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县域经济要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路子

县域经济要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路子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木县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连续5年位居“十强县”榜首,今年仍居第二位。有的县域经济靠日益兴起的旅游业来带动。我市在抓好四个市级工业园区的同时,由各区县抓好自己的工业园区,目的就是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以园区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规模化。一方面,要立足资源优势,做大特色品牌。二是要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三是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

县域经济要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路子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全国各县(区)不懈探索和实践,我国县域经济的活力逐步增强。就全国而言,2816个县级行政区划总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94%以上,县域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3%以上,县域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6%以上,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就全省而言,2009年纳入考核的83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4148.7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0.7%,县域经济正在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纵观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历程,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中心城市带动型,即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处在中心城市圈的区县,承接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劳动力总体素质高,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化水平高,因而经济发展快,综合实力强。如以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各县区,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从我省2009年24个城市区的年度考核情况看,“五强区”的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均为西安市所辖的区。

(二)资源带动型,即以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类县域主要依托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农业、矿业产品的输出,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全省83个县2004—2009年度的考核情况看,“十强县”中的一多半是能源县,能源县在“十强县”中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04年“十强县”中有4个是能源县(区),2005年、2006年及2007年“十强县”中分别有6个是能源县,2008年有7个是能源县,2009年有9个是能源县。神木县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连续5年位居“十强县”榜首,今年仍居第二位。靖边县、志丹县连续6年,吴起县连续5年,安塞县连续3年位居“十强县”内。府谷县由2005年第35名,一跃进入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第1名。

(三)特色产业型,即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的依靠农业特色产业支撑,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培育形成农村主导产业基地。如我省的洛川县,大力发展苹果基地,兴办苹果加工企业,形成了苹果产业链,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3位上升为2009年的第6位。河北省怀来县依托葡萄这一特色产业,来自葡萄种植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0%以上,占主产区农民收入的80%以上,葡萄产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60%以上。有的靠工业产业支撑,如高陵县域经济全省排名由2008年的第7位提高到2009年的第5位,主要得益于泾河工业园区的拉动。有的县域经济靠日益兴起的旅游业来带动。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路子

(一)要谋求特色化。形成特色才有竞争力,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一要找准优势。现在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慢的原因,主要是优势不清楚、产业不明确、特色不突出。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县域经济,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深入研究区位条件、自然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等情况,并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周边发展动态,综合分析,明确自身优势所在。二要研究和抢占市场制高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错位发展,重点突破,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力量发展条件成熟、前景看好、特色突出、对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大的产业。能源资源丰富的,就在开发利用和转化上做文章;农产品集中的,就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交通商贸条件优越的,就在发展服务业上下功夫;旅游资源富集的,就大力发展旅游业。三要抓点带面。要扶持培育一批典型, 抓好重点村、重点乡镇和重点企业,闯出路子,示范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二)要推进规模化。只有做大才能做强。一是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做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把总体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具体措施,逐年推进,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二是要培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通过整合县域企业和招商引资,建设一批农业、工业龙头企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我市在抓好四个市级工业园区的同时,由各区县抓好自己的工业园区,目的就是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以园区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规模化。三是制定扶持政策。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从产业布局、财政扶持、融资贷款等方面为县域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要实施品牌化。品牌是打开市场的名片。一方面,要立足资源优势,做大特色品牌。应坚持“扶优、扶强、扶新”的原则,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创建矿业品牌;依托农产品优势,创建农业品牌;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创建商贸流通品牌;依托人文资源优势,创建旅游品牌。应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打响品牌,坚持高标准策划,高水平包装,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品牌和国家级品牌,提升县域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主动靠大联强,引进知名品牌。要坚持品牌创建与品牌引进相结合,不断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引进一批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借梯登高,缩短品牌创建历程,提高县域品牌的影响力。

三、按照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理念,优化县域经济布局

省市一级政府应按照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理念,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使县域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一是要在整体区域内明确区县发展的功能定位。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省、全市发展全局出发,根据不同区县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发展要素,合理确定划分不同的功能区,赋予不同的发展任务和重点,如适宜发展工业就发展工业,不具备发展工业条件的就不要强求发展工业,可以发展农业产业,建设好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业。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同一区域内的同质化竞争,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要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省市一级政府应依据各区县的功能定位,按照“一县一策”的办法,统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使项目摆布、资金扶持符合区县的实际需要。应进一步推进扩权强县,赋予区县更大的发展自主权,特别是要赋予区县更大的经济决策权、事务统筹权和社会管理权,从体制机制上给区县松绑、让利、减负。

三是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应改变当前一个标准、一刀切的考核办法,按照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实行分类考核且简化考核,如对工业为主的区县,侧重于考核工业发展情况;对以农业为主的区县,淡化工业考核;对于以商贸为主的区县,主要考核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这样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导向,促使区县领导集中精力抓好发展的重点工作,又有利于避免因贪多求全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010年4月29日在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