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观地看问题即“四毋”

客观地看问题即“四毋”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争论,对边区,对个人,皆有助益。毛泽东对二老十分敬重。比如在8月5日给谢老的信中,毛泽东指出:“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三日信的精神,与此一致,盼加发挥。”要能做到客观地看问题,这是避免片面性的好办法。在这里,毛泽东把孔老先生“四毋”认同为“客观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论语·子罕篇》第四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四毋”:毋,同“无”。

本章大意为:孔子杜绝了这4种毛病:不主观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专事利己。

这句话并非孔子所言,而是记载孔子杜绝了意、必、固、我这4种毛病,表现出良好的修养和美德。后世遂将此视为孔子责己责人,自勉勉人的教导。

孔子做到杜绝这4种弊病,提倡求是的态度,反对主观、武断、固执和自私。这4种弊端都妨碍人客观地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处理矛盾。

毛泽东肯定孔子“四毋”。1941年8月5日,他在致谢觉哉的信中说:

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多谈几次,才能周到,否则极易偏于一面。对于下情搜集亦然,须故意(强所不愿)收集反面材料。我的经验,用此方法,很多时候,前所认为对的后觉不对了,改取了新的观点。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三日信的精神,与此一致,盼加发挥。此次争论,对边区,对个人,皆有助益。各去所偏,就会归于一是。” (王定国:《万古云霄着意旋》,《工人日报》1978年12月23日)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巩固陕甘宁边区的建设方面,毛泽东遇到了各种问题。为了协调多方关系,增强团结,毛泽东做了大量工作。

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37年成立后,一直由林伯渠担任主席。革命老人谢觉哉是边区政府的另一位主要领导人。林老、谢老年高德劭,早在中央苏区时就担任过中华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工作,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毛泽东对二老十分敬重。

边区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一直是高岗。高岗是陕甘红军和陕甘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把高岗看作本地干部的代表,非常器重。在1938年4月决定成立边区中央局时,毛泽东委任高岗为书记。

1941年,抗战进入极端困难时期,各种矛盾都突出起来。尤其是在经济政策问题上,如怎样看待减轻民赋问题、如何认识当时带有一定强制性运盐政策问题、政府预算问题、纸币发行问题等,边区政府与中央局之间意见相左,出现争论。毛泽东不得不以很大精力来协调双方关系,解决矛盾,主要是说服林、谢二老服从中央局的意见。

从1941年7月至8月底,毛泽东先后给林、谢的信就有10多封,并且数次当面长谈。信中谈到了具体的争论,但着重是从方法论上说服二老。比如在8月5日给谢老的信中,毛泽东指出:“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三日信的精神,与此一致,盼加发挥。”毛泽东借用孔子的“四毋”的话,说明对待矛盾和问题,不能凭臆断,也不要固执己见,总认为自己这方面是对的。要能做到客观地看问题,这是避免片面性的好办法。在这里,毛泽东把孔老先生“四毋”认同为“客观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第二天,8月6日,毛泽东又写信给谢老,更具体地说道:“我前信未蒙林老复示,似以所提各点为不切肯要。然区区之意,在使此问题得到合理解决,以达意志统一与行动统一之目的……故就感想所及,提出如上论点,就正于你及林老。如你及林老觉得有错误,即祈毫不客气,一一指正,以归一是。”这封信深刻地表明,毛泽东自己也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从而多方面地听取意见,勇于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做林、谢二老的工作的同时,毛泽东还给高岗写信,在肯定工作的同时也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要求他们对林、谢二老取尊重态度。毛泽东在协调双方关系时,是有原则,有主张,力求从思想深处解决分歧,体现了很高的思想性。他最终的目的是要大家做到“四毋”,达到“各去所偏,归于一是”之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