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昌陶工书善文,不幸于1915年3月病逝于家中,毛泽东痛心不已。11月,袁世凯政府与沙俄妥协,签订《中俄声明》,承认外蒙古“自治”。青年毛泽东把他与同学易昌陶的友谊比作伯牙与钟子期,炼出诗句:“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面对危在旦夕的祖国,毛泽东心急如焚。由此,使生者更感责任之重大。1915年5月7日为“国耻日”,青年毛泽东借悼念亡友以示铭记国耻。列强的铁蹄对中华锦绣河山的践踏,使得青年毛泽东“我怀郁如焚”。

易咏畦(?—1915),又名易昌陶,湖南衡山人。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求学读书时,同为八班学生,是同窗和挚友。易昌陶工书善文,不幸于1915年3月病逝于家中,毛泽东痛心不已。

毛泽东此时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八班学习。在此前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变: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准备进京活动组织“责任内阁”的宋教仁。4月,袁世凯为了扩充军队,镇压民主力量,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二千五百万英镑,以盐税做抵押。6月至9月,孙中山在南方发动“二次革命”,举兵讨袁,被袁世凯军队打败,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10月,袁世凯以军警包围国会,迫使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11月,袁世凯政府与沙俄妥协,签订《中俄声明》,承认外蒙古“自治”。

1914年7月,英国勾结由卖国分子充当的西藏地方代表,私自非法签订了《西姆拉条约》,妄图将西藏从我国分割出去,同时捏造了一条所谓规定中印东段边界的“麦克马洪线”,非法地偷偷地把九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当时英属殖民地印度。9月,日军在山东半岛龙口登陆,相继占领济南、青岛等地,代替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

1915年,国际国内形势异常黑暗。1月,日本国政府令其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提出阴谋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秘密条款,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欲借机独占中国。

5月7日下午3时,日本政府以解决中日间“悬案”为名,向袁世凯民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9日下午六时前答复是否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两天后,袁世凯为了做皇帝,卖国求荣,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

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祖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

消息传出,全国悲恸,全民愤慨。学生们纷纷集会演说,抗议日本的强暴、政府的孱弱。

湖南一师毛泽东及师生们极为愤怒,纷纷写文章谴责,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并在教习石润山先生的主持下,集资刊印为《明耻篇》。

毛泽东仔细地阅读并写下批语。在封面上,毛泽东义愤填膺地写下四言诗: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毛泽东亲笔签名后,在“附言”中说:

此文为第一师范学校教习石润山先生作。先生名广权,宝庆人。当中日交涉解决之顷,举校愤激,先生尤痛慨,至辍寝忘食,同学等爰集资刊印此篇,先生则为序其端而编次之,云云。《救国刍言》亦先生作。

(《〈明耻篇〉题志》,《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页)

《明耻篇》收七篇文章和一个附件,即:(一)救国刍言;(二)中日交涉之前后状况;(三)已签字之中日新约及交换照会;(四)请看日本前此计灭朝鲜之榜样;(五)日本祸我中国数十年来之回顾;(六)高丽亡国后归并日本之惨酷情形;(七)越南亡国惨状略述。附件为:中日贸易出入额之比较。教习石润山在卷首写有《感言》。

毛泽东仔细阅读了此书,并密加圈点、着重号,多处写了批语。在目次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附件篇名上方,毛泽东画了圈,并批:“圈出五篇为最要紧者,其余不阅可也。”

这首四言诗用《诗经》的形式,融现代国耻内容,是勇敢的创新。这首诗标志着青年毛泽东作诗从求学上进的个人情感而转到对民族危亡的关注!

5月23日,正值国家蒙耻之时,由校长张干、学监王季范、教员杨昌济发起,召开追悼易昌陶大会,举校同哀,师生共送挽诗挽联256幅(篇),编成《易君咏畦追悼录》,中心内容是“悼念学友,毋忘国耻”。

毛泽东特作一副挽联和一首五古长诗痛悼挚友。其联其诗,凄楚哀怨,情深意切,抒发出国耻友亡之痛。

其联云: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悼友人易咏畦》,《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页)

其诗曰: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五古·挽易昌陶》,《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页;《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此联此诗,毛泽东愤世嫉俗,有感而发,再次表现出强烈的救国愿望。

五言长诗《挽易昌陶》引用典故不少,都很好地服务于抒发雪耻悼友的思想情感,其中最著者莫过于明用“钟期知音”典故,创作成诗句。此典出自《列子·汤问》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伯牙自出道以来,从未遇到知音。今日得遇钟子期,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即出于此,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人言世间知音,莫过于钟子期和伯牙。

青年毛泽东把他与同学易昌陶的友谊比作伯牙与钟子期,炼出诗句:“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两人不仅有同窗共读之交,而且有志同道合之谊,虽然是青年学子,但忧国忧民,呼吸与共,志趣相同,谓之“知音”。事业未竟,知音先死,岂不痛心!

面对危在旦夕的祖国,毛泽东心急如焚。他很早就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1916年,他在给学友萧子升的信中就指出:

“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

“二十年内无一战不足以图存。”

“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只有磨砺以待日本。”(《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1页)

毛泽东统观形势,对易咏畦的不幸逝世,扼腕叹息,痛惜好友去世太早,社会失去了一个人才,更感到国家命运艰难,生者责任重大。

毛泽东撰写的挽联,抒发了在国难当头之际,在需要担当救国救民的重要责任之时,一个大有作为的英才却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由此,使生者更感责任之重大。充分地表现了毛泽东为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要置生死于度外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

毛泽东撰联作诗,痛悼知音早亡,不是抒发一般的友情,而是立足于与友人共同抵抗外敌入侵,振兴中华。

挽联和挽诗都贯彻着这种精神。先看挽联:

上联是讲列强多次入侵,日本帝国主义又想吞并我山河领土,要洗仇雪耻,驱除外敌,独我一人难以济事。下联是讲生与死哪里需要这样多的议论,即使活一百年也会辞世。咏畦是位奇才,正茁壮成长,年轻轻的去世太不是时候了。

毛泽东把忧国、悼友、明志三者赋为一联,颇能代表当时毛泽东的心境。

既写挽联,又赋挽诗。这不仅仅是诗人毛泽东与易咏畦两个同学之间的相知相许,它更衬托出毛泽东为拯救中国与世界而爱惜人才的胸襟。诗人从悲中跃起,激抒壮志,独上雄关,挑起理想的重任走向未来。

再看挽诗:

作者借诗言明亡友之哀和爱国之志。1915年5月7日为“国耻日”,青年毛泽东借悼念亡友以示铭记国耻。他想到“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深感欲雪国家奇耻,“在我学子”。列强的铁蹄对中华锦绣河山的践踏,使得青年毛泽东“我怀郁如焚”。

易昌陶生前与毛泽东志向相同,都有强烈的救国忧民抱负。所以,当此时,国难友哀,一齐涌上心头,更加使人悲痛,超过一般的挽诗。诗中“踯躅南城隈”一句回顾了两人在长沙南门外的第一师范漫步谈心,纵论天下的时光。“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说的是两人曾经相约一道远游,考察社会,却因易君的突然离世而使一人零落。诗人心怀抑郁,忧心如焚,还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失去了好友,更想到了国势,想到了一直侵略我国的日本和帝俄:“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当此国势危急之时,有谁来荡涤这些寇仇呢?重温“愿言试长剑”的誓言,面对“岛夷”日本和“北山”沙俄的虎视眈眈,当“荡涤”外侮的任务正需千百万学子奋起之时,竟失挚友,不能不令人嗟叹:“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可见,易君的早逝,使青年毛泽东感到失去了知音,大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哀。正是“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抒发了对亡友的哀悼和深切怀念之情。

毛泽东运用“钟期知音”这个典故,这个历来写知音最著名的故事,将易昌陶比作钟子期,将自己比作伯牙,以喻早失御侮雪耻知音的伤痛,这是挽诗的核心内容。

悼诗比挽联意境更深远,可谓苍凉彻骨!读之催人泣下,迂回婉转,九曲回肠,似杜鹃啼血于郊野;同时又不是一味哀伤,因为友亡之外,尚有国耻!催人奋起,以试长剑!

毛泽东的挽联与悼诗,情调一致。国耻之恨,友亡之痛,水乳交融。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清楚,有的文章讲“钟期知音”典故出自《吕氏春秋·本味》,其实《列子》一书产生于战国初期,比《吕氏春秋》要早一二百年,故本文以《列子·汤问》为此典出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