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实为务的教育理论体系

以实为务的教育理论体系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墨子把“言有三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遵守的规则,充分反映了墨家思想教育的务实作风追求与务实目标指向。这是墨子意识到必须遵循的三条思想道德教育原则。墨子的“染”论意在告诉人们,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习染是重要的思想影响途径,思想道德教育要致力于环境的改造与环境的选择。墨子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因人因势,即因对象与环境而设教,根据客观实际作内容选择与深浅把握。

第三节 以实为务的教育理论体系

墨子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务实性,因为只有鲜明的务实性教育风格,才能张扬他那一怀爱民利民的情怀,也才能在社会底层的“农与工肆之人”中具有教育吸引力。

一、“言必有三表”的思想教育依据

墨子把“言有三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遵守的规则,充分反映了墨家思想教育的务实作风追求与务实目标指向。墨子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说,思想道德教育要做到三点,一要言必有据,以经过历史验证的古帝王的经验教训作为依据来展开说服教育,“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墨子·非命上》)。他还说,“先王之书,所出国家,布施百姓,宪也”(《墨子·非命上》),这是说先王的言论具有法律的意义。二是言必可原,教育要切合百姓目所见耳所闻的生活实际,即可原于“众之耳目之实”。三是言必有用,教育要使人产生于己有益的价值感受,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这是墨子意识到必须遵循的三条思想道德教育原则。在今天看来,这三条也是很科学的。一是不能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二要联系实际,切近生活;三要切合需要,有价值性。总之要本于事、尚于实、用于利,反映了墨家思想教育中的人本性追求与务实性风格,切合社会底层人们的心理需要。

二、“志功合一”的思想教育追求

墨子从爱、利相兼相融思想出发,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注重道德评价的义与利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倾向。儒重志,法重功,墨则兼而取之,作志功合一要求,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求实精神,明示了重功利的教育指向。

《墨子·鲁问》中墨子回答鲁君谁为太子的问题时说,“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之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这是说:垂钓者的虔诚,并非对鱼的赏赐;以虫诱鼠,并非爱鼠;功非其志,为君的要志功合一。这“志功合一”的观点是很有创见的,即不仅在教育目标上、在评价标准上,都要坚持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坚持道德与功利的统一性,而且既要注重动机的正当性,又要注重效果的可利性,教之志应体现在教之功上。

墨子是重思想教育动机的正义性的。据《墨子·耕柱》载,曾有人说他:“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认为,如果功皆未至,则以主观动机为标准,譬如救火,一是以水灭火,一是以火助火,虽都未能灭火,但动机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说,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因为难以达到目的而放弃教育。墨子所提示的是,对教的志与功的双向关注,防止教的非正当性与非价值性。

三、“兼士”的人格目标

墨子期望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贤良之士”、“兼士”等理想人格,以之为“为政之本”。“兼士”是相对于“别士”而言的,“兼士”的本质特征是实行兼爱,而“别士”则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墨子的理想人格是贤人品性、思辨能力、博学头脑。墨子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墨子·尚贤》)兼士有厚德,具有贤人品性,有助人利天下的相爱相利之德;能辩谈,善于理性思辨,即有宣传思想主张并能服众的思辨力与说服力;有博道,即具有多技多能的学识功底,并能应用于世、有益于人,人应据此三大人品优势以改造社会。可见墨子的理想人格是博大完人的贤良之士。“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尚贤上》)

墨子在其《兼爱下》中也说:“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士应该使民有衣、有食、有养、有葬,以民为重,兼士应该这样说,也应该这样做,有很强的民本意识。在墨子看来,仁义即有益于天下之民。

墨子的兼士人格理想与孔子的君子人格理想有所不同。孔子更重的是自善性,墨子更重的是他爱性;孔子更重内在的仁义素质,墨子更重的是外在的功利性能力;孔子更重的是善者人格,墨子更重的是强者人格。与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格理想观比较起来,墨子的兼士人格理想境界具有更强的利他意识,强调“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墨子提出的“为贤之道”,“有功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能以功助人,以财分人,以道劝人,才是墨子追求的理想人格。

四、重习染的施教运行理念

墨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墨子意识到人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习成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不可低估。《墨子·所染》是关于人的思想道德品性的习成性的专论。他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据《淮南子·说林》载,“墨子见染丝而泣”,很动感情,是“苍”是“黄”就在于“染”,“故染不可不慎”。这“染”所指的一是潜移默化的外影响,人的生活习性对人的思想的影响有累积性。周围环境与生活习性往往对一个人的思想状况起决定性的作用。墨子认为,不仅“丝”如此,“士”也如此,“国”亦如此,“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舜、禹、汤、武王之所以能王天下,就在于他们受益于其周围人良好的思想影响。墨子还举了一些反面例子说明习染的重要性。“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糓。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戮。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墨子的“染”论意在告诉人们,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习染是重要的思想影响途径,思想道德教育要致力于环境的改造与环境的选择。

五、“择务从事”的方法选择

墨子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因人因势,即因对象与环境而设教,根据客观实际作内容选择与深浅把握。“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墨子·鲁问》)墨子认为,到一个地方去进行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要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去决定教育什么,要在教育的针对性中体现教育的价值性,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思想教育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施教中要把握适度,以可接受性为重要标准。墨子认为不仅要根据生活中的思想实际进行教育内容选择,还要根据对象情况作方法权衡。《墨子·小取》中说:“譬也者,举他物以明之也。”不妨深入浅出,由近入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