名的古树名木当数唐柏汉槐。庙内现有唐柏四棵,大门前两棵,中院两棵,均粗数围,老枝曲折,直指天空,至今仍苍翠蓊郁,更添庙宇肃穆幽静之感。庙门左侧古柏树身上有明显的斧痕,相传唐末黄巢起义军向凤翔进军,凤翔官军将领唐宏夫率军驻守周公庙,在庙前誓军,挥斧砍伤古柏,不久干枯,后又复活,今斧痕犹在。庙区中院两棵古柏,一棵早已干枯,但仍枯枝参天,紫藤缠绕,似活非活别有情景。庙区大门东侧及姜原献殿前还有古槐三棵,树型独特,据专家测定,树龄在1700年以上,为东汉时所植,树围四米,树干皆空,但仍叶茂枝盛。在北庵郊某殿前,有明代所植龙爪槐一棵,树龄据今430余年,树粗两围,主枝平曲远伸,势若飞跃巨龙,树干中空,但绿荫蔽日,十分诱人。

站在庙中院看后山——凤凰山南麓,郁郁葱葱,是近年来周公庙管理处为绿化凤凰山所植的侧柏林。环顾庙院,古树名木之中,近年来为美化景区环境所植的冬青、侧柏、女贞、月季等花草树木随处可见。

观唐柏汉槐,古老沧桑,古树名木带给人们的是一串串古老而又厚重的历史,享受着古卷阿浓荫蔽日的凉爽,游人不免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感慨。(2007年7月17日)

泉涌之时

一直留心着周公庙润德泉水景恢复工程何时竣工投用,想一睹有水之灵气滋润的周公庙新姿,润德泉复涌之时,也是我的思绪飘飞之时。

秋雨青山翠,清泉水长流。辛卯年9月28日,又一个“十一”黄金周来临前夕,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之中,在翠绿的凤凰山怀抱,历时10个多月建设的周公庙润德泉水景恢复工程竣工投用了,在一阵西岐雄风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在一组绚丽的焰火之中,沉睡了20余年之久的“千古名泉”润德泉终于恢复了昔日盛景,龙口喷珠溅玉、吐雪飞雾,重现复涌景观。

被列为宝鸡八景之一的润德泉位于古卷阿腹地岐山周公庙东院,人称“周邸治泉”。它与记载的岐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是岐水的源头之一,为华夏最早的一眼古泉,被列为宝鸡八景之一,称为“润德流泉”。润德泉为间歇泉,泉水来自地层间隙,因地壳运动时涌时涸,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因此,人们曾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泉水涌流,则国泰民安,风华物茂,泉水枯竭,则世态动乱,兵荒不断。唐宣宗时泉水忽涌,凤翔节度使以为祥瑞,遂上奏给唐宣宗李忱,李忱赐名为“润德泉”,意为润德于民。泉周围有八角形栏杆,栏杆上有浮雕藻饰,并有龙吻、鳌头、奇禽、异兽等立体造型,泉底有石龙头,龙口吐泉水如喷飞雪,泉水清澈如镜,味甘如醴。自后,历朝历代都对此泉加以保护,有《唐润德泉记》碑立于泉旁,现存润德泉池为道光二十七年重修。据传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避难于西安,曾派专人搬运“周公圣水”供其享用,历代人们称此泉为“灵泉”“治泉”或“神水”。据有关史料记载,受严重干旱影响,历史上润德泉断流现象就经常出现。从1992年10月至今,泉水停涌长达20余年之久。

在周公庙,我了解到,自去年以来,按照“文化为魂,生态为根,游人为本”的理念,岐山县把润德泉水景恢复工程作为弘扬周公礼乐文化、再现昔日盛景的文化复兴工程和旅游亮点工程来抓,作为继周公庙北坡凤凰山综合开发工程之后全面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实施。据悉,周公庙润德泉水景恢复工程自去年11月动工至今,完成总投资850多万元,建设面积约60亩,水景工程总体布局为一轴一环三区。一轴为润德泉水景轴,在保护和不动润德泉原貌的基础上,把区内新建的润德湖水通过管泵回流到润德泉各龙口喷出,再由经动与静相结合的渠溪缓缓流到湖内这样一个往复过程,实现润德泉水景的恢复;一环为润德泉旅游环线;三区为润德泉祈福区、周文化体验区、演艺休闲区。目前润德泉、玉石莲花喷水、水景假山、诗经水幕墙、八卦池水景、分封台、古建亭、润德湖等项目已全部建成投用,为增加景区水系动感和活力,周公庙景区管理处还在润德湖内投放了价值10万元2万余条景观鱼。

周文化和周公庙是我作为岐山人一直引以为豪的地方,遗憾的就是凤凰山下卷阿之地缺水,有水则平添动感和灵气,如今这一遗憾没有了。

伫立在润德泉边,耳听鸟鸣翠山,眼观泉流圣地,在潺潺水流声中,我的思绪也在纷飞,神泉复涌,预示祥瑞,我的家乡凤鸣岐山定能展翅腾飞。(2011年9月28日)

(杨银海,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人。现任中共岐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岐山县文联、社科联主席,岐山县委外宣办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