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衰不能抗阴之病

阳衰不能抗阴之病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此段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文中采用问答的形式论述了阳衰不能抗阴而致雀目的病因病机。作者开篇便进行设问,引出对白昼能见、入夜虽有火光月色而不能见的病证机制的探讨,然后明确本证的病名为雀目,引起的根本原因是阳衰不能抗阴。若阳衰不能胜阴,则五脏气虚,九窍不通。根据阳不抗阴的病机特点,文中还提出了“镇阴升阳”的治法。

八、阳衰不能抗阴之病

【原文】 或问曰:“人有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虽有火光月色,终为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谚所谓雀盲者也。”问曰:“何以知之?”答曰:“《黄帝生气通天论》曰:‘自古气之通天者,为生之本。天地之间,六合九州之内,其气无不共贯。人身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又曰:‘阴阳之气,在人平旦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虚,气门乃闭。’又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虚,九窍不通。’故知也。”问曰:“气何以辨其阳耶?”答曰:“凡人之气,应之四时者,春夏为阳也;应之一日者,平旦至昏为阳也;应之五脏六腑者,六腑为阳也。”问曰:“阳何为而不能抗阴也?”答曰:“人之有生,以脾胃中州为主。《灵兰秘典》曰:‘脾胃者,仓廪之官。’在五行为土,土生万物故为阳气之原。其性好生恶杀,遇春夏乃生长,遇秋冬则敛藏。或有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类,过而不节,皆能伤动脾胃。脾胃受伤,则阳气下陷。阳气下陷,则五脏六腑之中阳气皆衰。阳气既衰,则五脏六腑之中阴气独盛。阴气既盛,故阳不能抗也。”问曰:“何故夜视罔见?”答曰:“目为肝,肝为足厥阴也;神水为肾,肾为足少阴也。肝为木,肾为水,水生木,盖亦相生而成也。况怒伤肝,恐伤肾,肝肾受伤,亦不能生也。昼为阳,天之阳也。昼为阳,人亦应之也。虽受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伤,而阳气下陷,遇天之阳盛阴衰之时,我之阳气虽衰,不得不应之而升也,故犹能昼视通明。夜为阴,天之阴也。夜为阴,人亦应之也。既受忧思恐怒、劳役饥饱之伤,而阳气下陷,遇天阴盛阳衰之时,我之阳气既衰,不得不应之而伏也,故夜视罔所见也。”问曰:“何以为治?”答曰:“镇阴升阳之药,决明夜灵散主之。”问曰:“病见富贵者乎?贫贱者乎?”答曰:“忧思恐怒、劳役饥饱,贫贱者固多,富贵者亦不能无之也。”

【阐释】 此段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文中采用问答的形式论述了阳衰不能抗阴而致雀目(高风内障)的病因病机。作者开篇便进行设问,引出对白昼能见、入夜虽有火光月色而不能见的病证机制的探讨,然后明确本证的病名为雀目,引起的根本原因是阳衰不能抗阴。具体而详细的阐述,作者在后面的一问一答中逐渐展开。

文中引用了大段《黄帝内经》的经文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经文的核心思想是重视阳气的重要性。阳气贯通天地、六合、九州与人体九窍五脏十二节,人体的阳气与天地自然界的阳气相通相应。自然界的阳气在一日之间是平旦生、日中隆、日西虚,人体的阳气也符合这一规律。若阳衰不能胜阴,则五脏气虚,九窍不通。脾胃在五行属土,土主生化万物,脾胃亦主生化,为人体阳气之源,因此阳气虚衰以脾胃损伤为核心。而忧思恐怒、劳役饥饱皆可伤及脾胃,脾胃受伤,则阳气下陷。阳气下陷,则五脏六腑阳气皆衰,阳不制阴,由此五脏六腑之阴皆盛。五脏中,肝开窍于目,神水属肾,肝肾阳气不足,目无所生。于白昼时,人体阳气虽衰,但因与天之阳相应而升,故昼视明;于夜间,天阴盛,机体阳气不得不与之相应而伏,故夜间虽有月色火光而不见。因此致生雀目。根据阳不抗阴的病机特点,文中还提出了“镇阴升阳”的治法。

本段中,作者论证了阳气与脾胃的关系,将阳气生化升发的核心归结于脾胃,强调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治法上也提出了“升阳”一法,这些内容明显受到了东垣学说的影响[2]。并且,这一影响从《原机启微》到《证治准绳》,再到《审视瑶函》,其间不断地被加深。故知,东垣学说确是中医眼科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