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力与分析力

观察力与分析力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观察力与分析力观察是直接认识客观事物的表现,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力与心理定势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要适当地分配注意,就必须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使其中一项活动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形成“动力定型”。所以,演讲者要达到观察准确、全面,首先必须对演讲内容“烂熟于心”,形成自动化的“动力定型”,此外,别无良策。

二、观察力与分析力

观察是直接认识客观事物的表现,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力是指通过感官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是演讲者必备的基本功。从演讲动机的萌发、演讲主题的确定到演讲材料的获取,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观察的结果。临场演讲时,尤其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能洞察在场听众的心理,也就是及时发现和了解听众的反馈信息,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和形式。

观察力与心理定势有密切的关系。观察的目的在于期待演讲的成功。成功欲是调动观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或分配注意力的原动力。一个有着强烈成功欲,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定势的演讲者,便能随时留心,抓住任何有用的外部信息,借以调整和丰富自己的演讲内容。例如,有位演讲者给听众谈《美的欣赏与追求》,当他步入现场,忽然发现墙上闪过一道白光,原来有位听众在偷偷照镜整容,镜子的反光在墙上形成一个光点。细心的演讲者立即捕捉到了这个瞬息即逝的现象,调整了自己的演讲内容。触景生情,从这道白光谈起,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后切入正题,使演讲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顺利进行。试想,如果演讲者没有强烈的成功欲,他能够这样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激发起思维的创造性吗?

高超的控场艺术与特有的观察广度是分不开的。观察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观察所能把握对象的数量范围。观察广度大,就能在同样时间输入更多的信息。演讲者只有具有足够的观察广度,才能迅速全面地观察到台下众多的情况。同时,要做到随机控场,还要掌握观察的分配,即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种活动时,把观察指向不同的对象。

演讲者的观察应力求做到敏捷迅速,反应符合客观实际,面向整体,贯穿始终。演讲的现场,情况复杂,听众的反应总是随演讲的进行而随时变化的:有时凝神深思,有时喜形于色,有时悲愤激昂,有时探询议论,有时左顾右盼,有时烦躁不安。观察力强的演讲者一进入现场,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从听众的眼神、表情、身姿及其有意无意的各种声响中,体察出听众的情绪反应、情感趋向,了解听众的理论修养、文化教养和专业学识水平等,迅速推断出反馈信息的真实内涵,将反馈信息与自身演说行为结合起来分析,从而及时地捕捉住有利时机,机智地进行内容和形式的调整,牢牢地掌握住演讲的控制权,紧紧地控制住听众的情绪。

心理学认为,要适当地分配注意,就必须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使其中一项活动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形成“动力定型”。否则,仅凭主观意识调节是靠不住的。所以,演讲者要达到观察准确、全面,首先必须对演讲内容“烂熟于心”,形成自动化的“动力定型”,此外,别无良策。

观察力与分析力是紧密相连的,人们的一切智力活动,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观察认知过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有比较和鉴别。比如,感知火的光亮,是因为有其他不发光物的存在。光亮是相对黑暗而言,伟大是相对平凡和渺小而言。比较和鉴别离不开分析。分析就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1)。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进行观察,作出判断的过程,事实上都经历了一次分析综合的过程。可见,敏锐的观察力正是较强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表现。在临场演讲时,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要在眼、耳、口、手和脑的协调配合中,感知、理解、正确判断。这种分析综合思维在瞬间完成,要熟巧到几乎是随意运动。然而这种分析综合思维往往被人忽视。演讲者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必须培养较强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

分析是以事物的矛盾为对象和内容的。分析可以“由表及里”,即从现象分析本质;可以“由此及彼”,即分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联与关系;可以是“由果及因”,即剖析事物的直接间接的原因或历史根源;可以由“由正及反”,即分析事物的变化和转化。事实上,从动机萌发到现场演讲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分析,特别是内容的构思、论证过程,尤其需要分析。在临场演讲时,听众的反馈信息表现繁多,对一颦一笑,要知其情绪所在,没有很强的观察分析能力是不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