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风(例)

虚风(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年后走访,未见复发。因在当地治疗无效故来诊治。患者年已逾半百,气虚弱可知,故俟风平之后又补益气血之剂调理善后。妊娠之时,气血归于内,以养胎,虚于外,而筋脉失常,致筋脉拘挛,四肢抽搐,随胎儿成长,对气血需求增加,使母体外在气血更虚,而致痉挛症状与日俱增。产后血虚,则更使证情加重,即所谓血虚风动。西医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无效。

案例一

冯某某,男,60岁。1967年4月13日初诊。

罹疾3个月余,始起于左手颤动,继则四肢皆颤,周身不适,舌质红,脉细数。

此系血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治宜滋阴,养血,息风。

【处方】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生地黄21克 川芎10克 钩藤20克 天麻10克 地龙15克 僵蚕10克

【用法】 此方服3剂后,症状稍有减轻。服15剂后,症状全部消失,四肢活动如常,为巩固疗效又服3剂。1年后走访,未见复发。

按;本例属虚风内动,因肝藏血,主筋,若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故四肢震颤,活动不便。是以治当滋阴养血息风,故方用四物汤滋养肝血,加地龙、僵蚕、钩藤、天麻以通络祛风,共奏养血息风之效。

案例二

孙某某,男,52岁。1976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步态不稳,眼球震颤2年。

病史:2年前不明原因头晕,失眠,呓语,吞咽缓慢,逐渐发展为言语不清,两眼球震颤,夜间走路摇摆不定。因在当地治疗无效故来诊治。

检查:神呆,舌强语謇,两眼球震颤,手亦颤抖,走路摇摆,小便有时失禁,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沉细。

诊断:虚风(小脑型共济失调)。

辨证:精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痰阻清窍。

【治则】 益气养阴,平肝息风。

【处方】 黄芪30克 辽沙参24克 当归12克 白芍24克 川芎10克 钩藤24克 生磁石30克 丹参15克 蝉蜕10克 白附子10克 全蝎10克 茯苓15克

二诊(12月18日):上方服12剂,眼球不颤,小便能控制,仍头晕,舌强,治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息风豁痰开窍。

【处方】 黄芪30克 辽沙参30克 当归12克 白芍24克 川芎12克 巴戟天12克 菟丝子30克 熟首乌30克 川续断30克 制附子10克 天麻10克 全蝎10克 薏苡仁30克 茯苓15克 石菖蒲15克

三诊(12月23日):服上方5剂,言语流利,步态稳健已如常人,宗上方去白附子、天麻,加桑寄生30克,继服5剂,巩固疗效。

按:本案颇与现代医学之小脑型共济失调相合,实为难治之疾。其病机系髓海空虚,肾精不充,肝风内动,痰湿阻络,故治当以滋补肝肾,平肝息风,豁痰开窍为法。患者年已逾半百,气虚弱可知,故俟风平之后又补益气血之剂调理善后。由于本案调治有法,似此等顽疾仅用中药10余剂而竟全功,疗效确属满意。

案例三:虚风(阵发性运动神经痉挛)

吴某某,女,26岁。1978年9月20日初诊。

主诉:孕后抽搐至产后不愈。

病史:素体健康。1977年10月份怀孕月余时,卒发四肢抽搐,曾服钙片好转。12月份抽搐复作,时作时止,余无所苦,发作后一如常人。1978年7月18日生产以后,四肢抽搐愈颤,左侧尤重,日作10余次。每次发作1~15分钟,后全身震颤,躁动不安,每次发作神志清。西医诊为“阵发性运动神经痉挛”。后用钙剂、维生素类药物已不见效,曾多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而改求中医诊疗。

现症:颜面、爪甲、口唇苍白,形体憔悴,心慌,心烦,气短,头晕,头痛,口干欲饮,自汗,神疲乏力。舌淡嫩尖微红、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辨证:肝血亏损,心脾气虚,血不养筋。

【治则】 养肝益阴,缓急止痉。

【处方】 炒白芍30克 炙甘草15克

【用法】 水煎服。2剂。

9月22日复诊:药后心烦口渴著减,每日抽搐至三四次,且程度亦轻,仍有震颤、自汗、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舌脉如前。遂于上方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枣仁30克,小麦30克,全虫9克,蜈蚣3条,以补气养血安神止痉。

9月26日三诊:服药2剂,上症著减,四肢抽搐基本消失,仅今日下肢稍有搐动,瞬间即过,仍自汗,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缓,遂于上方加麻黄根15克,嘱服2剂再诊。

10月1日来告:服上药之后,症状全消失而告痊愈。

按:本证概属中医学血虚生风之证。妊娠之时,气血归于内,以养胎,虚于外,而筋脉失常,致筋脉拘挛,四肢抽搐,随胎儿成长,对气血需求增加,使母体外在气血更虚,而致痉挛症状与日俱增。产后血虚,则更使证情加重,即所谓血虚风动。补其气血,则痉自止,本证关键在于血虚,故先以芍药甘草汤复其阴血以止痉,后加党参、黄芪益其气;全虫、蜈蚣走窜性烈,易耗气伤血,但得参、芪、白芍、甘草相制,酸甘化阴,非但不能耗气伤正,反用其走窜之性而助其气血速达百骸筋脉之能。本方药味虽少,但顾护全面,故病速已。

案例四

孟某某,女,48岁。

患者于1973年冬季曾2次子宫大出血,而后又发生2次大呕吐。自此而后经常烦躁,时欲哭笑,失眠多梦,经期紊乱。西医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无效。自1976年10月又发生抽搐,昼轻夜重,甚至彻夜抽搐不停。在某医院曾服许多息风解痉之中药,只获暂效,停药即发,因久治不愈,乃来求医。1977年2月28日来诊,舌欠津而苔薄白,脉象弦细而数。就诊时尚有抽搐,据此脉症分析,主要为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所致。遂以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味。

【处方】 炙甘草30克 百合30克 紫苏叶6克 柏子仁12克 夜交藤30克 钩藤30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茯苓12克 生白芍30克 麦冬15克 磁石30克 小麦60克 大枣7枚

【用法】 水煎服。

3月2日二诊:上方服1剂,当夜抽搐即止,照上方继服3剂。

3月5日三诊:自服药以来,抽搐未有发作,照上方再服3剂以巩固之,后于1982年因它疾又来就诊于余,询其前病,乃云从那时到现在,一直未再复发。

按:本患者既有阴血伤之故,又有脏燥病之史,阴血久亏,以致肝失其藏,筋失其荣,而发抽搐之证。治疗此证,非滋养阴液不足以缓其急,息其风。若只息风而不益阴,是舍本而求末也,故用甘麦大枣汤合芍药甘草汤以滋阴润燥;又遣百合、麦冬、柏子仁以佐之,使其奏功更捷;复用龙骨、牡蛎、磁石、钩藤,潜阳息风;茯苓、紫苏叶,疏甘草之壅。由于辨证明确,药证合拍,故疗效较为迅速而巩固。

案例五:虚风(神经性震颤)

刘某某,女,36岁。1956年8月12日初诊。

患神经性震颤年余,发则全身抽动不已,先上半身抽动,后下半身抽动,头左右摇摆不止,每周发作2~3次,每次发作10~30分钟。经开封几家医院均诊为“神经性震颤”。服中西药无效而前来就诊,见患者两目直视,牙关紧闭,头颈及躯干晃动不已,继之,两腿震颤,两脚踏地不止,约10分钟即止。精神疲惫,舌质淡,舌根、舌边紫红。苔白微腻,脉沉细。

证属血虚有风,水不涵木,方用加味黄土汤。

【处方】 炒白术12克 生地黄12克 阿胶9克 乌附子6克 黄芩9克 生赭石9克 炙甘草6克 生石决明12克 灶心土鸡蛋大1块 2剂

二诊:服药稳妥,食欲好转,原方更进2剂。

三诊:发病时间缩短,别无变化,嘱照方再取4剂,前2剂,每日1剂,后2剂,间日服之。

四诊:8剂药后,10余天未犯病,脉较前有力。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进4剂,间日1剂,服毕病除,至今20余载未见复发。

按:药中病机,故宜一方到底。方中灶心土、白术、附子、甘草、健脾温阳;生地黄、阿胶,滋肝肾养血荣筋;佐黄芩清肝,兼制白术、附子之燥;石决明、赭石镇肝息风。此方精练,味少量轻,然效果显著,全在辨证。

案例六

苑某某,女,63岁。1979年3月14日初诊。

病史:7年来每夜四肢拘挛1~3次,手足发麻,时轻时重,寐差,心悸乏力,经治鲜效。

现症:除上症外,尚见面色白,两目无神,舌质红、少苔,脉沉缓无力。

辨证:气阴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则】 益气养血,柔肝舒筋,佐以潜镇。

【处方】 当归12克 川芎9克 白芍3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 柴胡12克 桂枝3克木瓜15克 钩藤15克 黄芪30克 石决明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鸡血藤30克 甘草3克 3剂。

3月19日二诊:拘挛已止,手麻、心悸减轻,足麻如故,舌脉同前。拟上方去生地黄、石决明,加枣仁12克,茯神30克,续服,4剂。

3月25日四诊:诸症大减,守方继服4剂。

4月8日四诊:停药数天,昨夜复现轻微拘挛,此示阴液复而未盈,筋脉尚失濡润,拟守原意进退。

【处方】 当归20克 川芎9克 白芍30克熟地黄20克 柴胡12克 钩藤15克 木瓜15克鸡血藤30克 枣仁12克 桑寄生20克 女贞子15克 菟丝子20克 石决明20克 蜈蚣3条甘草3克 9剂。

同年6月4日其子来诉:母病瘥,迄今体健。

按:四肢拘挛亦称筋挛,俗称抽筋。以四肢筋脉拘急挛缩,难以屈伸为主症。其病多因精血暗耗,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盖肝藏血,主筋,为“罴极之本”,其性刚强,赖血液以濡养。若血虚则肝阴不足,肝阳偏亢,风自内生,而致拘挛、肢麻、震颤等。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余治斯证,恒择补肝汤加味,重用四物汤滋阴养血治其本;佐以石决明、钩藤、生龙骨、生牡蛎等平肝潜阳治其标,更加鸡血藤活血舒筋以助之。标本兼治,相得益彰,终使风平,而病瘳体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