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化实为虚,活学活用

化实为虚,活学活用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好像求学是一件很辛苦很漫长的事,其实真正的“治学”是一个苦在身、甜在心的过程。“苦作舟”的为学方式其实只是治学的第一个层面,或者准确地说是为学的浅层含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小小的芥子之所以能容得下偌大的须弥山,是因为他能化实为虚,同时又能吐纳心中之虚解外物之实。然而如果想让它们变活,首先要把心界放宽,心界足够宽广了,才能以生活中的智慧活泛书中的智慧。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

智慧品读

做学问的人要抱有专心求学的想法,行为谨慎,兢兢业业,也要有大度洒脱、不受拘束的情怀,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如果一味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过着清苦克制的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只像秋天一样充满肃杀凄凉之感,而缺乏春天般万木争发的勃勃生机。

我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好像求学是一件很辛苦很漫长的事,其实真正的“治学”是一个苦在身、甜在心的过程。“苦作舟”的为学方式其实只是治学的第一个层面,或者准确地说是为学的浅层含义。

一个人只有将学问做到心里,让自己的心界像所学的知识一样延展,才真正地掌握了治学之道。而“一味敛束清苦”,就会把学问作死,这样为学的实效往往事倍功半。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明道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有悖常识,是在骗人吧?”明道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我读书岂止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明道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李渤听后,恍然大悟。

小小的芥子之所以能容得下偌大的须弥山,是因为他能化实为虚,同时又能吐纳心中之虚解外物之实。化用到治学上,就是说把万卷藏书收纳于头脑中,还要把头脑中万卷藏书深入浅出地应用于生活,否则万卷藏书堆积于头脑中,无异于废纸一堆。古人讲究“文之为德”,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一个做学问的人,如果不懂得将所学的圣贤书指导人生,便是在读死书。

做学问的同时要学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而为人之道、生活之道在书中是死的,古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让书中死板的知识活化成人生的哲学

然而如果想让它们变活,首先要把心界放宽,心界足够宽广了,才能以生活中的智慧活泛书中的智慧。一个人本身心界的大小并无关紧要,关键是他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把心界放宽。

书中有人生百态、世事变迁不假,但是它们的存在如果能成为求学者为人处世的标杆才更加货真价实。以书中的贤者、圣人的为人之道、生活之道衡量我们自己的为人和生活方式,虽然不求完全匹敌,但至少让它们帮我们改进和提高,这样我们的心界宽了,世界自然就广了,书中的智慧便可被人所用。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为学有成的人生,并不缺少潇洒的趣味和洒脱的胸怀,这样的人往往脑子清明空灵,如同空洞的山谷,回音萦绕。真正的大家在专心求学的同时也懂得让心境永远保持空灵的状态。

对于一个普通的学习者来说,不拘泥于一种求学形式而是让心灵放开,不死学而是劳逸结合,如此这般我们在丰富了头脑的同时也丰盈了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