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地方生态建设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地方生态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但是这个观点一直没有被人们重视,所以出现了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为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指导今天的生态建设。今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前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

姚惠敏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但是这个观点一直没有被人们重视,所以出现了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为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指导今天的生态建设。浙江省德清县在这方面已迈出可喜的一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荣共赢之路,步入了可持续发展轨道。本文主要是对德清县生态建设的路径、取得成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启示供广大读者分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建设;研究

作者:姚惠敏,中共德清县委党校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利用与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对自然的无尽索取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的全球生态危机,这些危机已经超越了地域、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人类已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个命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精辟见解。今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前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一直比较重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十八大以后更加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运用,也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推进者、实践者。浙江省德清县在这方面已迈出可喜的一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荣共赢之路,步入了可持续发展轨道。因此,以德清县的生态建设实践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参考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德清样本进行剖析,从其生态建设的做法分析中得到一点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意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生态问题”等概念,但其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的生态思想却显示出他们对生态问题的精辟见解。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是指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类应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至今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相反,由于近代人没有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忠告听进去,所以生态危机一天天逼近我们。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指导我们的生态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实践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中介。恩格斯曾经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1]恩格斯还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2]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化过程中,人类并不能无条件地掠夺大自然,而是要根据人和自然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来调整这个物质交换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这种将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联系起来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为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认识生态危机,探寻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今天习总书记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对河北省委常委班子提出,“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做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所以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真正在思想上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路径

马克思指出,人能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的制约而肆意妄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从人类。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再大,必须受到客观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积聚中心和储存库。”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就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习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地方政府一定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去做,真正把各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好。

二、德清县生态建设的路径分析

德清县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县域总面积936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下辖9个镇,2个乡,151个行政村。截至2014年底,全县11个乡镇已全部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乡镇。全县151个村中已有109个村获得市级生态村,创建比例达到72.2%。目前该县已获得国家级的生态村1个、绿色学校1所,省级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个、绿色学校25所、绿色企业17家、绿色社区9个、绿色家庭26个、绿色饭店3家、绿色医院1家、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21个,已建立“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7个、“保护母亲河”号17个。该县2014年5月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县”称号;2015年位列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县(市)35位,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百强县第一名。[3]德清县能取得这么好的生态建设成就,主要得益于十几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生态建设运行机制,也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企业、社会组织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与自觉行动中。目前该县已走上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共赢之路。他们创新的一些机制,值得探究。

1.加强领导班子考核机制

2001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战略目标,专门成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六个工作组,分别负责领导和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制定、督查考核和四项工程。每个重点建设村由一位县级领导联系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统筹确定建设行动,明确相关部门、乡镇(开发区)工作职责;并规定乡镇(开发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求各乡镇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狠抓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以项目管理方式按照“一个项目、一人联系、一抓到底”的要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跟进、协调服务、督查指导、信息反馈。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推进进度开展专项督查,确保项目高速推进、高效落实。县级机关各部门各负其责,把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明确本部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载体,形成工作合力抓落实。县委、县政府还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1+4”综合考核体系,把生态县建设定位为各级“一把手”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逐年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综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与领导干部的任用、奖惩挂钩。

2.完善生态补偿奖励机制

德清县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建立西部乡镇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大幅度增加了对西部山区农民的直接补助金额,水源地上游的公益林达到30元/亩的补偿标准,其他区域20元/亩。为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步伐,2007年县政府出台《德清县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奖励补助办法》;为确保村庄环境得以长效管理,2008年出台了《村庄环境建设长效管理考核奖励办法》和《村庄环境建设长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为调动行政村创建“中国和美家园”的积极性,2009年出台了“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奖励办法,规定考核获得“精品村”称号的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计算奖励数额,最高500万元。为进一步加大对西部乡镇的补偿,2013年,出台《进一步深化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提高了对生态公益林、乡镇财政以及行政村具体资金的补助标准和对村民的补偿力度,至今已累计投入2.6亿元。同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对莫干山镇、筏头乡实行财政基本保障性体制。德清县政府就是通过出台这一系列补偿政策,推进了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健全生态产业发展机制

德清县几年来牢固树立“强园区、优结构、严准入、促减排、兴科技”的生态产业发展理念。强园区,就是打造德清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德清工业园区、科技新城四大工业集约发展新平台。优结构,就是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三大产业。严准入,就是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准入制度和项目预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切实提高投资质量。促减排,就是推广节能技术,圆满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兴科技,就是不断深化创新“政产学研金介用”一体化的新德清模式。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进,德清县目前已建立了全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先后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50家,“十二五”前三年累计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3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4项。

4.创新“九法治水”机制

自2013年县委、县政府开展“全民治水”工作以来,该县在浙江省首创了“九法治水”,即:一是工业污染全面治;二是矿山污染重点治;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彻底治;四是城乡污染综合治;五是河道污染系统治;六是饮用水源严格治;七是河长领衔治;八是部门联合共同治;九是社会参与一起治。德清县以“九法治水”为抓手,到目前为止已减少生猪存栏30.3万头,淘汰化工、印染、造纸企业26家。为了加强治水力度,德清县还健全了领导干部问责制,如治水工作被亮一次红牌,由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被亮两次红牌,单位主要领导向县委常委会做出情况说明;被亮三次红牌,采取组织措施。在各方努力下,德清县治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级交接断面水质由2013年7月份不合格转化为连续五个月良好,到2014年12月止,全县53条“黑河、臭河、垃圾河”已经全部治理完毕,省级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为优秀,洛舍、莫干山2个乡镇入选“治水美镇浙江样本”50强。现“九法治水”的做法已得到省委书记夏宝龙的批示和充分肯定。

5.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机制

德清县这几年基础设施网络日臻完善。城乡供水、公交、垃圾和污水处理“四个一体化”工程深入推进。全县建成一张网供水格局,自来水通村率达到96%以上;全县实现村村通公交和“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的网络;全县建成污水管网352.96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14万吨;城市化率从2010年的58%提高到目前的61%;人均公园绿地率从13.96平方米提升至14.63平方米;全县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9.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8.5%,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目前该县还全面推进“治气除霾”,制定了《德清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德清县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截至2014年底,已完成7家印染企业和12家化工企业有机废气治理;共淘汰黄标车3132辆,淘汰燃煤小锅炉84台;对在建工程落实“7个100%”扬尘治理,城市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8%;对全县上道路运输矿车完成了加盖密闭改造,矿区道路和堆场全程硬化;城区老旧公交车辆已全部淘汰更新,新增公共自行车700辆;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6.创新社会、公民参与机制

生态文化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树立。德清县委、县政府深知这一道理,所以他们首先引导社会组织、群众团体、民间组织通过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式,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理念,增强生态意识。其次引导社会组织开展“低碳生活我先行”、“环保宣传进社区”、“德清嫂在行动”等主题活动。设立全国首个“生态消费日”、“生态消费政府宣言”、低碳消费与服务联盟、预付式消费诚信联盟、国民生态消费教育中心、生态消费教育实践基地。在6个“全国首创”基础上,县消保委于2014年又成立全市首个老年大学生态消费教育学校,提升老年人消费维权能力。再次引导鼓励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建立了下渚湖湿地风景区、阳光生态园、杨墩农业生态园区、新市蚕花节、游子文化节等一批富有德清特色、生态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精品工程。在政府的引导下,目前该县已建立了生态文明志愿者、生态文明监督员、生态文明小小宣传员等三支队伍;环保老人朱天荣自费设立了民间环保奖,奖励对德清环保做出贡献的公民。

7.探索市场推进机制

在加大财政对生态建设导向作用的同时,德清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模式,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经济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德清佳能垃圾焚烧发电公司在2006年12月就与德清县人民政府签订《浙江省德清县佳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特许经营协议》,2008年7月开工,项目实际投资约1.4亿元,2009年3月31日项目正式投产并网发电,截至2010年8月31日,累计处理垃圾6520102吨(相当于节约土地100亩左右),为德清全县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德清县还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大力开展“村企联创”活动,鼓励工商企业及民营企业捐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集体闲置资产,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项目和外来资金,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该县这几年通过市场推进机制的实施,污染企业不断被淘汰,目前已关闭全部3家铅酸蓄电池企业;22家电镀企业减少为16家;全县65家印染、造纸、制革、化工企业中,全部关停26家,整治提升39家;矿山企业从26家减少到3家,拆除、关闭矿山机组70套、码头193个,绿色矿山建成率实现100%;淘汰水泥机立窑生产线10条,水磨机6台;拆除砖瓦窑41座,共削减粘土砖产能10.78亿块标砖,节约耕地1429亩,淘汰粘土砖瓦窑占有土地达2087亩;淘汰S7及以下变压器170多台,圆满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4]

三、德清县取得生态建设成效的原因分析

德清县从2001年确定“建生态德清、创经济强县、构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到2014年5月16日获得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已经有14年时间。该县在14年时间里能取得骄人的成就,并非易事也并非偶然。

1.政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制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就德清而言,从2001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多次出台文件和地方法规。首先要求乡镇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招商引资和城镇开发中严把环境考核关,不引进污染项目,不毁坏山体水体资源,进而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真正做到“多留遗产,不留遗憾”。其次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牢固守土有责的意识,敢作为,真作为,严格执法,切不可以罚代法、以情代法,而要用常态化的执法和巡查来制止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真正成为生态文明的监督者、守护者。再次要求广大市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爱惜身边每一处环保设施,保护身边的每一片绿色,以达到共同推动美丽德清建设之目的。正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所以德清县生态文明建设能取得较好的成果。

2.政府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动力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引导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居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降低周边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的压力,调动保护区广大居民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好政策。德清县政府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从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德清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对河口水库水源水域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从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筹措渠道、生态环境补偿资金使用范围、生态环境补偿资金项目管理三方面进行了细化,通过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渠道,大幅度增加了对西部山区农民的直接补助金额,调动了保护区广大居民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运行。

3.政府广泛宣传发动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的作用必不可少。所以德清县委、县政府宣传的重点在于解除百姓的思想障碍,保护、引导好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积极性。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份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利用广播、电视台、报纸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县环保局把资料印成宣传折页,分发到全县每个单位、企业及百姓手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他们利用党校、各类成人学校和中、小学阵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城市学校,通过“生态体验”、“生态实践”课,让学生切身体验在“钢筋水泥、烟尘污水”和“森林氧吧、青山绿水”间的不同感受,从心灵深处感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德清县正是运用了这些宣传手段,所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已深入百姓之心。

4.政府培育合理产业结构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力量

几年来,德清县全力开展印染、造纸、制革和化工四大行业整治提升工作,重点培育了工业上的3+X(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服务业的4+N(信息经济、休闲旅游、现代物流、新型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支撑的发展格局。2014年工业经济增量提质较快,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69亿元、增长9.4%,规模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占比达到67.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0.5亿元,比重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以“洋家乐”为代表的国际化高端低碳旅游新业态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3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3.2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5.7%。2014年德清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1亿元,增长8.7%;财政总收入61.3亿元,增长10.1%,其中地方本级预算收入33.7亿元,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3951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20元,分别增长9.3%和10.5%。以上这一些产业基础的分布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成功运作的力量。

四、德清县生态建设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存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马克思的这一讲话为我们当今的政府如何治理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我们新一届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今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目前要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从德清县生态建设的运行机制创新分析,德清县委、县政府的做法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国务院的精神,他们在立足该县实际情况基础上,以整体性的规划,合理的领导体制,整合当地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公民等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生态建设。就此而言,德清县生态建设的实质就是政府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党中央的绿色化理念内化为人的绿色素养,外化为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企业的绿色产业、绿色产品,政府部门的绿色管理、绿色治理方式的一个过程。所以他们的一些做法能给其他县区一些启示。

1.完善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世界发展报告1997: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世界银行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归纳为现代政府五项责任的最基本责任之一。张成福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归纳为七个方面,并将环境管理责任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他指出:“市场本身不具备保护环境的能力,反而经常是环境破坏的动因。政府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即使是利用市场手段来保护环境,也需要在政府监督下实施。”[6]所以政府应力图通过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增强公共管理的民主参与机制,把各种新生的体制外资源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将体制内资源与体制外资源、传统治理机制与现代治理技术有机地统一起来,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德清县政府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坚持这么做,所以2014年能评上国家级生态县。

2.强化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护作用

成功的企业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条件和资源环境。企业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者,是环境共同治理不可缺少的责任主体。企业不仅是县域经济的基本单位,也是县域社会的基本组织,更是一个可以直接贡献或破坏自己生存发展环境的重要角色。为此,政府应极力引导企业增强环境责任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使环境责任意识深深植根到每一个企业中。德清县政府积极要求企业在环境治理责任中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自觉履行“谁污染谁治理”的规则,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做到:一是不超量排放;二是应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努力降低环境污染;三是要求企业主动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正是德清县的绝大部分企业能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所以德清县在2015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百强县第一名。

3.发挥社会组织和居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作用

目前,政府治理环保的力量还不够,我们可凭借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为这些组织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够通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建设,他们不仅可弥补政府在环境建设方面的信息不完整与资金不足,还可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高治理绩效。德清县委县政府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时,从环境宣传教育起家,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让社会和公众认可。他们还以环保行动率先实践,发挥贴近公众优势的活动主动引导公众投身到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如充分利用植树节等节假日开展“绿色行动”,组织学生、机关干部、群众开展全民植树、“绿色使者”认养小树等活动,进而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正是德清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宣传倡导,德清县的社会组织和居民的生态意识就比较强,参与度比较高,作用发挥得也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彭恩琴.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2]郑萌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J].淮海文汇,2013(1).

[3]佟倩倩.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1).

[4]巩永丹.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5]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6]马彬.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7]唐叶萍,傅如良.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求索,2009(3).

[8]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N].求是,2013‐12‐30.

[9]李干杰.“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N].求是,2014‐2‐12.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来源:中国德清门户网站,2015年德清《政府工作报告》.

[4]数据来源:2014年德清县环境保护局工作报告.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28.

[6]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