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生与养生

达生与养生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通达生命的意义、摒除各种外欲、获得心神宁静等问题,《易经》对此亦有着深刻的见解。在《易经》看来,我们的德性,就是朝向“大易之道”的生存和本体:而持盈 ——作为一种存在,正是在德性之中的。说的是无论个人或群体,如果能做到惩忿窒欲,就能趋吉避凶。至于垃圾的处理和减少污染,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情况下,人更好的生存等问题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协作。

我们之所以选择健康的环境、采取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养生方式,都是为了我们个人生命更健康,身心更和谐安宁。关于通达生命的意义、摒除各种外欲、获得心神宁静等问题,《易经》对此亦有着深刻的见解。

综观《易经》,其一以贯之的,正是在德性意识中的存在关怀主旨里阐释天人盈亏法则,充满情感色彩的吉凶悔吝,表达的正是对持盈关怀(先后关怀、忧乐关怀、生死关怀)的深沉领悟 ——一种德性底蕴却是“原始反终”的。

在《易经》看来,我们的德性,就是朝向“大易之道”的生存和本体:而持盈 ——作为一种存在,正是在德性之中的。

从古至今,人的存在不仅是作为社会人存在,也作为具体的人存在着。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每个人都会有甜酸苦辣的感受。人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你出身如何,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不快乐、不开心的时候,帝王将相、王子公主、明星富豪都有自己的烦恼,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

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烦恼,每个阶段,人都有不同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事业、爱情、家庭都会有种种问题等待我们去理解与化解,这些都考验着我们自身。 怎样勇敢快乐地生活,怎样智慧幽默地领悟人生,怎样蜕变成一个有责任感、道德感、心胸开阔大度的人,着实是一难事。所以,这更需要每个人都要热爱生活,用心体会生活,从而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丰富,更有同情心,更容易与人相处,个人的幸福感更强烈。

一、修身心 聚神气

关于养心,《易·象卦》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说的是无论个人或群体,如果能做到惩忿窒欲,就能趋吉避凶。就形而上说,惩忿窒欲就是修道。就是说要制止心中的愤怒、不满,防止心生贪欲。 世间每一个人都有圣人的天性和明德,之所以沦落为凡夫俗子,是因为被人的七情六欲所困。 因此,只有学圣人,具备大智大仁大勇,才能做到自由自在。 学习圣人,并没有什么诀窍,只要能做到“惩忿窒欲”就可以了。 这里《易经》明确地提出了养心的重要性。

古人云:“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意思是说:养生应当以养心为主,因为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古人云:“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其且多且治。”即仁人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她)们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能效法天地间包容万事万物的美德而修其身心;所以他(她)们才得以多寿,得以制约本人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和法纪的需要。

从古至今,人的修炼、修养都一直是有识之士在探索的问题。为什么人的自我修养是如此之难呢?就是因为人内心与外界的关系处理方式不同,就会结果不同。面对外界的诱惑,是接收还是拒绝,对人自我的要求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具体的吃穿住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节制和爱惜。

古人告诉我们,人不要太贪心,欲望不可太多,就是说人的外界条件总是有限的,物质的东西总是有限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的心不可贪,人的贪心不可无限。说到今天的人们,现在提倡低碳生活,因为,今天科学已经很发达,古代看似非常神秘的现象,今天却都找到了科学的依据,在这些科学依据的指导下,人们完全可以很简单地生活,但也很健康。例如,有些人认为,燕窝鱼翅能补身体,今天营养学告诉我们,只要有三大营养素,人的身体基本就会健康。古代人们讲风水学,今天则认为,只要有充沛的阳光、干净的水质,人就有了基本的居住环境。至于垃圾的处理和减少污染,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情况下,人更好的生存等问题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协作。

这些都说明今天地球已经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全人类及整个地球。所以,今天地球的人们才会创造出“戒烟日”、“植树节”等节日,都在提醒个人怎样克制自己,让地球更加美好起来。

二、仁德者寿

我们讲人的欲望要节制,要恪守自己。 古代的人们还要求,作为人一定要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历代的大家都在解释他们内心的理解,朱熹的理解是:“地,坤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势顺,则见其高下相因之无穷,至顺极厚而无所不载也。”以此而论,君子须有宽厚容人之德。如《文言坤》所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敬义立而德不孤。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孔颖达说:“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德不孤’也。 ”“德不孤”,必有邻,内心品行纯正,行为适当,内心和外化的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美德才能广布,德性才能周正,于事于物才能亨通畅达。 君子唯有具备了这样的品格才能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才能身心安康,享受天伦之乐。

关于以德养生的主张,孔子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 这就是:身体保养合乎节律,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当喜而喜、当怒而怒,才不会伤害人的身体。

论语》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孔子家语》通过哀公与孔子的一问一答对此作了解释:“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于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说宜乎。”

这段话讲了三个意思:首先是以肯定的态度回答了哀公的提问,认为有高尚道德的人确实是可以长寿的。 然后指出, 人的死亡本应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命”,但有些死亡却并非如此,而是由于人们养生不当而导致的,即所谓“己取也”。 最后分析了“仁者寿”的理由和依据。

汉代董仲舒就明确地指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就是说,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可以免除贪欲之心,使自己保持“内清静”、“心平和”,从而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明代养生学家石天基也说:“善养生者,当以德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年。”他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是主要的,身体调养是辅助的,如果主辅结合,匹配得当,就一定能身体健康,心理顺畅,从而“寿命自可延年”。

可以说,无论是孔夫子“仁者寿”的观点,还是董仲舒所说的“德”能养生的主张,皆是《易经》·坤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即道德高尚的人,节制贪欲、调控喜怒、心理平和、情绪不乱、气机通顺、血脉畅达,自然会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高尚的德行确实有益于健康长寿。 这是因为善良、高尚的品性,内无贪欲,外无烦扰,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 这种良好的心态,能促进机体分泌更多的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物质。这些分泌物能把人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人体抗病机能。

反之,那些败坏社会道德风气、行为悖于社会伦理的人,其内心虚恐、内疚、自责、寝食不安,精神高度紧张。 这种不良情绪,必然会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受到强烈扰动。 长此以往,必然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导致机体早衰,进而缩短寿命。

当然,疾病与人的道德还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疾病与人的基本身体素质、人的心态联系更紧密。但是,人的心地善良、一身正气、良好的心态会让人有正面积极的生存意义。人的生命很短暂,做好人是一生、做不好的人也是一生,但做好人,不仅让自己内心安宁,也会惠及别人;一个好人相对来说,人际关系会更和谐,所以,做一个好人更有意义。当然,做好人,做一个“厚德以载物”的君子,这需要个人长期的修炼、修为。

三、上善若水与夫唯不争

《易经》告诫我们,不要太贪婪,道德上要有修为,这些说起来都比较玄乎;但《易经》又指出,这是很容易去做的事情。《易经》·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及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向我们阐明这样一个道理:至善为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样海纳百川、像大地一样宽广厚实。君子为人处事时,要心胸开阔,志存高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能停留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就接近于道(思想和方略)了。心修上善之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沉静;交友要像水那样亲和;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因势利导;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随方且圆;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后续勃发。这样才能称得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个人,如果心存善意,他就会乐于助人,交友时就会像水那样亲和,与人交谈时就会像水那样真诚。这样的人往往常存欣慰之心、愉悦之心。心存善意之人,其行为也会光明磊落,也乐于接受常人所不能接纳之事物,能像水一样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因此这样的人往往能心存轻松感。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所以,心存善意是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与人激动、生气,甚至恶语与拳脚相向。这样的现象、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往往会忽略恶劣情绪对身心造成的伤害。 现代医学表明,一个性情暴戾的人,即使让他经常服用最好的营养品,经常从事最佳的健身运动,其寿命也远不如性情温和者长寿。这说明,人要想身心健康,人要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逐渐地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心平气和的人。要想心平气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一个人要想心平气和,内心世界一定要博大宽容,就像水一样海纳百川;另一方面,要想心平气和还需要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心,就像大地一样宽广厚实。所以,要想心平气和一定需要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培训自己、克制自己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易经》·系辞上传》中又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就告诉我们,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般谦卑;睿知圣哲,遵循这一天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业中兼善天下。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起得到帮助,这就应了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道德理想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来如此。

能让人心平气最根本的因素是善和爱。有善和爱这样的精神,才会有仁、义、礼、智、信的具体要求。《易经》·系辞下传》曰:“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意思是说,胸无大志的人会看不起小善,认为行小善毫无意义而不会去亲力亲为;相反,他们会认为小的危害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进而放纵自己去做,直到罪行增加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才会后悔,可为时已晚。《易经》告诉我们,一个人小的善事只要坚持去做,也会做出大善来;一个人做一件恶事,哪怕再小,它也会对人、对环境有消极的影响。好的东西会带来更好的东西,坏的东西会引出更坏的东西;所以,今天我们更加提倡心平气和地致富、心平气和地为人父母、心平气和地做儿女,心平气和地经营事业与人生。因为,心平气和会让身心更健康,纵有万贯家财,也买不到健康和生命。珍惜人生,上善若水,夫唯不争,的确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总结。

四、信者必行之

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心安理得,感到幸福快乐和很有成就感?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 有的人一生都很难得到这些,有的人永远处于困惑和矛盾中。《易经》整部书都在告诉我们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做法。有一句话“善易者不卜”,意思就是说,当人读懂了《易经》,不用算卦也能明白怎么样待人处事,而获得人生的成功。 一个人正直善良、公平合理,那么长此以往,这个人的福份也不会太差。《易经》尤为重视诚信,将其列为做人的根本。《易传·系辞上》说:“人之所助者,信也。”意思是说,人在世界上之所以为人,就是依靠诚信;如果人没有了诚信,人就不能再算作人,而沦落为动物了。因此,《易经》六十四卦中专门有中孚卦讲诚信,其九五爻“有孚挛如,无咎”,表明如果人有诚信,并且连续不断地讲求诚信,就不会有灾祸来临;没有灾害降临自身,自然就能永葆身体平安了。

诚信在《易经》的义理中既是做人的底线,也是做人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做人的底线。《彖传》曰:“行险而不失其信。”意思是说,人可以行险,可以稍稍偏离人的轨道,但是不能失去诚信。

第二:做人要遵守承诺。《序卦》曰:“有其信者必行之。”意思是说,做人必须遵守诺言,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言必信”。

第三:赋予诚信以道德意义,使诚信得以提升。《文言》曰:“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就是要将诚信作为“进德”、“修业”的基础,赋予诚信以崇高的道德意义,使诚信得以提升。

第四:诚信和道德于一体。《系辞》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意思是诚信与道德一体,诚信是不言自明的。

做有道德修养的仁人君子,就要像《乾卦》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天地之心”的激励之下自我超升。

诚,是心之本体;是守仁行义、尽心、知性、知天的必由之路;更是天玄地黄,正位居体,与天地互参,大化流行,天人合一的本体。《易经》推崇天人合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诚信是作为人存在的最根本的、最自然的养生之道。

从古至今,许多人推崇诚信之道。荀子就非常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中庸》把“诚”当作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我们如果能做到诚信,就能赢得大家的心,做人做事就能得到大家的帮助,那么,做任何事就能得到人助、天助,更能获得成功。

《易经》尤为推崇自助、人助、天助,人的生、长、壮、老、寿夭及诸多生理活动和情志调控都是人不能决定的;但人可以决定怎样吃、穿、住、行,人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及待人处事的原则。这些都可以决定你整个的生命状态和感受,所以你按照《易经》所提示的方法去做人,你就会得到人助与天助,你的内心就会充实和谐。一个人事事都顺心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通过努力而达到自我目标的人却不在少数。一个人凡事应量力而行,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不会有太多的不满与怨恨,自然内心就会和谐、安宁,这就是诚信能养生的道理所在。

五、虚怀若谷

《易经》·师卦》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即认为为人当以宽容待人待事;认为只有拥有一颗宽容心,才能万事亨通。

《礼记·大学》有言:“富润屋,德润心,心广体胖。”此处说的“胖”是安详舒坦,身体健康之意。心广即心宽。胸怀宽广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对他人的宽容,也是自我解脱。

宽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处世态度,一种自我要求。 很少有人能把宽容和养生联系起来,然而事实是,早在数千年前,《易经》就已经将宽容列为养生法门之一。 服刑人员在改造之中,要想有一个和谐的改造环境,就必须要学会宽容,只有你宽容同改,同改才能宽容你,友好相处,共同进步。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关于健康的主题将是心理养生。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此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在社会交往中,难免会遇上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时候,当你面临这种情形时,最明智的做法是选择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 一个没有宽容心,只知道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经常性的或是长久性的紧张,会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其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自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说,一个人应该学会宽容,如果能做到宽以待人,自然不会对身心造成伤害,自然会有利于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压力激素皮质醇分泌剧增,如果愤怒的情绪持续时间过长,激素就会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此外,皮质醇激素的升高,还会促使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皮质醇激素也不利于冠状动脉内膜破损的修复,长期愤怒或生闷气,更不利于人体细胞内的“看门者”基因的正常工作,容易使人患癌症。

为了验证愤怒、生闷气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专家曾经做了一个实验,要求10名自愿接受实验的大学生分别采用宽容和非宽容的态度来回忆一个自己受伤害的情景,每个过程持续大约15秒,然后进入一个放松期。 实验要求在非宽容期间,他们要在脑海中重放事件的全过程,回忆他们所受的不公平际遇,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以及他们持续怨恨时的感觉。结果发现,在非宽容时期,学生们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但是当学生选择对伤害他们的人采取宽容态度,并且主要集中在对他们的人格原谅时,他们的心率、血压又渐渐恢复了正常。

由此可见,宽容于己确实是有好处的。相比之下,生闷气对身体的危害更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①对呼吸系统有害:生闷气可引起气促、胸闷、气逆、咳嗽和哮喘等疾病。

②对肝脏有危害:生闷气容易造成肝郁不舒,肝气不顺,肝胆不和。

③对消化系统有害:气满填肠后不知饥渴,气滞于胃,使消化系统停止蠕动。

④对心脏有危害:气久滞不出,就会侵入心脏,容易引起心跳加速。

⑤对神经系统有危害:生闷气会干扰神经,能引起失眠。

⑥对肾脏有危害:逆气冲肾脏,会出现肾衰、尿频。

⑦对内分泌有危害:可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

上面所述是生气对身体有这么多害处;在为人处事上,生闷气让别人无法理解你,自己也无法给周围人交流,这样反而会妨碍自己做事。那如何防止生闷气,保证身体不受伤害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拥有一颗宽容的心。长期拥有一颗宽容心,就能避免这些危害,因此说宽容是一种养生的好方法。《易经》·咸卦》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就是主张人要有宽容的胸怀,对人对事要有一颗包容和接纳的心。

我们要学会宽容,要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常常是人处于有利的时候或者条件好的时候容易有包容之心;但人在不利的情况下,在困难的情况下,怎样做到有包容之心,这的确需要在时间的流逝中磨炼自己。在家庭中,在工作和生活中,因为我们的角色、职位不同,所以包容之心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包容意味着自己会吃亏、会多付出;但是《易经》又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卦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吃亏是福,有舍才会有得。从人生来说,只有付出了,生命才有了更丰富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感更强烈。所以,包容之心也彰显了人的成熟和丰富。

我们学会宽容,不仅对身体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在人际关系上还能赢得更多的朋友与支持,长此以往,我们会得到更多的帮助,这也体现了《易经》的自助、人助、天助的精神。

六、顺应自然

人的出生,就决定了人的生命就是与自然、人类社会交往的一生。人的一生是自然的一生,也是人奋斗的一生。人作为自然的人,要经历生老病死;人奋斗的一生,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人怎样顺其自然,人怎样做才能达到目的,这是一个智慧的问题。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所反映出的天人关系是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人类时刻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和制约。 所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

《易·杂卦》说:“损益,衰盛之始也。”即说明凡事要顺应盛衰,盛者必损,损者必益,此自然之势也。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反映着阴阳的盛衰规律。 如乾卦的初九爻至上九爻,随着阳气的由微到盛,活动也应由潜伏开始转向运动。《黄帝内经》顺应阴阳盛衰规律养生,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名言。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素问·四气调神篇》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这些理论都告诫我们,事物都有一个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无到有、由强到衰的自然过程。 人的养生同样也有一个这样的过程。

人的生命过程同样如此,生长壮衰老已代表着生命周期的阴阳变化。所以,人体的养生原则也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如午后(1时以后)睡一小时就不如午前(1时以前)睡一刻钟效果好。 说明应用四时阴阳盛衰规律养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实际上就是要求大家顺势而为。人养生的根本在于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所谓神机,是指机体的内环境;所谓气立,是指外部条件,“根于中者”、“根于外者”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因此,养生也必须维持内外环境的统一,顺其自然,这也是《易经》所倡导的养生大道。

顺其自然,不仅体现在养生健体上,也体现在我们待人处事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我们本着一颗平常善良的心,本着一颗多为他人考虑的心,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顺其自然、心想事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