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自觉”即自觉地敞开事物的价值

“生命自觉”即自觉地敞开事物的价值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自觉寻求自身的生命意义相对应,学生的“生命自觉”还在于对事物价值的自觉意识。所以,生态的天地境界需要人更高的“生命自觉”。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命自觉”的提升表现为人生境界的提升,这就决定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将人从日常的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并努力将人从道德境界提升至天地境界。

二、“生命自觉”即自觉地敞开事物的价值

与自觉寻求自身的生命意义相对应,学生的“生命自觉”还在于对事物价值的自觉意识。人看待事物价值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个体的功利境界、社会的道德境界和生态的天地境界。(20)在个体的功利境界中,人总是从自己个体的需要出发,来看待事物的价值:能够满足自己个体需要的事物具有正面价值,与自己个体需要无关的则是零价值,与自己个体需要相反的则呈现负面价值。这就使得事物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价值取向的主体而言,常常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喜欢该事物的主体而言,该事物呈现出正面价值;对于讨厌该事物的主体而言,该事物呈现出负面价值;对于冷漠该事物的主体而言,该事物呈现出零价值。在社会的道德境界中,人主要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衡量事物的价值: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事物具有正面价值,与社会需要无关的是零价值,与社会需要相反的则呈现负面价值。这就使得事物的价值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一个事物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哪一个具体个体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社会群体的整体需要,这种整体需要则是该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结果,所以一个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该事物对社会群体所产生的效应。在生态的天地境界中,人主要是从生态和谐的角度来衡量事物的价值,而不是从个体或人类社会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所有的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并在内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具有平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不仅意味着自然的价值不依赖于人的需要,而且意味着人与自然应平等地和谐共处与共荣。

以上看待事物价值的三个角度实际上构成了人“生命自觉”的三种境界:“生命自觉”的最低境界就是个体的功利境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种境界,总是从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来衡量周围的人与物。这种境界中的个体虽然并不反对事物可以为其他人谋福利,但其出发点却是为自己谋福利。社会的道德境界则属于中间层次:与个体的功利境界相比,它的生命自觉程度更高,因为这种境界中的个体是以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而非某人的个体利益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的价值,试图让事物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生态的天地境界相比,它的生命自觉程度又稍逊一筹,因为道德境界中的个体虽然将自己的人生境界从个体需要的层次提升到社会需要的层次,但却是一种以社会和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去考虑事物的价值,而很少考虑其他种类生命自身的内在价值,因而并没有自觉认识到自己作为宇宙公民的责任。而处于生态的天地境界中的个体,则不但知道自己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而且自觉地意识到整个生态的利益,并自觉地从生态和谐的天地境界来重新审视事物的价值。所以,生态的天地境界需要人更高的“生命自觉”。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命自觉”的提升表现为人生境界的提升,这就决定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将人从日常的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并努力将人从道德境界提升至天地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