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元帝是用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

汉元帝是用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元帝刘奭继位后,一改西汉既重儒术又以“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手段,实行“儒学治国”,汉朝从此国力转衰。[1]汉元帝,用《诗经》治国,“儒学”治国。元帝却依然打猎取乐,加剧了统治集团的腐朽。他认为汉元帝以“书生”方式治理国家,不能做到王道与霸道并用,摒弃名、法,致使汉业转衰,只能是庸碌无为的衰弱之君;而刘邦、刘彻二人则较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刚柔并济,宽猛兼施,一生中文治武功

汉元帝是用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

汉元帝刘奭继位后,一改西汉既重儒术又以“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手段,实行“儒学治国”,汉朝从此国力转衰。毛泽东对汉元帝很不以为然,经常敲打示众。

毛泽东评点原文

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他说他父亲宣帝持刑太深,主张起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政,用周政乎?”并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到了哀(帝)平(帝),更是腐败。[1]

汉元帝,用《诗经》治国,“儒学”治国。汉元帝的老子是汉宣帝,对他说汉朝要亡到你的手啊!班固说他优柔寡断。[2]

汉元帝刘奭简介

汉元帝刘奭(前76~前33),西汉皇帝,在位16年。宣帝子,其母为许皇后。史称其柔仁好儒,多才艺,善史书。为太子时,看到宣帝所任用的官员多是执法严酷的官吏,用刑罚约束下级,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人因出言讽刺而被诛杀,便对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勃然大怒:“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政,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并叹气说:“乱我家者,太子也。”从此疏远刘奭而宠爱淮阳王,并有意改立淮阳王为太子。只因元帝母亲许氏是自己患难发妻,不忍令其伤心才作罢。

黄龙元年(前49),宣帝驾崩,元帝即位。即位以后,刘奭以《诗经》治大国,行仁政,“征用儒生”不分良莠,“委之以政”,几任宰相均由儒家学者担任,儒家学说也得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元帝性情柔和,文雅多艺,但优柔寡断,不能机断行事。他不懂得必须恩威并施,宽猛相济才能更好统御部下,必须德政与法治相辅相成才能治国家的道理,却过分强调德化和仁政的力量,限制法律条文。在他统治16年间,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增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人民丧失土地,生活穷困,流离失所。元帝却没有能够采取断然措施来限制豪强的发展。元帝在位期间,连年天灾流行,元帝最初采取减租、贷粮等措施进行救灾,自己尚知节俭,后来便渐趋腐化。初元元年(前48)九月,关东11个郡闹水灾,百姓相食。元帝却依然打猎取乐,加剧了统治集团的腐朽。皇室、贵族极度腐败,“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一般官僚地主也“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西汉国力逐渐转衰。

竟宁元年(前33)农历五月,元帝病死于未央宫,七月,葬于渭陵。

试析

毛泽东对汉元帝很不感兴趣,经常教育共产党人要以汉元帝为鉴。为什么毛泽东对汉元帝较反感呢?一方面,汉元帝统治无能,孱弱昏庸,西汉由强盛转为衰败;另一方面,汉元帝改变了“霸王道杂之”的正确的治国之策,任用儒生,用《诗经》治国。毛泽东很同意班固在《汉书·汉元帝纪》里的论述:“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帝业衰焉。”

1959年4月10日,毛泽东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的谈话时说: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他说他父亲宣帝持刑太深,主张起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政,用周政乎?”并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到了哀(帝)平(帝),更是腐败。

汉元帝与父亲的争论事实上就是“王道”与“霸道”的争论。所谓“王道”,指用礼义教化众官和百姓,儒家称之为以“仁义”治天下;所谓“霸道”,指凭借武力、刑罚、权势等进行统治,霸道往往以法家思想为依存。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有这样的基本倾向:人们总认为王道比霸道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王道、霸道属于两极,各有短长,很难对其进行简单的对比和褒贬。王道注重感化,注重情感的沟通,因而统治往往容易维持长久;但不足之处是容易给不法之人以可乘之机,容易导致吏治腐败,当然为政效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方能达到。王道发展到今天就是民主,它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霸道则注重强制,注重理性的依归,所以统治往往不易长久,但也会短期里使政令生效。霸道发展到今天则为法治,已不能简单等同于历史上的法。对此,孔子早就有过精彩的论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优秀的为政治国策略必须是宽猛相济,将王道与霸道较好地融汇,使二者的优长得到发挥,而使其弊端得到弥补和消解。毛泽东在这里强调,理想的为政者应该是兼合霸道和王道两面的长处,在经常强调民主的今天,更应该注重“法制”的作用。

1959年4月20日,吴冷西从新华社调到《人民日报》工作。毛泽东又召见吴冷西等人,重提他4月10日对原《人民日报》负责人的谈话内容。据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所谈:1957年6月13日晚上,毛泽东召胡乔木和他自己来到卧室谈话。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对吴冷西说,中央正式决定调你到《人民日报》去工作。在会谈中,毛泽东重提他10天前同原《人民日报》负责人的谈话内容。毛泽东从领导的任务一是决策,二是用人讲起,评说了汉代几个皇帝的优劣。他称赞刘邦会用人。他说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毛主席接着又说,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成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前汉自元帝始就每况愈下了。元帝好儒学,摒斥名、法,抛弃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优柔寡断,是非不分,贤佞并进,君权旁落。他父亲骂他:“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两次谈话,毛泽东从王道与霸道关系方面入手,阐述治国的道理,并批评了《人民日报》的工作,说不是政治家办报,是书生办报。他要新上任的《人民日报》负责人以汉元帝为鉴。为说明这个问题,毛泽东对汉代的几个皇帝作了一些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读《汉书》,对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评价较高,对汉元帝则很不以为然。他认为汉元帝以“书生”方式治理国家,不能做到王道与霸道并用,摒弃名、法,致使汉业转衰,只能是庸碌无为的衰弱之君;而刘邦、刘彻二人则较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刚柔并济,宽猛兼施,一生中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建立不朽功业,他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政治家。1959年,毛泽东为鼓励他的英文秘书林克学习历史,便把《后汉书》推荐给他读。他还对林克谈了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有趣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这个评论,实际也是他个人对汉朝几个皇帝的总体评价。由此可知,他较赞赏的是高祖、文帝、景帝、光武帝和昭帝。这也是因为以上诸帝能较好地处理王道与霸道的辩证关系,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强大。而汉元帝榜上无名,自然是不足道的。

10年后,1966年3月18日,在杭州的一次小范围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又提到这个话题,他说:汉元帝,用《诗经》治国,“儒学治国”。汉元帝的老子是汉宣帝,对他说汉朝要亡到你手上啊!班固说他优柔寡断。可见毛泽东对汉元帝的轻视一如既往。

【注释】

[1]1959年4月10日,毛泽东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的谈话(摘自《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人物精选》,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2]转引自《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人物精选》,第186页,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