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的解释里,这句话是说孔子不喜欢和别人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一类的事情。从整个《论语》的记载来看,这也是实情。2006年2月24日《光明日报·文化遗产》专刊载曲阜师范大学徐振贵先生的文章《“子不语怪力乱神”新解》,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这句话要句读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好多章节太简约,缺乏具体的语境,容易引起后世的争论,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第七·二十章》

通常的解释里,这句话是说孔子不喜欢和别人谈论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一类的事情。从整个《论语》的记载来看,这也是实情。后世注家分析说,怪异、鬼神,难以说明白,无可谈也,故不谈;暴力、叛乱,非正常好事,不足谈,也不谈。“孔子担心侈谈这类东西,会让人走火入魔,不仅胡说八道,还会胡作非为。”(鲍鹏山)故朱熹说:“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李泽厚先生也说:“(这)几乎确定了儒学的基本面目,不谈论不信任各种神秘奇迹、超越魔力等等非理性东西。正是引理入情,避开情感的非理性化的开拓方向。”这也是儒家学说经世致用的一个重要因由。

2006年2月24日《光明日报·文化遗产》专刊载曲阜师范大学徐振贵先生的文章《“子不语怪力乱神”新解》,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说,要把《述而第七篇》的第十九章、二十章、二十一章、二十二章(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章、“子不语”章、“三人行”章)连接起来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其中,怪,是惑也,为唯恐之意;力为名词,是注意力的意思;乱是指心中不安;神是精神。这句话要句读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联合起来,四章可以翻译为: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出来。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是在用功学习的时候便忘记了吃饭,以至于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夫子又说:“我并不是生出来就是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知识的人。”说到这里,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生怕分心影响了凝神思考。过了一会儿,孔子才说,如果一行中只有三人个人,那么其中必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长处跟着学习,看到有什么不足,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这样的理解,语意基本连贯,有一定道理。

《论语》好多章节太简约,缺乏具体的语境,容易引起后世的争论,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叶嘉莹先生在讲读诗的方法时曾讲到有一种方法叫“创造性的背离”,也就是说要从读到的诗里面有自己的创造性的联想,这样才有可能超越和发展,开拓新的境界。当然,这种“背离”一定要以原诗为基础,结合作者和读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来有根据的“创造”,并非随意的发挥。比如,王国维从晏殊等人的三首写美人爱情的词中读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从南唐后主写荷花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读出“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觉,即为此例。

用这种方法读《论语》,也许会有另外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