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是“传教之人”

孟子是“传教之人”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即接受了子思弟子的教育,成为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自己形成了一个学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儒学体系,被称为“孟氏之儒”。所以,后人以孔孟并称。由于孟子学于子思之门人,后世学者将子思、孟子学派省称为“思孟学派”。朱熹谓子思作《中庸》“以授孟子”。思孟学派重要著作有《孟子》和《中庸》。青年毛泽东或其老师将孟子划入“传道之人”,也就是承认其是伟大的思想家。

品读史之八)

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读书时的《讲堂录》中写道: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91页)

毛泽东或他的老师把古往今来的杰出者分为三大类别:

办事之人:如诸葛亮、范仲淹、韩琦、左宗棠。

传教之人:如孔子孟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办事而兼传教之人:如范仲淹、曾国藩。

孟子被划入“传教之人”的范围。“传教之人”还有四位,为了解这一类人物的特点,可以先看他们简史。

孔子(前551—前479年)鲁国人,春秋末期创立了儒家学说,弟子和门人编辑其语录成《论语》一书。孔子抱有安邦济世的志向,曾数度出仕,在受挫于鲁国之后,又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实现其政治理想颠簸奔走于诸侯之间。

朱熹(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被称为集理学之大成者,多有儒学著作,后人辑集有《朱子大全》《朱子语录》。北宋时理学兴起。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周张二程都是依据孔孟的基本观点回应了道教、佛教二氏的挑战,为孔孟学说补充了本体论的基础,使儒学的理论体系趋于完整。南宋初年,朱熹集周张二程学说之大成。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哲学家,宣扬简易的内心修养学说。陆九渊的所谓“心学”,就是把“心”作为世界的本体。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所以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在陆九渊看来,人世间所有事物的道理无非是我心中的理的体现。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8年),明朝理学家,浙江余姚人,创立“心学”,有《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心学,就是要把程颢、程颐和朱熹所说的“理”(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心所固有的东西。由于王阳明的心学,基本上是发挥陆九渊的观点,所以又合称为陆、王学派。他们的观点与朱学形成对峙的形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传教之人”,即今人所谓之思想家、教育家是也。孟子亦是此类人物。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即接受了子思弟子的教育,成为子思的再传弟子。子思乃一代大儒。孔子之孙。《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孟子毕生从事教育,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许,以孔子继承者自命,“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自己形成了一个学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儒学体系,被称为“孟氏之儒”。他继承孔子仁学思想,政治上主张“仁政”,反对兼并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倡导“法先王”,维护世官世禄制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制。为推行仁政,提出具有积极意义的“民贵君轻”“与民偕乐”“尚贤”等政治学说。经济上主张轻赋税,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伦理上主张性善,认为人生来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种善端,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发扬人性中固有的善端,人皆可以为尧舜。统治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哲学上认为认识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反求诸己”则可以“尽心”“知性”“知天”,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最高境界。主张“天才论”,“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孟子·万章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孟子·公孙丑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孔孟之道的基础。仁政思想对发展和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孟子上承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传孔子“仁义”之学,进而创立了“孟氏之儒”的学派。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以“孟氏之儒”影响最大。所以,后人以孔孟并称。

由于孟子学于子思之门人,后世学者将子思、孟子学派省称为“思孟学派”。《荀子·非十二子》将子思孟轲列为一派。《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谓“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朱熹谓子思作《中庸》“以授孟子”。认为“中庸”不但是人的最高道德,而且为宇宙的根本,天下的普遍法则,达到“中和”就可使万物各得其所,发育兴旺。强调“诚”和“至诚”的精神状态,“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孟子学说强调发挥主观精神作用,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以民为本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在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孟学派重要著作有《孟子》和《中庸》。

孟子也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家,面对战国群雄并起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局,孟子为了实现其仁政理想,弘扬儒家学说,效法孔子,开门授徒。并在他自己的学术思想形成后,从中年开始游历各国,往返于诸侯之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从这一国到那一国,历尽艰辛,时间达三十余年之久,进一步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与孔子一样,孟子并未局限于对儒学的理论阐述,而是力图将儒家的基本原则化为具体的政治主张,并进而将其推行于天下。

孟子是建立起学术思想体系的学派领袖,是影响了两千余年中国思想史的学界巨人。青年毛泽东或其老师将孟子划入“传道之人”,也就是承认其是伟大的思想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