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五篇礼乐

第五篇礼乐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春秋末世,礼崩乐坏,自上而下对礼乐的认识日见狭窄。本章孔子所言,是对时弊的抨击。孔子对此深有感慨,所以对头脑简单的人给以劝诫。孔子以绘事为喻,说明绚丽是基于朴素的。

§65子曰:“礼,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注】

①礼:首先指的是礼治的社会制度,其次指礼仪、礼节、礼貌等文明礼仪。其宗旨是安上治民,致天下太平。然而,春秋末世,礼崩乐坏,自上而下对礼乐的认识日见狭窄。本章孔子所言,是对时弊的抨击。

②云:语末助词,含有转述语气。

③玉帛:礼仪中最常见的两种礼品。

④乐:音乐。周代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其宗旨是纯洁人们的思想情操,移风易俗。而到了春秋,贵族们弃古乐,而用新乐(如郑声),以求爽心悦耳,不复其旧矣。孔子对此深有感慨,所以对头脑简单的人给以劝诫。

⑤钟鼓:奏乐时最常用的两种乐器。

【译】

孔子说:“有人老是说礼哟,礼哟,难道礼仅仅指玉、帛这类礼品吗?有人老是说乐哟,乐哟,难道乐仅仅指钟、鼓这类乐器吗?”

§66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注】

①林放:鲁国的高士。

②本:始,起源

③大:赞美之词,如大禹之大,非大小之大。④礼:指迎宾宴客之礼。

⑤丧:丧礼。

⑥易:简朴。

⑦戚:悲,表达对死者之悲。

【译】

林放请教礼仪的起源问题。孔子说:“问得好呀!作为迎宾宴客之礼,与其讲求排场,宁可节俭;作为丧礼,与其从简,宁可尽到对死者的哀痛之情。”

§67子夏问曰:“‘巧笑佾,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八佾》

【注】

①倩(音欠):甜美,指笑时酒窝而言。

②兮(音西):语末助词。

③盼:眼珠转动的样子。

④素:衣着朴素。

⑤绚(音炫):色彩华丽。以上诗句引自《诗·卫风·硕人》,今本不见末一句。

⑥绘:也作缋,织绣,一说绘画。

⑦后素:后于素。素,素丝。织绣先用素丝,而后用五色彩丝绣出图案。绘画最原始的办法也是先用水墨,再用彩色。孔子以绘事为喻,说明绚丽是基于朴素的。

⑧礼后:意为礼后于仁。《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见第三篇§38)子夏说的与孔子之意合,故得孔子称赞。可参见本篇§86。

⑨起:揭,揭示。

【译】

子夏请教说:“‘巧妙地笑起来,酒窝显得多甜美呀!美丽的眼珠子滴溜溜地转呀!衣着虽朴素,却令人感到艳丽而多姿呀!’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织绣总是先用素丝,而后用彩色丝线。”(子夏)说:“礼也是后来才形成的么?”孔子说:“能揭示我心意的,只有卜商你啊!从此以后可以和你谈论《诗》了。”

§68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于夏,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注】

①世:代,朝代。

②殷:始称商,汤所建立的王朝,约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③因:袭用。

④夏:禹所建立王朝,约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

⑤礼:礼法制度。

⑥损益:删除与增加。

⑦周:姬发所建立的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⑧其:表假设语气的助词。

【译】

子张请教说:“十个朝代之后的事可以预料得到吗?”孔子说:“殷王朝沿用了夏代的礼法制度,哪些删除了,哪些增加了,是可以知道的。周王朝沿用了殷代的礼法制度,哪些删除了,哪些增加了,是可以知道的。要是哪个王朝继承了周的礼法制度,即使往下流传一百个朝代,其结果如何也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6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

【注】

①杞(音起):周代诸侯国,夏禹的后裔。

②征:验证。

③宋:周代诸侯国,商汤的后裔。

④文献:古代文化典籍与学识渊博的贤士。周武王灭纣之后,分别封夏禹后代于杞,封商汤后代于宋。杞、宋去他们先祖都十分遥远,所以无从考证他们所用礼法制度的来历。

⑤征之:考证出他们所用礼法制度的来历。

【译】

孔子说:“夏代礼法制度如何我能把它说出来,其后裔杞国的礼法制度不足以拿来证明它什么问题。殷代礼法制度如何我能把它说出来,其后裔宋国的礼法制度不足以拿来证明它什么问题这是古代文化典籍与学识渊博的贤士不够的缘故,要是足够的话,我也能考证出这两个诸侯国礼法制度的来历。”

§70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注】

①监:通“鉴”,镜子。引申为察看,考察。

②二代:夏、商二代。

③郁郁:形容周代礼法制度的条文丰富而又井然有序。

④文:礼法条文。今传《周礼》《仪礼》是其部分内容。

⑤从:遵奉。

【译】

孔子说:“周王朝对夏、殷二代的礼法制度进行考察,制订出来的礼法条文多么丰富有序啊!我遵奉周礼。”

§71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

【注】

①夷狄:泛指华夏之外缺乏文明的地方。参看§23注⑦。

②诸夏:中原汉族区域,指黄河流域一带。

③亡:通“无”。春秋末世,诸侯争霸,周天子名存而实亡,而诸侯国内乱纷起,弑君者也屡见不鲜。孔子以为,华夏文明传统历史毕竟悠久,即使没有君主,也比夷狄那些野蛮落后的地方强。

【译】

孔子说:“夷狄那些地方虽然有君主,也比不上华夏没有君主情况下的文明。”

§72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

【注】

①谄(音产):讨好。孔子以为事奉国君应尽到臣子的礼节,这根本不是讨好国君。后人以为孔子不可三日无君,这是对孔子的莫大诬蔑。

【译】

孔子说:“事奉国君尽到礼节,有人却认为这是讨好国君。”

§73子曰:“射不主,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

【注】

①射:射箭比赛。

②主:尚,提倡。

③皮:皮革做的箭靶,文中做动词用。

④科:类型。

⑤道:风尚。周武王克殷之后,提倡和平,放弃武力,连射箭比赛也放低要求:只要能射中靶子就好,不要求穿透靶子。孔子赞扬这种古老风尚,目的在于反对武力竞争,倡导以礼治天下。

【译】

孔子说:“射箭比赛不提倡穿透靶子,是因为参赛者的力气不是同一类型。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好风尚。”

§74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

【注】

①麻冕:以苎麻织的礼冠。

②纯:丝。当时麻贵丝贱。

③拜下:拜于阶下,指朝见国君时。

④泰:大方。大方近于傲慢无礼,所以孔子不为。

【译】

孔子说:“头戴苎麻织的礼帽上朝,是合乎礼的。如今改用丝织品,是为了节俭,我就跟着大家这样做。在宫廷台阶之下拜见国君,是合乎礼的。如今改为在台阶之上拜见国君,以为这样做大方。即使违背多数人意愿,我仍然(按照古老的礼仪)在台阶之下拜见国君。”

§7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注】

①葸(音喜):胆怯。

②乱:犯上。

③绞:急躁。

④君子:有德行有地位的人。

⑤笃(音赌):厚待。

⑥兴于仁:为仁德感化而振作起来。

⑦故旧:老朋友,老同事。

⑧遗:弃而不用。

⑨偷:苟且偷安,无仁义之心。

【译】

孔子说:“只懂得恭敬而不懂得依礼行事,就会活得很累;只懂得小心谨慎,而不懂得依礼行事,就会畏缩不前;只懂得勇往向前,而不懂得依礼行事,就会犯上作乱;只懂得直来直去,而不懂得依礼行事,就会急于求成。有德行、有地位的人,如能厚待自己的父母,那么百姓就会为仁风所感动而振作起来;有德行、有地位的人,如能不把老朋友、老同事抛在一边,那么百姓就会为仁风所感动,而不至于苟且偷安、麻木不仁。”

§76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

【注】

①视:看待。

②予不得视犹子也:孔子长子鲤先颜渊而死,有棺无椁,可知葬礼之简;在孔子看来,颜渊葬礼也应从简,方可视之犹子,否则不得视犹子也。

③夫:犹“彼”。

【译】

颜渊死了,同学们打算厚葬他。孔子说:“不可。”同学们终于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生前看待我好比父亲一样,我却不能把他看作儿子一样。这不是我的缘故,而是他们年轻人作弄的结果。”

§7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得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

【注】

①颜路:颜渊之父。

②椁(音果):套在棺材之外,起保护作用。

③才:聪明,指颜渊。

④不才:不聪明,指自己长子孔鲤。

⑤徒行:步行。礼制规定,古大夫无论是否在职,出门都得坐车,而不可步行,故有此说。

【译】

颜渊死了,其父颜路请求孔子卖了车子而给颜渊买棺材外椁。孔子说:“无论是聪明的,还是不聪明的,说起来都是各人的儿子。我的儿子鲤死了,有棺材,而无棺材外椁。我总不能出门步行而把车子卖了给颜渊买棺材外椁吧,因为我曾经当过下大夫,是不允许步行出门的。”

§78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

【注】

①述:循,遵循古礼。

②作:创始。指废古礼而创新礼。

③信:信从典籍。

④窃:私下。

⑤我老彭:我先祖时贤人彭大夫。我,昵称,孔子先祖是殷人,而彭大夫是殷时贤大夫;老,尊称,如老聃之老;彭,姓氏,不知其名,或说彭祖。本章所论,是有关遵循古礼的问题。孔子主张述而不作,而时尚则不然,参看下一章。

【译】

孔子说:“遵循古礼,不擅自创造;信从典籍,爱好古代礼仪。我私下拿自己与我先祖时贤人彭大夫相比。”

§79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注】

①不知:无知。指有地位而不懂得礼乐的人而言,如季氏以八佾舞于廷。

②作之:置传统的礼乐于不顾,而另搞一套。

③无是:不以为然。

④识:通“志”,记住。

⑤知:指知其所以然。

【译】

孔子说:“看来有这么一种人,在礼乐方面明明一无所知,却要另外创造一套。对此,我并不以为然。还是多听听,选择你认为好的,跟着古人去做;多看看,把它们记住。至于懂得它们为什么这样做,是掌握礼乐的第二步工作。”

§80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

【注】

①去:撤除。

②告朔:祭祀名称。夏历十二月初一,天子祭祀于祖庙,以祈祷来年国泰民安。春秋末世,诸侯也纷起仿效。

③饩羊:祭品中的一种活羊。

④爱:惜。

【译】

子贡打算撤除年终前祭祀祖庙时的祭品之一活羊。孔子说:“赐呀,你吝惜那只活羊,我爱惜代代相传的祭礼。”

§81季氏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

【注】

①季氏:鲁国上卿季康子。

②旅:也作胪,祭名,本是指诸侯在邦内祭祀山川神灵。季氏是诸侯的陪臣,没有资格以旅祭名义祭祀泰山之神,所以下文孔子对此加以非议。

③女:同“汝”,你。

④弗:同“不”。

⑤呜呼:表痛惜的叹词。

⑥曾:表反诘之词,犹难道。

⑦泰山不如林放:表面是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知礼(参看本篇§66),居然接受违礼者的歆飨,实际是讽刺季氏背弃古礼,居心叵测。

【译】

季氏在泰山之上举行旅祭。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事先阻止这件事吗?”冉者)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知礼吗?”

§82三家者以《雍》。子曰:“‘相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

【注】

①三家者:见上篇§62注⑦。

②雍:《诗·周颂·臣工》篇名,文中指诗的乐曲。

③彻:通“撤”,指祭祀先祖的最后一项,撤去祭品的阶段,此时演奏诗乐以示结束。

④相:瞻仰。

⑤维:音节助词。

⑥辟公:王公。

⑦穆穆:仪容威严的样子。以上是《雍》诗词句,引以讽刺三家卿大夫窃用周天子祭祖的诗乐于家庙之中的背礼行为。

⑧奚(音西):何。

【译】

三家卿大夫以演奏《雍》乐来结束家庙祭祖仪式。孔子说:“‘那些王公都在瞻仰天子肃穆的仪容。’像这样的歌词在三家卿大夫的祖庙厅堂上演奏,对他们有什么可取之处?”

§8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注】

①季氏:指季桓子,鲁定公时上卿。

②八佾(音逸):每行八人,纵横共六十四人的大型舞队,依礼只有天子可用。而季桓子在家庙祭祖时窃用了这种仪式,严重违背了周礼,所以孔子非常气愤。佾,行列。

③庭:院子。

④孰:何。

【译】

孔子认为:季氏在家庙院子里窃用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舞队以祭祖,“这种行为如可容忍的话,哪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呢?”

§84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

【注】

①禘(音帝):是天子祭天、祭始祖的一种隆重仪式。鲁国窃用这种仪式,是违礼的,所以孔子加以非议。

②灌:主祭人在神位前斟上酒以飨神灵。

③往者:指灌之后的其他仪式。

④不欲观:是气愤而鄙视的委婉语。

【译】

孔子说:“禘祭之中,自主祭人在神位前斟上酒,往下的仪式我就不愿看下去了。”

§85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八佾》

【注】

①说:有关道理。

②不知也:推托之辞,因为如果确切说出了禘祭原委,则犯了以臣议君的大忌。古时是不容许以下议上的,尤其不允许批评朝廷一级的过错。

③示:同“视”。

④斯:此。

【译】

有人请教有关禘祭的道理。孔子说:“不知道。要知道它的有关道理的话,在我们周王朝,想必好比察看这个东西吧——”说着,指指自己的手掌。

§86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注】

①先进:早先进入孔门求学的人,如颜渊、曾晳、子路等。

②野人:品质优秀,而文雅不足。

③君子:犹雅士,虽精于礼乐,而品质难以言之。

④从:信任。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看待礼乐并非至高无上,而认为道德品质更为重要。

【译】

孔子说:“早先进来求学的那班人,在礼乐方面是粗人。晚些时进来求学的那班人,在礼乐方面是雅士。要是选用人才的话,那么我还是信任早先进来求学的那班人。”

§87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注】

①吾自卫反鲁:指鲁哀公十一年,时孔子已69岁。详见《春秋左氏传》。反,同“返”。

②乐正:诗乐合乎正道,即摒弃淫邪之乐,增强古乐的教化作用。

③雅、颂:《诗》的两部分内容,文中指配诗之乐。

④各得其所:诗与乐配合得恰到好处。文中没有提到《风》诗的乐曲问题,可能这部分的诗乐配合已经比较自然,无须重新整理。请参下文§89、§90等。

【译】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使诗乐合乎正道,使《雅》《颂》的诗乐配合都恰到好处。”

§88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

【注】

①大师:即太师,官名,宫廷音乐总监。

②知:理解。

③翕(音希)如:形容汇合了各种乐器声音,气氛热烈。如,犹“然”,词缀。

④从之:继之,指演奏的第二阶段。

⑤纯如:和谐的样子。

⑥皦(音皎)如:清浊分明的样子。

⑦绎如:生气勃勃的样子。

⑧成:曲终。

【译】

孔子与鲁宫廷音乐总监谈起音乐,说:“音乐这种艺术想必是可以理解的吧: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齐鸣,气氛很热烈;随之,就渐趋和谐,清浊分明,生气勃勃,直到曲终为止。”

§89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注】

①师挚:名叫挚的乐师。

②始:指乐曲的首段,只有乐器演奏,没有歌词。

③关雎(音居):是《诗》的第一首,由诗的内容推测,其乐曲可能是一支婚宴之歌,久已失传。

④乱:乐曲的最末一段,以诗配乐。

⑤洋洋:形容气氛美好而热烈的样子。

⑥盈:充满。

【译】

孔子说:“乐师挚主持的演奏,自首段至最末一段的《关雎》诗乐合奏,气氛美好而热烈,旋律充满听众的耳鼓啊!”

§9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注】

①淫:过分。

②哀而不伤:曲调哀怨而不使人伤心。请参看原诗内容。

【译】

孔子说:“《关雎》这首乐曲,有时曲调欢乐,却不过分;有时曲调哀怨,却不使人伤心。”

§9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注】

①韶:据传是舜时流传下来的乐曲,歌颂和平景象。

②美:指艺术而言。

③善:指内容而言。

④武:又作舞,周武王时的乐曲,歌颂武王克纣的正义战争。由于杀气太重,所以孔子以为未尽善也。

【译】

孔子谈到《韶》这支乐曲时说:“曲调美极了,表现的思想内容妙极了。”谈到《武》这支乐曲时说:“曲调美极了,内容并非最好。”

§9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注】

①三月:形容时间较长,并非确数。

②不知肉味:心目中只有《韶》乐的滋味,因而品不出肉味。

③图:料想。

④为:欣赏。

【译】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好几个月之内吃不出肉的滋味,叹道:“没料想欣赏古乐的结果,竟会到了这种地步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