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承大统元灭又明兴的故事

承大统元灭又明兴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承大统元灭又明兴1351年,黄陵冈。“开河变钞”的确将广大黎民百姓推进水深火热的深渊,也的确是元朝灭亡的“祸根源”。不料消息走漏,韩山童被捕杀。这一年闰三月,孤苦伶仃、在庙里当和尚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参加了红巾军的队伍。后接受元朝招安,随即再次起义,攻入高邮。

承大统元灭又明兴

1351年,黄陵冈。

隐隐的沉雷像猛兽低吼,在郁闷的空气里穿行,让紧贴大地的草木瑟缩战栗。

闪电撕开漆黑的夜幕,隐约照亮了山冈下低矮简陋的窝棚。

这些沿河搭建的窝棚,里面塞满了被朝廷征来修治黄河的十五万民夫。黑暗里,偶尔传出一两声苦痛的呻吟、断断续续的涕泣和骂骂咧咧的诅咒。这些微弱的动静,带着死亡的气息,让这里更加死寂。数不清的窝棚,一律低矮黢黑,这个时候,根本辨不清这些声音是从哪个窝棚里发出的。猛一看,这一线窝棚更像沿河堆筑的一座座坟墓。

骤雨将至,闪电再次撕开夜幕,照见黄陵冈坡下的草地乱石,还有一堆生土,还有影影绰绰两三个人,好像在匆匆掩埋什么……

如果不是闪电刹那间光亮,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时辰,这个地方,还会有人活动。

这几个人是谁?他们鬼鬼祟祟在干什么?

天灾人祸

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白茅堤(今河南兰考东北)、金堤(今山东梁山一带的古堤)等地多处决口,洪水如同出笼的猛兽,越阡渡陌,北侵安山,溢入运河,继续向东北流去,又淹了沿河的盐场。曹、濮、济、兖都多地受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沦为灾民。另外,温州发生了海啸和地震,莒州蒙阴、汉阳、东平也发生了地震,数以万计的百姓失去家园。

1351年四月,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行都水监,总治河防使。贾鲁领受任务后,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同时提出了两个治河方案。元朝廷采纳了他的第二个方案,征发汴梁(开封)、大名(今河北大名南)等黄河南北十三路十五万民夫及庐州(合肥)等地两万多军队上黄河大堤当河工,服劳役,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

却说这十五万民夫,他们本来是贫苦的灾民,如今又被强征为河工,在军队的监视下做苦工,怨愤之情,绝望之心,反抗之意,在十五万人的心里酝酿,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炸药包,搁在了黄河边上,只要有人引爆,另一场洪水必然爆发,直接冲荡和席卷元顺帝的龙廷。

元顺帝时期,元朝的末世情态已经处处显现,朝臣互相倾轧,上下贪赃成风,政治更加黑暗,经济几近崩溃,政局动荡,民心思变。当时有一曲《醉太平》的小令: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曲词里的“开河”,就是指元朝廷强征民夫开挖河道。而“变钞”之法,就是发行新纸钞,1350年十月间,元朝廷首印二百万锭纸钞,新钞推行后不久,随即发生了通货膨胀,物价飞腾到十几倍,朝廷还来不及调控补救,全国性的暴动和起义就相继发生了,所以,“变钞”是元朝廷祸国殃民的大败笔,推行这项经济政策的罪魁就是脱脱。他不懂经济而又急功近利的做法,终于把元朝廷牵引www.guayunfan.com到万劫不复的万丈悬崖。

“开河变钞”的确将广大黎民百姓推进水深火热的深渊,也的确是元朝灭亡的“祸根源”。

白莲会的首领韩山童及其门徒刘福通看准了这个机会,开始四处宣扬“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同时散布一首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他们让人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还在石人背上刻了一行字,然后在夜色掩护下,偷偷溜到黄陵冈下,预先埋在贾鲁规划开凿的河道上。

那天,河工们照例在官军的监督下出工开挖河道,一个年轻民夫弯腰挖土,一镢头下去,刨在了石头上,震得他双臂发麻。为了取走石头,他只好将石头周围的泥土一点一点挖开,当石头从泥土里露出全貌时,他大吃一惊,赶紧招呼一起干活的民夫来看稀罕。

围拢过来的人群里,有人认得字,顺手抓了一把草,擦去填满笔画的泥土,逐字念出:“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话声刚落,边上的人都想起了工地上流传的歌谣,再看石人,果然是一个独眼儿,这下子,消息炸锅一样传开,就连那些士兵都跑来看热闹,太神奇了。

独眼石人出世了,这个事件非同小可,因为“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歌谣人人周知,耳熟能详,所以,河工们挖出独眼石人后,奔走呼告,人心浮动,轰动了整个工地。早有人报告了贾鲁,贾鲁赶赴现场察看,心里也暗自吃惊。他不动声色地叫那个年轻民夫用镢头把石人砸烂,说这是有人故意捣乱,妖言惑众。贾鲁安抚民夫们专心治河,不要信邪。

信不信邪,贾鲁说了不算,对于心怀怨愤的河工们来说,他们宁愿信其有,何况确实有!

河工们大多胆小怕事,甘当顺民,现在却普遍认为,天下将乱,元朝当亡,即使造反,也是上应天意,不是罪孽,不是犯上作乱,于是,议论纷纷,群情汹汹,被点燃的反心,已成燎原之势。

只剩下揭竿而起的一声号令了。

官逼民反

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三千余人在颍州(今安徽颍上)白鹿庄聚会,假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刘福通为南宋大将刘光世后人,谋划造反。不料消息走漏,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逃脱,随即举旗造反。起义军头缠红巾,高举红旗,人称红巾军或红军,因烧香拜弥勒佛,也称香军。

刘福通打出“复宋”的旗号,迅速攻下颍州及河南项城、罗山、确山等地,贫苦农民纷纷来归,兵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1355年二月,刘福通等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称帝,建国大宋,国都设在亳州(今安徽亳县)。

自刘福通等人在颍州起义后,农民战争的烈火迅即燃遍大江南北。

1351年八月,徐寿辉、彭莹玉等在蕲州起兵。他们也以红巾为标志,十月,起义军推举徐寿辉为皇帝,以蕲水为都城,建国号为天完。

1351年八月,李二在徐州起事,很快聚集起一支十余万人的队伍,并攻占徐州附近各州县,扼南北联系之要冲,对元朝廷形成了很大威胁。

1352年八月,定远人郭子兴领兵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一时数万农民归附。这一年闰三月,孤苦伶仃、在庙里当和尚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参加了红巾军的队伍。

1352年十二月,邓州王权起义,攻占邓州、南阳,进而打下唐、嵩、汝等州,陷河南府。这支起义军被称为“北琐红军”;次年正月,孟海马等起义,攻占襄阳,进军荆门、房州、归州、峡州,时称“南琐红军”。

1353年正月,泰州张士诚本是运盐船船工,兼贩私盐,因受富豪凌辱,愤而杀之,聚众万余,起兵抗元。后接受元朝招安,随即再次起义,攻入高邮。1354年正月,张士诚建国大周,自称诚王,他手里的起义军成为一支反元劲旅。

此外,浙东盐贩方国珍也于1352年起兵反元。

这些起义军攻城夺池,势不可挡,割据称王。元朝的官军被一浪高过一浪的起义弄得疲于奔命,应接不暇,失去了战斗力。而起义军则遥相呼应,四处开花,杀官吏,开官库,打土豪,分财产。尤其是以白莲教为领导核心的起义军,已经把武装推翻元朝统治和夺取天下作为起义的目标。

血战高邮

农民起义的烈火一经点燃,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的贫苦农民以及奴仆、手工业者、渔民、盐丁、僧侣等下层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在众多的农民起义中,颍州刘福通和蕲州徐寿辉领导的两支义军力量最强,从而使河南、江淮地区成为红巾军的天下。

在1352年,元朝丞相脱脱调集兵力,亲自指挥,攻克徐州,击溃了李二部。

不久,汉水流域的孟海马和王权起义也被江南元军镇压了下去。

徐寿辉、彭莹玉领导的天完军在1353年间也在不少地方受到挫折,退出了已经攻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十一月,彭莹玉在江西陷入元军包围,在瑞州(今江西高安)战死。

刘福通部等北方红巾军的活动地区也日益缩小。

张士诚在泰州起兵反元后,向北进军,没费多大劲便把高邮打了下来,元朝廷派遣李齐来高邮招安。李齐是1333年的左榜状元,当过高邮知府,富有政治手腕。张士诚破泰州,河南行省让李齐前往招安,被张士诚扣押,后来义军内部出现分歧,释放了李齐。不久,张士诚又攻破兴化和高邮。元顺帝下诏说,参加造反的义军只要投降,朝廷一律赦免,既往不咎。张士诚知道这是朝廷瓦解军心的战术,他诈称:“李知府亲自来,我们就接受招安。”李齐受命前往,进了高邮城就被张士诚关押起来。官军见张士诚故意拖延,没有降意,开始攻城。张士诚就把李齐押到城上当人质,张士诚让李齐下跪,李齐破口大骂:“我的膝盖坚硬如铁,怎么能向你们这种强盗屈膝下跪?”张士诚命人硬摁住他,强迫他下跪,李齐被直挺挺拉倒在地,膝盖生生被张士诚的手下用棍棒砸碎,然后凌迟处死。时人谈论李齐不负所学,死于国难,都扼腕叹息。

张士诚拒绝招安,杀死李齐,据地称王。1354年二月和六月,元朝廷先后命令淮南省平章苟儿三道、达识帖睦尔攻打高邮,都未能取胜。

张士诚占据高邮,切断了元朝南北之间的联络,造成了两淮形势的进一步恶化。1354年九月,丞相脱脱亲率大军来攻高邮。元顺帝授权脱脱总制诸王和各省军马,还调来西域、西番各族军助战,号称百万大军,把高邮城团团围住。脱脱想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以石击卵,彻底拔掉高邮这根肉中刺,消灭张士诚。但是,官军苦战四十余天,兵力损失大半,还是未能破城高邮。

其实,高邮长时间被困,张士诚面临的危机更多,外无救兵,士卒疲惫,城里的粮草也将告罄,天天有人在他面前建议投降,就连他本人也觉得快支持不住了。但他又担心自己罪大恶极,朝廷饶不了他,所以,不敢轻易投降。

也是张士诚命不该绝,正当高邮城危在旦夕之时,元朝廷再次爆发党争,脱脱的政敌认为高邮久攻不下,是脱脱故意“劳师费财、坐视寇盗”。

对于本来就滚油浇心、寝食不安的元顺帝来说,这些批评简直就是给他火上浇油。是的,他是指望脱脱挥百万之师,可以车薪杯水,速战速决,拿下高邮,没想到脱脱会损兵折将,耗时费力。早已失去耐心的顺帝,根本想不到脱脱在战争前线已经博弈到了最微妙的关口上,他不怀疑脱脱的忠心,只是怀疑脱脱的指挥能力,于是趁着有人参奏下令罢免脱脱官爵,改由河南行省平章太不花、中书平章月阔察儿、知枢密院事雪雪一同领兵。

临阵换将,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大忌。

十二月,诏令送达前线,元军果然不战自乱,从各地调来的百万元军纷纷拔营,分散而去,更有甚者,一些元朝官军,干脆倒戈当了红巾军。

高邮围解,命悬一线的张士诚和高邮城里的红巾军度过了生死考验。元朝从此丧失了对起义军的军事优势。

这场战役也是各地起义军重新发展的新起点,突出的是刘福通、韩林儿所领导的大宋农民军,他们接连攻陷河南许多州县,兵力扩展至三十余万人。此前曾遭受重大损失的天完红巾军,在高邮之战后,也重振旗鼓,先后攻下沔阳、武昌、汉阳等地,并向南发展,重新夺取了江西、湖广的大部分地区。

张士诚在攻占淮东地区后,接着渡江南下,攻取了作为元朝粮仓的浙西大部分地区。濠州起义的一部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取了江东(今安徽南部和江苏南部部分地区)。总之,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壮大了的农民起义军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同元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元王朝的统治。

大宋军北伐

官军兵败高邮之后,战局向有利于义军的方向扭转。自迎立韩林儿建宋称帝后,刘福通领导的大宋军很快发展到三十多万人。1357年六月,大宋军开始主动出击,他们以河南为基地,分东、中、西三路北上灭元,直捣元朝廷的腹地。北伐大宋军的战旗上写着:“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西路军负责攻打陕晋,由李武、崔德率领,他们最先踏上征程,攻下陕西和山西南部的许多州、县,西路军进入关中,直逼陕西行省首府奉元路(今西安)。元朝廷紧急命令察罕帖木儿率军阻击,西路军只得放弃进攻计划。闰九月间,刘福通增派李喜喜等人率军增援西路军,打了几场胜仗,占领了汉中、天水、陇县、凤翔等地。不久,西路军就遭到察罕帖木儿和陕西行省所部官军的联合夹攻,西路军被击溃,李喜喜带领部队逃入四川,李武、崔德带领部队挺进宁夏,最后兵败,向察罕帖木儿投降。

东路军主将是毛贵,进攻方向是山东。他在两个多月内连克益都等州、县,第二年二月攻克济南,占领了山东大部。随后,毛贵率领东路军进入河北,斩杀了镇压起义军的刽子手元朝悍将董抟霄。三月,东路军打下蓟县,兵临京师大都仅一百二十余里,造成京师震动,君臣骇然。但是,因为东路军孤军深入,没有其他红巾军的配合,结果还是被元朝廷的援军击败,只得撤回济南。1359年,毛贵被喜欢争权夺利的义军将领赵君用计杀,东路军从此群龙无首,各部互相仇杀,失去战斗力。

中路军的任务主要是配合毛贵进攻大都,由关先生(即关铎)等率领。1357年九月,中路军翻越太行,攻下长治、太原等地,毛贵的东路军在攻打京师大都失利后,从山西入卫大都的元军回防,中路军从山西入河北,和东路军会师的计划也落了空。第二年九十月间,关先生指挥中路军攻克定州(今河北定县),占领大同,又向塞外发展,在十二月攻克元上都,纵火焚烧元宫室,狠狠打击了元朝信心。七天后,中路军继续东进,于次年正月攻破全宁路(今辽宁昭盟翁牛特旗),焚毁鲁王府宫室。随后又夺取辽阳(今辽宁辽阳),一路攻入高丽。高丽的恭愍王是元朝驸马,此人仇视农民起义军,并曾派兵参加元军攻打高邮之战。这就是红巾军打高丽的原因,但中路军后来败给了高丽军,关先生战死。

大宋军分三路北伐后,元朝廷把大批军力放在山东,因而刘福通亲率的中央红巾军得以解除压力,于1357年六月开始北进,占领河南北部和南部广大地区。1358年五月,刘福通攻克原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随即自安丰(今安徽寿县)迎来宋帝韩林儿,改汴梁为都城。大宋政权以“灭元复宋”为号召,其影响所及,江淮、齐鲁、巴蜀、荆楚、辽海以至甘肃等地农民军群起响应。

为了挽救危局,元朝廷不得不重新组织军事力量,在1359年五月,元军在察罕帖木儿率领下,水陆并进,向大宋都城汴梁发动进攻。当时,北伐的三路大宋军西败东乱中路远走高丽,兵力分散,汴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刘福通率军拼死抵抗,困守汴梁三月,后被元军攻破,五千义军官兵被俘,刘福通带着韩林儿退回安丰。

此后,察罕帖木儿父子率领元军连败义军,在一年之内消灭了山东境内的红巾军,三路北伐的红巾军也以失败告终,黄河以北地区也陆续回到元军手里。

1363年二月,投降了元朝的张士诚派部将攻打安丰,刘福通力战到死,朱元璋派援兵救出韩林儿,大宋军全军覆灭。

刘福通领导的大宋军虽然失败,却给后来者朱元璋打下了基础。

朱元璋改朝换代

1351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时年二十五岁。

命运就是关键时刻的选择。历史证明了朱元璋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句废话如果颠倒时空,回到朱元璋看信的当时,就是一桩难以决断的悬疑了。——看来并非历史选择了他,而是他选择了历史。龙争虎斗的峥嵘岁月,在朱元璋二十五岁的时候,终于揭开了。

朱元璋有胆有识,参军后发展势头良好。他打仗勇敢,还识文断字,这在农民起义军里不可多得,很快就得到头领郭子兴赏识。郭子兴还把义女嫁给他,这个义女可不是普通裙钗,她就是后来史上留名的大脚马皇后,朱元璋的贤内助。

跟着郭子兴打了几仗,朱元璋就看出老郭还是改不了地主的天性,占个小地盘儿打个小算盘还行,长远来看,跟这种人出生入死肯定没啥希望,弄不好还可能死于起义军自己的大火并。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要独立,就要拉起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当然这些打算不能在郭子兴面前露出端倪,只能藏在肚皮里。

1354年六月,朱元璋主动要求出战,带着自己的二十四位贴身兄弟,南下攻打定远,郭子兴想到自己不分兵就能把地盘扩张到定远那么远,没啥不允的。再看朱元璋带走这二十四个人,有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郭兴、郭英等,这些人都是忠勇敢死的猛士,活下来的都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朱元璋在定远设计收编了张家堡驴牌寨的三千民兵,这是第一步,紧跟着又收编了缪大亨在横涧山的两万多义军。两步走下来,朱元璋就有了攻打定远的资本了。

打下定远以后,投奔朱元璋旗下的人就更多了,可来者不善,身份复杂,大致分为三等:等而下之的饥民或游民是来当兵吃粮,稍微复杂些的投机分子则是想浑水摸鱼,但也有一些功名不遂却自命不凡的读书人,是来一展身手的。

朱元璋在定远的最大收获不应该是地盘和武装,而是三个点拨起他当皇帝的野心的文人,他们就是李善长和冯国用、冯国顺二兄弟。冯家兄弟还是带着队伍来投顺的。所以说,一个人成功的起点要选好,定远决定了朱元璋远大的目标,这真是他的好兆头。

朱元璋开始盘算怎么夺天下了。

同样怀有野心的人还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一批草头王,郭子兴那样据城便想称王的,还真不作数。

天下大乱,荼毒最深的是百姓。朱元璋抱负远大,他约束军纪,努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的正义之师。战事不停地变化,各方力量也在不断地消长变化和整合,元朝快被拖垮了,各路义军的势力日益强大,个个拥兵自重,人人虎视眈眈,都想独霸天下。

郭子兴病死后不久,朱元璋当了元帅,完全掌握了兵权,他在徽州见到了名儒朱升,出现了开头那一幕。后来,他完全采纳了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1358年,他专设营田使一职,兴修水利,恢复生产,并分拨部分将士开荒屯田,以劳养武,几年下来,军用粮草就可以自给了,军垦减轻了百姓负担,百姓都给他叫好。

手中有粮,能打胜仗。朱元璋手下的猛将常遇春、耿炳文、吴良、汤和、邓愈、胡大海等转战于浙东和皖南,攻城略地,两年下来,元朝在浙西的统治区大部分被朱元璋攻克,他在江南的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朱元璋的势力增强,惊扰了他的西邻陈友谅。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在两湖、江西和皖南等大片地区,是朱元璋最强硬的对手,陈友谅也视朱元璋为夙敌。因为战事发展到当时,彼此的棋路全摆明了:都想消灭群雄,都想夺取皇位。

陈友谅是一个无毒不丈夫、翻脸不认人的枭雄。他本来是徐寿辉的部将,后来夺了徐寿辉的权,还将其杀死。当然,这种争权夺利的血腥倾轧在起义军里时常发生。反正都是造反派,无所谓名不正,也无所谓言不顺。反正是天下大乱,造反有理,负负得正。

1360年五月,陈友谅称帝,不久就和张士诚联络,准备一起收拾朱元璋。

大战在即,朱元璋召集谋士筹策。他说,这一仗早晚得打,他不来,我也得打上门去,只是苦无必胜的良策。

军师刘伯温分析道,陈张联手,但各怀心思,他们不过是互相利用,不足为虑。张士诚胸无大志,只图保地盘,一旦爆发战斗,他肯定会来个坐山观虎斗,不会轻易出兵助陈友谅的。为今之计,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对付陈友谅。然后,又向朱元璋献了一条计策。

朱元璋派康茂才诈降,这个康茂才曾是陈友谅手下,投奔朱元璋以后,一直与陈友谅保持秘密接触,当然,他与陈友谅的一切往来是在朱元璋授意下进行的。康茂才提供的情报,陈友谅从不怀疑。

陈友谅果然上当,掉进朱元璋的埋伏圈,损兵折将,吃了大亏。朱元璋乘胜收复太平,攻克安庆、信州(今江西上饶)、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

这场战役中,张士诚没有出兵助战。陈友谅气急败坏,写信质问他为何言而无信不守誓约。张士诚掷书于地,不屑一笑,让信使带话回去说,和不忠之人,没什么信义好讲。

不过张士诚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趁朱陈两军在江南血战,发兵攻打驻扎在安丰(今安徽寿县)的小明王。这等于在朱元璋门前放火,也等于策应陈友谅,朱元璋亲自率兵驰救小明王。

吃了败仗的陈友谅也看到了战机,1363年四月,他率领六十万兵马,卷土重来,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城头矢石横飞,城下尸横遍野,都督朱文正和参政邓愈、元帅赵德胜都披挂上阵,带领洪都军民严防死守,众志成城。陈友谅挥兵猛攻八十五日,洪都城没有攻克。他也被拖住了,这都是他悔之晚矣的冒进造成的。

七月中旬,朱元璋亲率二十万水军救援洪都,兵至鄱阳湖。朱元璋马上派兵封锁了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截断陈友谅的归路。他要在鄱阳湖上彻底消灭陈友谅。

陈友谅根本不怕朱元璋,他站在高大的兵舰上观看朱元璋的水军船只,给部将说,那些小船怎么敢和我的兵舰抵敌?我们把船开过去就把他们挤碎了。

陈友谅在观看,朱元璋也在观敌瞭阵。他看见对方用兵舰排列成的整齐的阵容,那些兵舰船头高昂的,严阵以待,好像铜墙铁壁,心里不免胆怯。等他慢慢看清串联在船只之间的铁索时心里大喜。——这个场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不是赤壁之战的再现吗?

朱元璋马上想到了火攻,他几乎是抄袭了那场烈火熊熊的战斗。

敢死队驾小艇,艇装火药和芦柴。小艇顺风而下,纵火烧船,樯橹灰飞烟灭。

陈军被烧溺而死者无数,陈友谅只有突围一个办法。八月二十七日,陈友谅的船冲到湖口,遭到弓箭兵的阻击,一支铁箭射入他的眼睛并贯穿头颅,一命呜呼。他的部将拼死抢出尸首,带回武昌。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消灭了头号敌人,地盘一下覆盖了两湖两广,势力也无敌于天下了。

朱元璋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消灭了张士诚。张士诚的大本营在平江,他苦心经营多年,城坚粮足,号称围城十年也不担心,但那是他的打算。至正二十七年(1367)平江城破,张士诚被活捉,随即被押解到应天,多人劝降无效,自缢而死。平江改为苏州府。

张士诚和陈友谅二人一死,朱元璋轻松多了,不过他还惦记起一个人——小明王。当初搭救小明王,图的是打起这块政治招牌,现在招牌没用了,就该抛弃了。他命人去滁州迎接小明王到应天,船到江心,突然倾覆,一起船翻人亡的事件发生了。

悠悠江水,掩盖了一切阴谋。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徐达和常遇春率兵北伐。次年八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带着后妃太子等逃往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元朝宣告灭亡。1368年正月,北伐胜利,在一片劝进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登上皇帝宝座,立国大明,建元洪武,将应天改名为南京,并定为首都,完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又一次改朝换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