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再来考察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亦即“视角转换”阶段。这意味着马克思在考察一切社会现象,包括异化现象时,开始抛弃那种与实在的历史相分离的“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正是在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马克思彻底抛弃了青年时期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做出了新的诠释。

第三节 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我们再来考察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亦即“视角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与此同时,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考察也逐步从“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为“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和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时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绝不会把自己的自我异化的这些后果仅仅看做观念的幻影,看做自我意识的单纯的异化,同时也不想通过纯粹内在的唯灵论的活动来消灭物质的异化”。[23]也就是说,马克思不再赞成青年黑格尔派从单纯观念,尤其是道德观念出发来看待异化现象,而是主张从对现实的历史活动的考察出发,来解读异化现象。这一“视角转换”尤其表现在下面这段重要的论述中:“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24]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充满道德情感的、文学的笔调来描绘无产阶级在异化劳动中的悲惨处境的话,那么,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已经开始从历史的观点出发,客观地评价异化现象,他现在首先关注的不再是有产阶级对异化中处于悲惨地位的无产阶级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而是有产阶级本身也不过是异化的客观的、历史的产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写道:“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25]这段论述表明,青年马克思的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总体思路已经被超越了,马克思褪去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道德外衣,开始转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按照马克思初步论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应当从物质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发展出发去解释宗教、哲学、道德等意识形式的兴衰存亡。这意味着马克思在考察一切社会现象,包括异化现象时,开始抛弃那种与实在的历史相分离的“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马克思这样写道,“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26],也意味着马克思开始确立“历史评价优先”的理论视角。事实上,也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马克思批评了施蒂纳对“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27]的漠视。在马克思看来,异化首先是历史现象,而不是单纯心理上的、道德上的现象,对异化现象的任何考察都应该以对实在的历史的正确解读作为出发点。

在《反克利盖的通告》、《哲学的贫困》、《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等论著中,马克思进一步清算了“浪漫派”、“人道学派”、“博爱学派”、“真正的社会主义”等流派的抽象的道德说教,阐明了“道德评价优先”视角的空幻性和无效性。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把经济范畴独立化和永恒化的错误倾向时进一步指出:“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28]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为人们走出异化“永远存在”的神话,认识异化概念的历史特征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在下面这句话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29]在这里,马克思既对资产阶级的客观的历史作用,也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异化所包含的客观的历史意义做出了肯定性的评价。这充分表明,马克思已经完全摆脱青年时期的“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所蕴含的感伤主义,把“历史评价优先”作为考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包括异化现象)的根本出发点。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正是在马克思异化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马克思彻底抛弃了青年时期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做出了新的诠释。与此同时,马克思考察异化问题的视角也由“道德评价优先”转换到“历史评价优先”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