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成派中观思想是不是不是“无因论”

应成派中观思想是不是不是“无因论”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平实这个阿赖耶外道对应成派中观思想恨之入骨的主要原因是应成派中观不承认阿赖耶识。佛教思想是容纳百川的大海,不是只有阿赖耶一说的“独角兽”。我应成中观,持佛教大小乘通用的六识说而不承认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是因为若承认第八阿赖耶识,就会犯否定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唯心论的错误。执阿赖耶识为常住不坏者,是凡是愚,自作判断。

应成派中观思想是不是不是“无因论”?

对萧平实睁眼说瞎话,歪曲侮蔑应成派中观的思想,我在《破魔金刚箭雨论》用教理二证进行批驳后,对方又进行了毫无道理的反扑,要想把无理说成有理。辩论是讲道理,而讲道理的对象也必须要懂道理,对佛教的法相知识和逻辑思维一窍不通,只会无理狡辩的人讲道理是不起作用的。

萧平实这个阿赖耶外道对应成派中观思想恨之入骨的主要原因是应成派中观不承认阿赖耶识。他说什么月称和宗喀巴“明目张胆地否定第七、第八识”。我应成中观论师不曾明目张胆地建立邪教,危害众生,而大张旗鼓地否定错误观点、坚持正论,这难道也有错吗?

佛教思想是容纳百川的大海,不是只有阿赖耶一说的“独角兽”。这也是佛陀思想传遍全球,在科技时代仍能广传的主要原因之一。佛说:“比丘及诸善知识,要像用熔煅切割的方法识别黄金那样鉴别我的教言,千万不要盲从。”佛陀是提倡思想民主的先驱,从来没有过只许信奉一家之说的思想霸权主义。在这种民主思想的气氛中,佛示寂后二三百年之间产生了部派佛教,分化为十八部,佛示寂后四百年之际,龙树开创中观,中兴大乘,九百年之际,无著、世亲出世,此兄弟二人根据弥勒瑜伽行思想开创了唯识宗。

在中观宗中又派生出应成、自续两家,在自续中又分出顺经部自续中观、顺瑜伽行自续中观,在唯识宗中又形成顺经唯识、顺理唯识两派。顺理唯识以因明论师陈那、法称为代表,只承认六识说,不承认八识说。唯识见方面又分化出实相唯识和虚相唯识,虚相唯识中又派生出有染虚相说和无染虚相说两家。《成唯识论》汇总了十家学说。就汉传佛教而言,除法相宗持唯识见而外,别的宗派都不信唯识,如三论、华严、天台,禅宗,都属空宗中观,俱舍、成实、律宗见属小乘经部,净土三经无八识说,故不能归为唯识类。这百花争艳的思想局面,充分证明了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

但只知佛教中有八识说,不知有一识、二识、三识、六识、七识、九识、十识乃至无量识说,只肯定八识说是佛说而否定其他学说,此属于无知行为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

我应成中观,持佛教大小乘通用的六识说而不承认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是因为若承认第八阿赖耶识,就会犯否定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唯心论的错误。承认阿赖耶识,就不能承认外部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承认外部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就不能承认阿赖耶识。因为承认阿赖耶识,就等于承认“三界唯心,心外无物,境空识有”,“万物生于阿赖耶识”,“色法外部世界,非物质,是阿赖耶识外现”的唯识观。此类观点违背世间经验,违背常理,怎能令人信服地接受呢?

那么,唯识论违背世间经验,违背常理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第一,是否定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认为这物质世界是人的阿赖耶识变化出来的,不是物质自然形成的;第二,是否定外部世界的物质本质,认为物质世界是非物质的精神存在;第三,是否定人类的实际经验,认为“心外无物”、“识有境空”,即思想意识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存在。这三点能说得通吗?

如果说物质世界是阿赖耶识变化出来的,那么,究竟是由谁的阿赖耶识变化出来的呢?是人的,是佛的,还是造物主大梵天的?无论佛教还是自然科学都认为先有大地,后有人类,后生的人类的阿赖耶识,怎能变化出先有的大地呢?

如果说是佛的阿赖耶识变化出来的,就有两点说不通:一,佛只有净识而没有阿赖耶识,“八地舍名,佛地舍体”。阿赖耶识在成佛前已断,佛地怎么会有阿赖耶识?如果说因佛地的圆镜智是阿赖耶识转化的,故认为佛地有阿赖耶识的话,那么,面包吃到胃里,变成大便后,大便是否仍然是面包呢?既然阿赖耶识常住不变,那么,“识转智”的“转”字怎么讲?既然识已转化为智,染变为净,还怎能说其“不变”呢?既然“转化”又怎能是“常住”呢?“有为皆无常”,这是佛教的四法印之一。佛教思想都不能违背四法印原则。阿赖耶识属于有为法中的识法,既然是有为法,理应是无常法,怎能是常法?怎能违背四法印?

说把识(包括阿赖耶识)当作无常法是宗喀巴的“断灭见”。把“无常”和“断灭”当作相同概念,这又一次暴露了其对佛理的无知。

识是无常法,但不是断灭法。识的存在方式是刹那相续,即前识灭,后识生,刹那生灭相续,前识为因,后识为果,因果相续不断。因灭果生,故非断,果生因灭,故非常。非常非断,是识的相续性。这是佛教四部哲学的统一观点,唯识也不例外,可见于前文引证的《成唯识论》卷一语。

如果说不承认阿赖耶识就是“断灭论”的话,99%的佛教宗派不都成了“断灭论”了吗?如果那是断灭论的话,我们宁愿做那样的“断灭论”,也不愿做永堕恶狱的真常外道。

如前所述,创造世界万物的阿赖耶识,无论其是属于人的还是佛的在逻辑上都不能成立。那么,只能将之解释为造物主神的阿赖耶识了。请问这创造世界万物的是哪位神呢?是元始天尊还是上帝呢?因为,我们的佛,即使是千佛合一,也扮演不了造物主的角色。萧大师对此又做何解释呢?

还有,如果把阿赖耶识视为常住不灭,就和外道的“常一自在”(“常”是不变意,“一”是始终如一意,“自在”是超脱生死意)的“神我”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也正是佛陀所担心的。如佛在《解深密经》中说:“阿托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被分别执为我。”这话说得很清楚:佛陀在小乘经典中未说阿赖耶识,是因怕未入道的“凡”众和未悟无我的“愚”众把阿赖耶识当作常住不灭的神我而堕入外道恶见。很显然,将阿赖耶识执为常住不坏的“我”者,非凡即愚,僵死不化。执阿赖耶识为常住不坏者,是凡是愚,自作判断。

不承认阿赖耶识,刹那相续意识仍然可以承担轮回和解脱的任务,认为“离开阿赖耶识,一事无成”是部分唯识家的观点,难道别的宗派不承认,就是大逆不道吗?

对方说缘起性空说是错误的,“谓一切法缘起缘灭,其性是空,无真实体性”。

我曾说“萧平实打着唯识旗号反唯识”,这从其对“一切法缘起缘灭,其性是空,无真实体性”这句话的反对就可以证明。因为,“一切法缘起缘灭,其性是空,无真实体性”这个观点不仅仅是应成中观、宗喀巴的观点,也是唯识论的观点。

《成唯识论》卷一中说:

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此识(阿赖耶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

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

萧氏说什么“一切法缘起性空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说萧氏是佛法盲,并不过分——哪里有这样解释“缘起性空”的?缘起与性空是辩证的统一,“缘起”是肯定缘起事相的有,“性空”是否定非缘起实性自性的有。“性空”并非“什么都没有”。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在佛教中称作“顽空”。

龙树《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也无缘。

宗喀巴《缘起理赞》云:

您的否定自性存在,就是肯定缘起之意。物我自性空不可得,与有作为并不矛盾。

这里说得清清楚楚,何曾说过缘起性空是“什么都没有”?缘起性空之理,若是宗喀巴错了,就是龙树菩萨错了,若是龙树菩萨错了,就是《般若》六百卷皆错了,若是《般若》六百卷皆错了,那就是说般若法的佛祖错了。那么,佛祖和萧平实究竟谁错了呢?

对方又说什么“否定第八识如来藏,谓为世尊方便度众而说,破坏三乘正法之根本”。

这顶“破坏三乘正法之根本”的大帽子实在吓人。但这顶帽子究竟适合于谁戴,还得斟酌斟酌。凡想批判别人者,应首先充实自己的学识,可惜但凡乱弹琴者,皆缺乏这样的理智。请大家看一看,说阿赖耶识是方便度众之说的究竟是宗喀巴还是世尊?

《楞伽经·佛语品之二》云:

以种种智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

开引计我诸外道,说如来藏。

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藏。

宗喀巴依《楞伽经》此说,也有错吗?佛祖亲口说,说如来藏不但是为了方便度化,而且是为了“开引”计执常我诸外道。

佛经白纸黑字,昭昭如日,看如何抹杀事实,进行狡辩?

对方说多识无知,不懂“十八界”,曲解了“十八界”。

佛法深广,可比大海。我多识是一介俗子,不敢妄称自己是“悟道种智的”全知全能的佛学通才,不敢妄称有神通,没有佛菩萨在“梦中”和“定中”指点的幸运,只是从小接受显密经典理论闻思修教育,脚踏实地学习研究显密教理,已年逾六旬,执教著述,坚持佛教信德人格原则,不敢违越正宗经论教理半步。

虽说昏庸无知,但我却还不会无知到连小沙弥都懂得的“十八界”之类的佛教基础知识都不懂。故对方颠倒黑白地说我不懂“十八界”,实属笑话!那就让大家看看,这“无知”的桂冠谁应获得。

对方非常自信地说:“十八界中的意根是什么?就是末那识!意根是心法,不是有色法,初学佛者也不至于误解意根不是末那识。”看来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让我来给您开眼界。

把十八界中的“意根”解释为末那识,这种说法不仅不是三乘佛教通行的说法,也不是持六识说的顺理唯识派的说法,而纯粹是唯识派中持八识说的顺经唯识派的说法。小乘经部和毗婆沙、大乘中观各宗,既然不承认顺经唯识派的“八识说”,不承认“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怎么会把十八界中的“意根”视为“末那识”呢?是否不承认“末那识”就没有“意根”了呢?

疯语像盲人给明眼人指路似的说:“意根是心法,不是有色。”难道我们说过意根“不是心法是色法”的话吗?但是我们要问,意根是心法,但心法难道除了“末那识”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吗?难道不把意根当作末那识,就是“无知”和“曲解”吗?

通常情况下,在十八界中的“意识”这个概念是心意识的总体概念。心、意、识这三个名称,皆指同一个对象。如《俱舍论》分别界品第一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从不同功能将意识一分为三,称作第六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将心、意、识三名分冠三心,称作六意识为“识”,第七末那识为“意”,第八阿赖耶识为“心”,是唯识论观点。根者“依止”也,即所生起之依缘也。“心”,无论凡人心、佛心,都是缘起之法,故不会无缘而单独生起。因此,每一种心的生起都有所依之“根”。唯识论主张三心辗转相依,即第六意识依第七识,第七末那识依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依前七识和第六意识。

不承认八识说的佛教各派,以《俱舍论》等为依据,主张前一刹那是灭意识为后一刹那即生意识的无间缘——根依,这作为根依的前一刹那行将即灭的识共有六类,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如眼识见色而引起意识分辨色性等。如日人齐藤唯信所著《俱舍论颂略释》云:

问:识蕴只眼等六识耳,于此六识外,更取意界者,究指何等之法名意界耶?

答:颂云,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身者,体意,即眼等六识体,中间无有隔绝,于落谢过去时,能为后识所依,故名意界。

问:若六识外别无意界,应摄为十七界?若意界外别无六识,应摄为十二界?何故定立十八界耶?

答:颂云,成第六依故,十八界应知。意谓六识之中眼等前五识,各别有所依之根;所谓眼识以眼根为所依,乃至身识以身根为所依。然第六意识,则别无所依之根,而此即为所依,故于六识外别立此为意界。“十八界应知者”,即为意识所依而立意界,于是所依之根有六,能依之识有六,所缘之境有六,合成十八界。

疯语还说什么:“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意根只有在阿罗汉取无余涅槃时才灭尽意根,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

不说别的,就从这只有七十来个字的一段话中,就足以看清此人的逻辑思维和佛教知识水平是何等的低劣。

首先,在引证方面,应举出具体的经典名、品卷出处,以及具体的语句。那些制造经典谎言者除了编造诸如“一切佛经如此说”、“一切大乘经典中如此说”、“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之类的无法对证的假、大、空的谎言之外,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如上面所引这段所谓的“佛语”,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它是十分拙劣的捏造。如果这样的混账话真的出自某部佛经的话,我们对这种经典的真实性就会提出大胆的置疑。我们看看,这段话里的逻辑矛盾和对于佛法知识的无知程度。

在前半句刚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紧接着又说“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这话的前后相互矛盾之处,除非白痴,谁也不难看出。既然“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意根属于十八界,也应该是无常败坏之法,又怎么能说“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呢?如果“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的话,那么“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这个全称判断句中的“都是”两个字做如何解释呢?又说“意根只有在阿罗汉取无余涅槃时才灭尽意根,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意思是说:在十八界中只有意根是“真实不灭”法,不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意根是“无坏常法”,不是“无常败坏之法”。虚妄幻灭之无常法“只有一生”,真实不灭的常法,才能“去到未来世”。

这些话里的错误有两点:

一是把“无常法”和“断灭法”混为一谈,以为“无常”就是“断灭”、“毁灭”。以为无常是断灭,故说无常法只有一生,不能去到未来世。

一是把“相续不断”的无常法和“常住不灭”的常法混为一谈,以为只有常住不灭的“常法”才有资格担当转世任务,才有能力通三世,去到未来世。这是天大的错误!

在佛教哲学中除了下列四种,即一、断除我法、断除二障的涅槃寂灭境界(择灭无为),二、一切事物的抽象共性(法性)空性,三、不生不灭、空洞无物的太空(虚空无为),四、意识中的对于各种事物抽象观念为常法外,没有一样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常法。上述四类常法都是否定概念。

佛教四法印(佛法基本原则)中的第一法印是“一切有为诸法无常印”。就是说凡是有质量、有能量、有作用的“有为法”都是无常法。所谓“无常”并非念佛文盲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生命的结束和事物的毁坏——这是对“无常”最粗浅的认识。

无常的真正含义是“变易”,即无间断的生灭变迁活动。一切事物在一刹那(时间的最小单位)间经历因灭果生、因果相连、生灭相续。诸法是刹那灭,故是无常,其灭中有生,故非断灭。“常”是不变义,没有时间的界限。如果某物有一刹那的静止不变,就是常法。持八识说者认定“转世识”为第八识阿赖耶,萧平实自己曾经坚持此说,但其余佛教皆认定“转世识”为第六意识。说意根末那识为“转世识”,不但违背佛理,而且也和萧氏自言相违。这真是莫大的滑稽。

转世识无论是“六识”还是“八识”,都属于有为法、无常法、虚幻法。这是佛教的基本常识。我想口口声声不离“阿赖耶”,以阿赖耶教主自居者,即使是不读别的经书,也应该读读唯识“六经”、“十一论”,即使是读不了唯识“六经”、“十一论”,最起码也应读读《成唯识论》。如果读过《成唯识论》,就不会说“阿赖耶识不在识蕴中,不在十八界法内”这样出格的错话。更可笑的是,其所引《大乘五蕴论》的那段话中根本找不到一句支持他的观点的话,都是些与此问题无关的废话,看来对方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从“阿赖耶识”不在“识蕴中”这句话看,此人的文化素质差到连概念中的“种属”逻辑关系都不懂。

阿赖耶识是种概念,识蕴是属概念,说“阿赖耶识不在识蕴中”,就等于说“红色不在色蕴中”、“阿里山不是山”,这能说得通吗?这句话不但不合逻辑,也不合唯识教理。

在佛教中,有情生命的精神及其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全部被概括为五蕴和细分为十八界,五蕴又可被进一步概括为名色两类。“色”指有形的肉体,“名”指无形的感知能力,名分而为受、想、行(情感)、识四蕴,合而为识蕴。“识蕴”或“识”是总称,识的内部又分心王、心所。“心王”是心的主体,如树干,“心所”是从属于心的感知思维功能及情感心理特点,如树枝。心王的分类,按佛教常规分为眼、耳、鼻、舌、身识、意识,为六识心王,如《俱舍论》便如此分类。按顺经唯识主张,则分为眼、耳、鼻、舌、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为八识心王,如《成唯识论》便如此分类。见于经论的心王分类只有这两种,没有不同的说法。《唯识三十颂》说:“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成唯识论》中解释说:“初能变识,又称异熟能变识,指第八阿赖耶识的转变。”那么,阿赖耶识是否属于识蕴,《成唯识论》等唯识经论已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能不顾事实,说出“阿赖耶识不在识蕴中,不在十八界法内”这样荒唐至极的话呢?

阿赖耶识是不是无常生灭法,是不是虚幻不实法,请看《成唯识论》是怎么说的:

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成唯识论》卷一)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成唯识论》卷三)

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成唯识论》卷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