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散则民聚

财散则民聚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大学》的说法,“生财”是治国的关键。关于财富的分配,《大学》反对国家与民争利,主张藏富于民。对于这点,有句非常精辟的话,《大学》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里有一个“聚财”与“散财”的辩证关系问题。相反,如果通过财税杠杆的调控,使财富较公平地分配(或分散)于老百姓,藏富于民,使民生富足,生活丰裕,则民心凝聚,转而支持和拥护政府。对于政治的影响来讲,“散财”比扩大生产更重要。

治国理政虽要有一整套政经文教等多方面的措施,但经济财税仍是诸多措施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经济增长强劲,就业提高,贫富差距缩小,政府支持度提升,政府推行其他政治文教措施的环境好,而经济不景气,就业下滑,贫富差距拉大,政府支持度降低,政府施政回旋余地小,且往往导致政府倒台。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得民意支持和取得合法性的关键。不仅现代,在古代,经济民生问题也是国家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运转,每个人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经济条件。用《大学》的说法,“生财”是治国的关键。然而,古往今来,生财有两大关窍,一是生产尽可能多的财富,二是把这些财富尽可能好的分配;前者与供给有关,后者与分配有关。

关于财富的生产,《大学》说: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之者众”就是投入大量的劳力,扩大生产;“为之者疾”就是提高劳动效率。“食之者寡”“用之者舒”,就是减少消耗,节省成本。很明显,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扩大了生产,提高了生产率,同时降低了成本,社会财富会大量积累,经济实力变得雄厚,这就“财恒足”了。

关于财富的分配,《大学》反对国家与民争利,主张藏富于民。对于这点,有句非常精辟的话,《大学》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这里有一个“聚财”与“散财”的辩证关系问题。“聚财”,就是通过垄断经营与重税使财富集中于政府或少数人手中。而“散财”,就是通过开放经营和收入分配使老百姓得到财富。如果财富大量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或政府,则老百姓所得势必大量减少,致使民生困顿,生活贫乏,民心就会失散,不能支持和拥护政府。相反,如果通过财税杠杆的调控,使财富较公平地分配(或分散)于老百姓,藏富于民,使民生富足,生活丰裕,则民心凝聚,转而支持和拥护政府。如果统治者或政府与民争利,横征暴敛,导致民贫国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人民揭竿而起,连带着外敌入侵,使国家败亡,这样的例子在历史比比皆是,不可枚举。故《大学》说:“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即这正如你以不讲道理的话来说人,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如果以非正道的方式来获得,往往就会以非正道的方式失去。《大学》援引了当时能臣孟献子的话说:“有车马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可以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豢养擅长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散财于民的家臣。”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统治者不要与民争利,对民众不要重税聚敛,要懂得散财于民。

对于政治的影响来讲,“散财”比扩大生产更重要。然而,以反对垄断经营、重税聚敛及主张公平分配为内容的“散财”,是以治国者的自我约束及亲民爱民为前提的,而这又关乎着治国者的德行。简言之,治国的根本最后还在于治国者的品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