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山书院抒怀

半山书院抒怀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邹彦明辟馆舍于侧稍平坦处之官寨,曰:半山书院。其山脉发源于永丰境内,与安仁山擦肩而过。途经长迳的举屋山、北坑的扁寨、佛源的龙亘山而至天马山,马尾临街称“半岭仔”。说罢,挥宝剑一劈,把岩石劈成两半。这种冰雹天气,富田人称之为“孽龙挂纸”。半山书院因战乱屡停屡兴,至1953年,只剩王瑞麟、王子俊两个老师和王善达等十多个学生。经公安机关侦破取缔反动组织,炸毁活动窝点。天马山曾一度蒙耻,群众极为愤慨。

钱其昭

天马东峙,富水北流

真君擒孽,亭阁如璆。

天祥向学,半山依旧。

江山美景,佛道悠久。

半山书院坐落在天马山顶部,坐东朝西,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壬子,富田善信感许真君追缉孽龙之德,建阁祭祀,名曰:真君阁。

宋仁宗皇帝倡佛,景祐三年(1036)丙子,真君阁佛道合一。南宋时,文天祥亲笔题写“天马名山”镶嵌于山门之上。邹彦明辟馆舍于侧稍平坦处之官寨,曰:半山书院。周必大常来此教授《四书》《五经》。明天顺年间,孟昭重修。

为什么要把书院开办在山顶上呢?

我探访了很多老人,都说文天祥幼时,父亲常带他上天马山玩,父亲与僧人们讲经论道,文天祥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故深得僧人们的喜爱。文天祥天资聪颖,求学心极强,私塾的教学量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父亲远在兴国教书,他就每年利用假期,住宿在“真君阁”,向僧人们求学。

天马山位于富田街东面一公里处,海拔396米。因其在平地陡然拔起,山虽不高,但显得特别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又因山形两头高,中间凹,形同天马奔腾,故名曰“天马山”。其山脉发源于永丰境内,与安仁山擦肩而过。途经长迳的举屋山、北坑的扁寨、佛源的龙亘山而至天马山,马尾临街称“半岭仔”。

年轻人腿快,登顶只需二十分钟,七八十岁的老人则需多一点时间。“罗汉肚,罗汉肚,到了这里一半路。敬完土地伯公,再踏凌云步。”罗汉肚在天马山北面,游人到此,大都会休息一下,敬土地爷,领略半山的风光。山凹清幽,凉风习习。置身于这片林子里,登山时的焦躁消失得干干净净。细察土地庙,土地伯公塑像俨然:凸额长髯,手持龙头拐杖,一副慈眉善目的笑脸。放眼远方,对面的山峦叠嶂,就是一帧绝妙的天然画卷。以后,每登一段山,风景各不相同,心境越来越澄明。

漫步松荫石径,一块数吨重的顽石赫然映入眼帘,中间一线缝隙恰似宝剑劈下。传说是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文天祥第二次遭贬回到富田构筑“文山旧隐”,重游天马山访友叙旧,有感于元军入侵,自己遭权宦董宋臣、奸相贾似道、台臣黄万石之流的谗毁,壮志难酬,一时愤慨,仰天长啸,拔佩剑怒劈顽石,故称“试剑石”。据地质专家进行科学考察探测,天马山的岩石虽含铁量高,但要将这样一块硕大的铁质岩石用剑劈开,人力绝不可为。那么,这石头中间的一道“剑痕”又该作何解释呢?是风化还是剑劈,到底哪个传说比较真实?笔者难以考究。

另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许真君从吉水县追杀孽龙到此,孽龙藏身于山下莲塘之内,许真君睁慧眼一看,便知孽龙的藏身之处,于是,大喝一声:“孽障!还不赶快现身就缚,难道你的头比这顽石还硬吗?!”说罢,挥宝剑一劈,把岩石劈成两半。吓得孽龙就地一滚,化作一道青烟径自逃往泰和县。这当然瞒不过许真君的如电神目,他冷冷一笑,化作一缕青烟抢先到了泰和县城,然后变成一座面食馆,专等孽龙的到来。孽龙惊慌失措地逃进面食馆,大叫“老板,快上面来。”许真君不动声色地给了他一碗面条,孽龙不虞有它,端起面碗狼吞虎咽“嘘噜噜”地就吃起来。许真君待他吃完,笑道:“孽障,你吃得倒是痛快,还不快给我吐出来?”孽龙大吃一惊,张口一吐,一条精钢铁链便到了许真君的手里,一头拴在孽龙的心脏上,孽龙痛苦不堪只有乖乖就范,被许真君牵回南昌,锁在井底永世不得出来为恶。后来,经孽龙再三请求,许真君才同意让他每年回南方给父母亲烧钱挂纸。因孽龙从风带雨,所以,这一带每年的清明前后都要遭受龙卷风夹带冰雹的侵袭,损失不小。这种冰雹天气,富田人称之为“孽龙挂纸”。后来,人们就在山上建了一座真君庙,把这块岩石叫作“试剑石”。

真君阁位于马首,坐西向东,始建于唐天祐年间(约906),距今已1109年。从真君阁前一百余米的僧墓现存的残缺不全的墓碑字样“……年壬寅菊月中兴本山第八世恩师……”来考证,真君阁的和尚至少有九代之多。且墓碑为厚重的红米石,墓门均为红米石穿凿合榫,墓室既短且宽,基本上呈正方形,完全异于常人之墓,由此可看出真君阁昔日的辉煌。

“生成的香炉峰,造就的啸竹林。猿猴要礼佛,献上天池水。”民间流传的这几句顺口溜,概括的是“真君阁”前的四个景致。你看!一块块顽石,宛若群猴匍匐阶前作礼佛状,其形态各异,与“真君阁”相对应,恰如“猿猴礼佛”时敬香的“香炉”。山风吹过,竹林“呜呜”作响,气势吓人。和风轻拂,竹林发出的“沙沙”声就像那美妙的音符。山岚自脚底冉冉升起,什么功名啦,富贵啦,一切的一切的俗虑,都会抛诸脑后。

“拂云松”,顾名思义,凌霄拂云是也。“拂云松”位于“真君阁”南面崖峭壁上,经风傲霜,挺拔苍劲,极像庐山的“迎客松”。

“天池”位于“马鞍”部位。按常理说,天池在山顶上,只能起到装“天水”(雨水)的作用,是不可能有泉水的。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哪有水往山顶流的道理?而天池之奇特处正在这里,它偏偏有一股泉水往上涌,且终年不断,不溢不漫。即使是大旱之年,山下村庄的水井干涸了,天池之泉水照涌,仍可供一二十人的吃喝,从无枯竭之虞。如果用天池水泡茶,其味格外清香,不知胜过井水多少倍,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可惜的是现代人无知,将天池砖砌水泥粉刷,破坏了它原有的结构,导致泉水断流。

峰巅平坦处,即“览世天台”。登上“览世天台”,富田街市风光一览无余,但见:田野阡陌,星罗棋布;村舍圩镇,人烟辐辏;群山兽伏,沟壑分畴。富水河似一匹白练伸展于极目处,使人顿觉天地之空阔,人类之渺小,所有的世俗忧结一扫而光。不禁幻想起当年在真君阁就读的文天祥是不是也常站立此处,凭高望远,受了这大自然的熏陶,才有了那博大的胸怀、雄奇的文章呢?

站在圆形战壕边,松涛声阵阵传来,几疑是红军“当年鏖战急”的号角声,眼前晃动的是反“围剿”的猎猎战旗。“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杇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自山腰至山顶,共有四道战壕,特别是东部的“门槛石”,两边高如耸门框的巨石,中间“华山一条道”,形势极为险峻。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马昆旅就曾在天马山一带被红军打得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半山书院因战乱屡停屡兴,至1953年,只剩王瑞麟、王子俊两个老师和王善达等十多个学生。当年,真君阁被小孩失火烧山烧毁了。

1986年,天马山被反动分子辟为反动会道门“天化坛”,成为反革命活动窝点。经公安机关侦破取缔反动组织,炸毁活动窝点。天马山曾一度蒙耻,群众极为愤慨。

1994年,广西玉林文氏后裔来信询问文天祥小时就读的天马山真君阁近况,这才促使文先洪、王善达、曾志炳等一大批当地老党员、老干部捐资重建“真君阁”,弘扬文山正气。他们的这一善举,立即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纷纷捐钱捐物捐力。主殿为一进三直的砖木结构,建筑面积有90多个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作居室之用,下层为佛堂。佛堂正中有泥塑康爷菩萨,余者皆木雕菩萨:王老爷、观音菩萨、杨老爷(杨戬)、关公等。后栋是真君阁,正堂供奉的是江西福主菩萨。以后,又增建斋室、观音堂、大雄宝殿,并且通了电,现正在考虑重建半山书院。

每逢清明踏青时节,中小学生便会登山凭吊古迹,祈祷文信国公赐给他们的智慧与勇气,能在历次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善男信女们会上山求子祈福;文人墨客们常来题词作诗。江西省文联主席、江西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陈世旭游览天马山时就曾挥毫题字:“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青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会员胡刚毅等人都分别题了词。文氏后裔们从海内外各地来富田故居,必要登临天马山体验先祖文天祥的读书生活,领略这秀丽的山川风光。

“敬佛敬神敬丞相诚心一片,观山观水观彩霞意趣万分。”“云舒云卷激荡浩然正气,眼放眼收勃发壮志豪情。”“真君阁诵读平虏策,富河水弹奏正气歌。”真君阁里的几副对联写出了天马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写出了游人的心里感受。青山不改,富水长流,文山精神永存。这富水,就像庐陵人的血脉源远流长 ;这天马山,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头昂扬向上。它向世人昭示:文山正气永留天地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