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规模巨大的房山云居寺石经

规模巨大的房山云居寺石经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云居寺石经共有刻板15061块,刻有佛典1000余部,3400余卷,还有题记6000余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房山云居寺石经的雕刻工程开始了。房山云居寺石经从隋代静琬刻起,历代法徒秉志续雕,代代相传,形成风气,直至清初亦然。而且,房山云居寺石经中,还有其他各种大藏经都未收录的佛典,共88部,174卷,藉此可补文献之不足。房山云居寺以石经众多闻名天下,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石书库。

三、规模巨大的房山云居寺石经

石刻佛经,以北京房山云居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据统计,云居寺石经共有刻板15061块,刻有佛典1000余部,3400余卷,还有题记6000余则。云居寺石经凿刻工程,从隋代延续到清代,长达千年之久,创造了东方文化史上一大奇观。

也许有人会问:我国古代的佛教徒,为什么会前赴后继、持之以恒地在房山云居寺雕刻石经(图120)呢?

img120

房山石经(图120)

这完全出于佛教信仰。

按照佛教的说法,世上任何事物,既有生,就有灭。因此,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法,也必然会消亡。佛法流传于世,可分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期。所谓“正法”,指人们传习的佛法正确无误,这一时期约500年;所谓“像法”,指人们传习的佛法看上去像正法,其实已有变化,这一时期也是500年左右;所谓“末法”,指的是佛法将灭的五浊恶世,这时虽有佛教,但人们既不去修行,也不去证悟,这一时期约10000年。

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也遭受了两次灭顶之灾。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基后,尊崇道教,在崔浩的煽动下,推行废除佛教的政策。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先杀了佛教领袖玄高、慧崇,又禁止臣民私自供养僧人。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再以佛寺内藏有兵器、寺院广敛财物等罪名,下令杀尽天下僧尼,毁尽寺塔、佛像、经籍。短短几年时间,北魏境内佛教几乎荡然无存。另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统治时期,在张宾、卫元嵩的影响下,提出佛教有“三不净”,应当“除之,以息虚幻”。正好当时社会上流传“黑衣人”要称帝的谣言,促使他决意灭佛,下令禁止佛教,毁掉佛像,焚烧经典,将寺院财产充公,要僧尼一律还俗。遭此沉重打击,北周境内便没了佛教的立足之地。

上述两次禁佛事件,让佛教徒有了惨痛的教训。当时距释迦牟尼去世大约在千年左右,佛教徒便联想到,大概“正法”五百年和“像法”五百年都已过去,世界已到了“末法”时期,面临着佛法将灭的危险。因此,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保存佛教经典,包括大量地雕刻石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房山云居寺石经的雕刻工程开始了。其发起人,乃是隋代的静琬和尚。静琬是南岳慧思的弟子,深得其真传。慧思在东魏与北齐的战乱中,历经劫难,四次险些丧生。这时,他考虑的不是自己如何躲避危险,而是怎样保存佛典。《帝京景物略》记载:“北齐南岳慧思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闷封岩壑中。座下静琬法师承师咐嘱,自隋大业迄唐贞观,《大涅槃经》成。”

静琬目睹北周武帝推行禁佛政策,销毁大批佛经,便谨遵师嘱,发愿将佛经刻石存世。房山云居寺留有静琬当初的题刻:“冀于旷劫,济度苍生,一切道俗。”又云:“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

雕刻石经的目的是什么?静琬在《涅槃堂题刻》中说得十分清楚:“此堂内唯有石《涅槃经》一部,更无余物。本为未来悬远无佛法时,留为经本,开生慧目。”

房山云居寺石经从隋代静琬刻起,历代法徒秉志续雕,代代相传,形成风气,直至清初亦然。历代所刻,以唐、辽、金三朝数量为多。这些石经,或藏于云居寺侧石经山(后人讹传为“石景山”),或藏于佛塔下的地宫内,或嵌于石洞壁上。

上述石经的底本,主要是译本佛经。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唐明皇李隆基的妹妹金仙长公主,奏请皇兄同意,命长安西崇福寺高僧智升(《开元释教录》的作者)等人,奉送四千余卷佛经,作为房山云居寺石经的底本。因此,盛唐及其后的房山石经中,都有唐代宫廷抄本佛经的翻刻本,并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外,辽、金两代所刻石经,大多以《契丹藏》为底本。因为《契丹藏》全藏已经亡佚,所以据之翻刻的这一部分石经,就显得特别珍贵了。而且,房山云居寺石经中,还有其他各种大藏经都未收录的佛典,共88部,174卷,藉此可补文献之不足。经板上的6000多条施刻人题记,是研究唐代以来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房山云居寺以石经众多闻名天下,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石书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石经的书法及雕刻工艺,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