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层异质的传播

同层异质的传播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层异质传播主要是出于同宗同门的学术渊源,在对学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理论知识发生变化,或独立于师门学说之外创立新的学派,或改入其他名儒大师门下,弃离原师而跟从新师。书院传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层异质传播的情况。同属于阳明学派的姚江书院派代表人物史孝复与证人书院代表人物刘宗周通过书信往来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讨论。

在名儒大师及其亲传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下,凭借讲学方式的平民化,学术理论走入社会底层——平民百姓中。随着宁波书院的不断发展,讲会制度不断完善,书院逐渐向平民化的方向转变。当宁波书院进入到鼎盛时期,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够进入书院求学。群众在政治上的“苏醒”和在文化上受到的熏陶、启迪,推动了古代宁波书院的平民化,与此同时,宁波书院政治化、社团化的倾向也日渐显著,进而推动了古代宁波书院传播发生同层异质的传播分歧。

同层异质传播主要是出于同宗同门的学术渊源,在对学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理论知识发生变化,或独立于师门学说之外创立新的学派,或改入其他名儒大师门下,弃离原师而跟从新师。书院传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层异质传播的情况。比如“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和湛若水,王阳明自“谒娄一斋,慨然以圣人可学而至”,湛若水师从陈献章,而再向上追溯,娄谅和陈献章都是吴与弼的弟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和湛若水的学术源出于同宗同门。两人在传播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虽然存在诸多共性,但是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王阳明和湛若水均为心学阵营,但是各自成立了不同的门派,王阳明成立了“姚江学派”,湛若水成立了“甘泉学派”,两个学派都继承了“心即理”(陆九渊)的理论思想,但是“姚江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心一元论”,强调心物为一,气从属于良知;而“甘泉学派”则强调“宇宙内一气而已”“宇宙内一心而已”,更加倾向于心气二元。虽然二者各自的主张有所不同,但仍然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比如,王阳明和湛若水对程朱理学都持扬弃态度,都将书院当作传播理论知识的主阵地;两人在创办和修复书院方面也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无怨无悔地从事讲学,在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的同时,将师道发扬光大,推动了心学的多样化发展。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一》中写道:“王、湛两家,各立宗旨……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虽然两人创立了不同的门派,但是他们都将书院作为宣讲各自思想的基地,形成了“讲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讲会成为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而促进讲会之风盛行的也是同层异质的思想内容。

讲会的出现离不开名儒大师和弟子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王阳明认为学问离不开师友相聚,在师友相聚时,学者心中的疑问被解决,探讨出新的学问,再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开来。所以,王阳明讲学的基础是单个书院,根据上述方式,单个书院讲学逐步扩展到地域性讲会,并亲自主持了多场弟子的讲会。与此同时,湛若水也积极参与到创办书院、讲会中,虽然湛若水与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丝毫未影响到二人相约“共以倡明圣学为事”,湛若水在广东、南京、扬州等地创办了多处书院,在宁波也留下了文化印记。

虽然宁波各名儒大师拥有不同的讲学宗旨,但是在亲传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努力学习和领悟中进行了不断创新,促进了学术思想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充满宁波特色的同层异质的学术传播之路。同属于阳明学派的姚江书院派代表人物史孝复与证人书院代表人物刘宗周通过书信往来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讨论。在“致知”与“诚意”的先后问题上,沈国模与刘宗周观点明显不同,但两人是好朋友,故没有展开过正面的交锋。与沈国模共同创始姚江书院的“四先生”之一的史孝复就少了这层顾虑,与刘宗周展开直接的辩论。这次辩论起源于刘宗周的“诚意”说,“诚意”是蕺山学派的基本宗旨,当学术先觉者刘宗周将自己的新观点亮出时,称“意者,心之所存”,史孝复接受不了刘氏的诚意学说,与刘宗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的辩论集中在“诚意”“致知”的先后关系,以及“心”“意”的概念理解等上面。第一,史孝复不同意刘氏的“先诚意、后致知”之说,主张“先致知、后诚意”。史孝复认为,按照《大学》之序,原是如此。第二,对“心”“意”的理解不同。刘宗周认为“心”“意”是一致的,“心自心,意自意,原不可以意为心,但不可离意求心耳”;史孝复认为“心”与“意”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概念,“未有以意为心者,以诚意为正心之本,是以子为母之本”。第三,关于“诚意”之后有无“功夫”的争论。刘宗周认为“诚意之后,更无正心功夫”“意为心之主宰”[1],主张先定方向,然后定功夫。而史孝复认为“《大学》诚意后,更有正心功夫”。可见,两人相救“致良知”之弊的出发点相同,但救治方案不同,史孝复坚持先“致知”,刘宗周则主张先“诚意”。

如何看待刘宗周、史孝复之间的学术辩论?一般来说,刘宗周发展了阳明学说,而史孝复用新的解释坚守了原典阳明学说,两者之间难以分出高低,因为他们当下问题意识不同,学术关注点不同,刘宗周关注社会问题,意,即志向,就是先要维护旧道德秩序,他关注的是晚明社会在商业经济冲击下,如何匡护道德。而史孝复显然只关注学术层面的理路和规律。刘、史两者学术理论的辩论,一方面,深化和拓展了阳明学理论,另一方面,学术辩论加速了阳明学的宣扬和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