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物论与唯心论

唯物论与唯心论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中运动与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世界是什么。与唯物论不同,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并非是物质,而是意识,精神世界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在唯心论中还存在着两种观点: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世界中运动与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世界是什么。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回答“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什么”。那么,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节 唯物论与唯心论

对于“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只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形形色色的现象都是物质的各种表现形态,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这是从唯物论的角度进行回答;另一种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大千世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是意识的产物,这是从唯心论的角度进行回答。

在人类百万年的实践活动中,随时都能接触到各种物质现象。因此,从实践活动出发,人们明确地知道农田、农具、机器、原料等都是不依赖于自己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人们更坚信这些不会存在于意识之中,只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依据长期的社会实践,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都是物质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也没有。至于意识,不过是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因此,在唯物论看来,世界必然是先有物质后有精神,而不是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意识的。而作为物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意识却依赖于物质,离不开物质。

当然,这里提到的物质并不是人们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感官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因为形态各异的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无论存在着多大的差异,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存在于意识之外,同时又是人们感觉的源泉。如果忽略所有事物的各异形态和性质,将所有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我们就会得到物质这一哲学范畴。正如列宁对物质作出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不仅仅是人类实践证明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自然科学更在长期的发展中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近现代自然科学用丰富的材料证明了在人类出现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中,人类及其他生物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物质早于人类而存在。现代生物学证明如果没有人脑和客观事物,精神现象就不会产生。离开物质的意识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唯物论推广到了社会领域,将社会生活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一切精神生活,如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都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反映。

与唯物论不同,唯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并非是物质,而是意识,精神世界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在唯心论中还存在着两种观点: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认为:在世界之前就有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绝对观念”或“宇宙精神”,它不依赖于自然界而独立存在。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例如: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就是无。主观唯心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唯一存在的就是“我”的感觉。因此,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而是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例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然而,不管是主观唯心论还是客观唯心论,它们都坚信物质世界是依赖于精神的。如果将唯心论推广到社会领域,那么历史的发展就是某种先天原理的实现,或者是某位历史杰出人物头脑的产物,这个人往往是持唯心论观点的哲学家。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对于“世界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回答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