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学转向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学转向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化需要”的实践意味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注重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一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容应当贴近实际生活。二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服务于具体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强调了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把人作为社会本体、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上,很大程度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教育,过分偏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社会价值,更多强调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忽视道德主体的生命价值、成长需要。当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马克思人学为前提,以实现“为了人”为目标,完成以“人性自由”的逻辑起点、“人化需要”的实践方向和“人本回归”的价值追求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整体转向,真正以人的方式发展人、建设人和完善人。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人性自由”为逻辑起点

人的自由包含必然性的自由、辩证的自由。“人性自由”作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逻辑起点,是符合马克思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的:第一,“人性自由”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最初、最简单、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第二,“人性自由”不需要存在条件也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是一种“直接性”存在。[9]第三,“人性自由”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历史相统一性。第四,“人性自由”包含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形成了贯穿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的逻辑脉络。因此,“人性自由”作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逻辑起点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始终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性自由”为起点,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点,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人性为基础,以提升人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在人的实践性自由方面,要激发大学生道德实践的积极性,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彰显。道德社会化进程中要注重大学生个性自由的培养,不仅要求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还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人的社会性自由方面,要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与当前中国转型社会的时代际遇相结合,以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为基础要求,学习社会规则,构建合理的社会关系,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在人的需要性自由方面,要关注大学生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自由,重视大学生需要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人化需要”为实践方向

“人化需要”不仅是源于本能的自然需要,是人的生命双重性的具体化和现实化,[10]包含着更多具有价值性的需要,是以现实、感性的方式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命的逻辑存在。人的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化需要”不可能依靠个体力量来满足,使得人必然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也就是说,“人化需要”依赖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是人在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中形成需要并予以满足。

“人化需要”的实践意味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注重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第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和主体需要。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育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第二,要重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需要。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通过有形载体来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并在对话和交往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来满足学生的社会交往需要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等。第三,要关心大学生合理的生活需要。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将阶级对人的要求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机地结合,切实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诉求和发展需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以“人本回归”为价值取向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人性完满,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进程中要真正以幸福的终极关怀作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精神需求,从而回归大学生的生命本体,提升大学生主体能动力量的发展水平和生命境界。

关注生命本体是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必须从关注生命本体出发,尊重和顺应生命发展规律并为之提供有效帮助。首先是关爱生命,主要体现在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相信生命和敬畏生命四个方面。其次是感恩自然。感恩自然就是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和感恩,关爱自然和其他生命,尊重自然法则,追求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是感悟生命中的爱,让大学生感受到周围美好的事物和生命的美妙,转化出爱的情感和行为,让广大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人本回归”也体现在道德生活化方面,要实现与“现实的人”的接轨。一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容应当贴近实际生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从大学生受教育的日常生活入手,结合实际,从大学生道德现状出发,提炼道德规范,注重活动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从而实现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接受和内化。二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服务于具体生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体现大学生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生活内容和现实场景,指引大学生积极建构丰富且完整的生活内容,实现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三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高于生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构筑大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为大学生描绘“成才梦”“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激励大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现实,努力追求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注释】

[1]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规划课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青年道德社会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5JDZT04YB)”阶段性成果之一。

[2]魏传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代价值》,《求是》2006年第6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8页。

[5]万斌:《万斌文集》第3卷,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6][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38页。

[7]万斌:《万斌文集》第3卷,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8]万斌,《万斌文集》第3卷,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9]袁晓妹,王天恩:《人性自由: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0]张群,胡海波:《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物化能力”和“人化需要”》,《理论月刊》201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