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是珞珈原佛地便能清旷即灵山

应是珞珈原佛地便能清旷即灵山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佛教界以及学术界的各位朋友相聚在武汉大学,召开“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太虚法师赋诗一首:“扁舟曾狎白鸥闲,十载东湖认旧颜。应是珞珈原佛地,便能清旷即灵山。”74年之后的金秋时节,国际国内的高僧大德、学者专家共聚东湖之畔、珞珈山麓,再续前缘,在此召开“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对百年佛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新时期佛学研究做出研讨和展望。应是洛伽原佛地,便能清旷即灵山。

应是珞珈原佛地便能清旷即灵山——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在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法师、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佛教界以及学术界的各位朋友相聚在武汉大学,召开“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值此大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武汉大学五万余名师生,向各位佛教界高僧、各国学者以及与会的所有专家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武汉大学与中国百年佛教与佛学素有渊源。我校源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1932年2月,学校由武昌东厂口迁入武昌城外、东湖之畔的新校址,时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先生取玄奘《大唐西域记》以及多部佛典所记载的佛教圣地“珞珈”之名,将原地名“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1932年6月30日,近代佛教革命领袖、武昌佛学院创始人太虚法师携武昌佛学院师生游览新建的武汉大学。太虚法师赋诗一首:“扁舟曾狎白鸥闲,十载东湖认旧颜。应是珞珈原佛地,便能清旷即灵山。”他盛赞东湖之畔的珞珈美景,认为武汉大学的清旷幽雅之气与佛教灵山相符合,以“珞珈”命名恰如其分。这可以说是学术大师闻一多与佛教大师太虚因“珞珈山”之名而起的思想碰撞与交流,是百年佛学与武汉大学的一个殊胜因缘。74年之后的金秋时节,国际国内的高僧大德、学者专家共聚东湖之畔、珞珈山麓,再续前缘,在此召开“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对百年佛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新时期佛学研究做出研讨和展望。我们相信,在各位学者的热情参与下,此次大会必定可以取得丰硕成果。

武汉大学拥有优秀的人文传统,一向重视人文基础学科的建设,一向重视宗教思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在“武汉大学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后,最近,我们又专门成立了“武汉大学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我们将进一步支持和鼓励这些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实现宗教与学术、宗教与社会、学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中国、更加和谐的世界贡献力量。

最后,让我们再次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注释

①珞珈,全称为“普陀珞珈”,梵文“Potalaka”,又翻译为“普陀洛迦、补怛罗迦、布怛落伽”,在西藏则称为“布达拉”,意译为“小白华山”。中国人性好简略,或简称“普陀”,或单呼“珞珈”。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载:“秣剌耶山东有布怛洛迦山……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此山现今在印度提纳弗利县境内。《华严经》亦云:“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中国以此命名的地方颇有几处,浙江的普陀山、厦门大学旁边的南普陀、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以及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都取意于此。

②原地名有“罗家山、落驾山”二说,王世杰著《新校址是如何选定和规划的》中为“落驾山”,今从此说。参见《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第11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印顺编:《太虚法师年谱》第187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④根据《收藏》1998年第2期的一篇文章介绍,太虚在1932年夏曾以书法赠送友人,全文如下:扁舟曾狎白鸥闲,十载东湖认旧颜。应是洛伽原佛地,便能清旷即灵山。天人冉冉开云阁,仙子傞傞舞水湾。四野悉尘飞莫到,无心庭草不须。壬申夏近作,录为毅成先生吟赏。太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