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空千嶂守正德

寒空千嶂守正德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德书院位于江西上高。又名曰“正德”则有“正民德之实”。“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巍巍苍山,镌刻了历史的瞬间;萋萋衰草,守卫着美丽的家园。江西儒学提举许善胜为它作有《正德书院记》,名儒吴澄亦为之作记。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欣然为书院题写刻石和横额“正德书院”。一时名声大噪,招集徒众诵习,达千人之多。延祐年间,吴澄应陈以忠之邀来到正德书院。

李忠光

正德书院位于江西上高。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蒙山银场提举姜云、侯孛兰奚所建,为官办银矿所办之书院,首开我国工矿机构办书院的先河。时有大成殿、明伦堂、两庑、六斋等,礼请原龙兴路学录邹民则主其事,招收山民子弟,授经书义理。后姜、侯相继离去,而书院日就敝坏。延祐二年(1315),提举陈以忠在邹民则的建议下又重加修整增建,置田。赵孟頫书额,吴澄、许善胜、姚云、邹民则皆有记。吴记赞姜、侯、陈等“当衮衮兴利之场,而切切兴学之务,其人识虑远矣”。又名曰“正德”则有“正民德之实”。

秋风乍起,心绪若水,蓄一汪尽被古风蹙起。

天高云淡之际,裁得一段秋风,挂上眼角眉梢,提起出门赏秋的意兴。再捻一片秋意,结在衣袂衫头,踽踽库岸,飒飒微声,细数着脚下那缀满青苔因而扰人的土路,在此刻都生动可爱了起来。东西两厢壁立的山崖如两片大门似开若合,庄严冷峻,其间嵌的青石莲花,婉约可人。玉皇大帝为保护将立的新帝而在此山中埋藏的神器、财宝,敕令二郎神用赶山神鞭造就夜合山门的传说也鲜活了起来。再比一比路旁在秋风中萧瑟的残荷,才隐约叹得一声,毕竟,是秋深了。

挑一块山石,悄然坐下,望下去,正是茫茫矿渣原野。独听林涛的声音,追究秋风的皱褶里藏着的古正德书院。

据同治《上高县志》记载,蒙山深处的多宝峰(又称珠宝岭)一带地方,从宋朝的中叶起便发现白银矿。从南宋庆元六年(1200)起官方在那里开采银矿的四百多年间,在古冶炼场鉴里村旁的大山谷地留下了面积达到1.536万平方米,厚度平均约10米,藏量约50万吨的矿渣山。如今这片被大山包围的谷地,告别了往昔的繁华,荒芜荒凉少见人迹,丽日阳光下,小溪干涸,水洼见底,古树障目,乱柴迷径,秋丛醉草,丝萝香蔓,结豆珊瑚,凝果玉珏,或含微露,或戏秋翁,与四旁青峰曲溪、虬树修篁交织成一幅五光十色的奇妙景观。我喜欢这份萧疏,这份古韵,这份苍凉,我一直在寻找,寻找西风中飘来的阵阵书香,寻找青衣长衫裹着的学子身影,寻找晨昏中远已飞逝的读书声……

拨开丛丛秋茅,踩着硌脚的矿渣石,在鉴里山脚下的竹林间,一座斑驳的古桥屹立不倒,这里就是正德书院遗址。地面上已经见不到残垣,散落在草丛中的瓦砾仍留存着七百年前的辉煌,它似乎一直在向人们诉说着一段灿烂的过往。那还是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政府在蒙山设置银场提举司(矿署),直接调拨袁州、瑞州、临江府三路民工3700户进入采矿冶炼,把地处偏僻山区,儒家文化影响比较薄弱的蒙山变得人烟稠密、热闹非凡,也让“唯利是图、忘却忠信礼义”之事时有发生。故蒙山银矿提举司第一任提举侯孛兰溪慷慨捐俸,于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建正德书院。按照瓦砾堆积的情况可看出该书院分前后三栋。前栋三门。我脚下依势而上的当属阶梯,上方还有一方破损的柱础,这里应当为中堂,当年“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和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贤侑坐于此。而周敦颐、二程、朱子等诸贤则分坐东西两庑,后为讲书堂,翼以斋舍、庖厨,一切具备。前面还有颇富气势,蔚为壮观的棂星门,当然,也已身影全无,只能在梦幻中追寻。整个书院坐北朝南,占地大约十亩上下。至于为保证院中人员给养的出租田地则不在其数。此时我发现一丝幽凉的风习习掀动着秋草的涟漪,竹叶的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那幼蚕咀嚼着桑叶般细腻而不喧哗,却又有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浩浩荡荡。那竹林中,似乎是有人在舞动着赤霄之剑,劈混沌,清愚昧;又好像钟磬的畅荡,悄怆幽邃,振聋发聩。神游其中,似有若干隐者在你的耳畔喃喃细语般地妙不可言!

二十多年后的延祐二年(1315),银矿提举陈以忠受到来自遥远天国纤尘不染的梦境的感悟,亲手拨动一首意韵深婉的动人旋律,培育了正德书院的又一个春天。他是江西高安人,深谙官场规则的他曾在湖广行省兴国路开采冶炼银矿,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后来他带着这些钱财客游大都,拉拢讨好贿赂权贵并得到他们的宠爱,受皇太后懿旨,徽政院直接将他由白身越级提拔,任命为江西行省瑞州路(治今江西高安)蒙山银场四品提举。在书院礼请的原龙兴路学录邹民则主事的建议下,他将其个人全部盈余之财重修书院,增置学田,使之焕然一新。尽管元代文学家许有壬在他写的《蒙山银》中,曾大举批判陈以忠为“言利小人”,但史志仍从正面存录了他“重义轻财”的这一善举。这时的书院建筑有大成殿、两庑、明伦堂、致思堂、佑善堂、先贤祠等,内置果行、育德、正蒙、修身、明道、丽泽六斋为生徒修身读书之所,书院面积几乎增加了一倍。新建的供师生游息的舞雩亭、蒙泉序、观复楼遗址在殿后也依稀可辨。那棵端坐风头数百年的老树, 如一个寂寞的寺僧,低垂着眼睑, 隔开世俗的风尘, 从丹田调起沉稳的气流,托一腔心事,缓缓注入紫檀色的箫管,甚想把这段古奥的旋律重新吹响。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巍巍苍山,镌刻了历史的瞬间;萋萋衰草,守卫着美丽的家园。在大自然坦诚的世界里,人们终会了解什么是纯净,什么是美妙,什么是圣洁。

据史志记载,正德书院延请了庐陵彭卿云、理学家吴澄、瑞州邹民则和邹宗伯等名贤到此讲学或掌管,形成了丰实的师导队伍。江西儒学提举许善胜为它作有《正德书院记》,名儒吴澄亦为之作记。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欣然为书院题写刻石和横额“正德书院”。一时名声大噪,招集徒众诵习,达千人之多。吴澄是中国元代哲学家,抚州崇仁人。19岁作《道统》篇﹐大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以继承朱熹之后的道统自命之意。以后研究心理学﹐校定五经﹐授徒讲学。38岁以后﹐历任元朝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国史院编修﹑太中大夫等官职。与当世经学大师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堪称一代大儒。延祐年间,吴澄应陈以忠之邀来到正德书院。书院坐落的环境,让他感悟到大山中阴阳的变幻,与其热心研习的《易》经的太极与理气论不谋而合。东西两庑供奉的朱熹等先贤的神像,又让他产生了责有攸归的使命感。欣然提笔作《瑞州路正德书院记》:“蒙山僻在万山之隈,近于宝货,则其民贫;远于都邑,则其俗陋,身不游于庠、序,则耳目不濡染乎礼义……”,颂扬了书院“以正民德”之本意。他在讲习中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朝夕讲论,寒暑不废,也赢得了六斋诸生的衷心爱戴,为书院开创了一代新学风。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朝廷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是年2月,蒙山发生山崩,蒙山银场就此废弃,战乱中的正德书院也没有逃脱“灰飞烟灭”的命运,但赵孟頫榜书的刻石和匾额当时尚存。抱着侥幸之心在草丛荆棘中拨划多时,残酷的乱象彻底击碎了我一睹真容的幻想。生命是一段行程,而回归大自然才是真实的永恒。我真希望那块苍古斑驳、穿越时空的碑刻能静卧在某户农家的房基里、猪栏中,重见天日之时当属上高的盛事 。只不过这种希望非常的渺茫。

这是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几百年来总被一种博大而深远的气氛包围着。扑面而来的荒凉,包含着永恒的豪迈与粗犷,彰显出原始而陌生的风貌。坚硬而粗糙的岩壁,留下了岁月变迁的凿痕,参错峥嵘的矿渣,依然保持着它生成时的样子。还有遍野枯黄的茅草、凋残的刀叶,提醒着季节的轮回。这是一种繁华过后的归真,淡定的成熟与回归。如今正德书院的残垣,只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段不可遗漏的记忆而留存,而这记忆有多少人能了解,而了解者又有多少人理解则不得而知。恐怕惟有那隐约的溪流,与山间明月能与之心有灵犀。

眼望斜阳已成余辉,耳中响起“归去”的叮咛。是的,跟着西风归去,跟着那绺金桂的余香归去,去享受这份属于自己的快乐,再留下一片可经千古的寂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