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价值形上可能论

公共价值形上可能论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思想凸显了公共价值观念的内容,这是其公共理性思想的核心部分,理性以价值的形式彰显出来,理性需要通过价值导向来表现。公共理性之所以是“公共”的,其原因就在于这种理性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孟子的思想从整体来看都是一种公共关切,追求公共理性,为公共关切寻求合理性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思想凸显了公共价值观念的内容,这是其公共理性思想的核心部分,理性以价值的形式彰显出来,理性需要通过价值导向来表现。理性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具有“合理”的性质。台湾林毓生先生说: “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什么是理性? 凡是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东西,我们便可认为是合乎理性的。”[1]孟子思想对公共理性的追求,即是要寻求一种公共合理的成分。中国古代各学派大都有公共理性思想,尤以儒家最为突出,虽说儒家没有直接的“公共理性”一词,但却有“公共”一词和“理性”一词。公共理性之所以是“公共”的,其原因就在于这种理性具有广泛的认同性。正是基于这种理性基础得到人人赞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社会才有推行这种理性的可能性。《白虎通义》说: “公者,通公。正无私之意也。”[2]“公”即是公共关切,符合天下百姓公有的和共同的关切,而不只是考虑到某一个人。但在有些情况下,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某事是公共的,就用“无私”来考量和权衡。《尚书》说: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孔颖达疏说: “从政以公平,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3]过于偏私不能称之“公共”。程颐说: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4]“公”是互相兼顾和照应,仁爱遍及天下百姓。儒家认为“公”就是天下百姓得到普遍照应,“仁爱”应该遍及天下。孟子的思想从整体来看都是一种公共关切,追求公共理性,为公共关切寻求合理性的理论基础。为寻求这种合理性,孟子从哲学逻辑上寻求到公共理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这种公共理性的形而上学是从人性和天道上去寻求的。从伦理学说,孟子思想的道德伦理内容从道德形而上学上寻找依据,这种依据即人性和天道所发出的“应该”体系,即是说公共价值是人性“善”和天道“诚”形成的本来价值体系,这种形而上学基础就是孟子思想中的公共价值何以可能的基础,主要从人性本善、天道有诚和王道大智三个方面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