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化劳动的表现

异化劳动的表现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劳动的非现实化。很多劳动者因为恶劣的环境和疾病的灾害导致死亡。劳动者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并成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下去。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者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主要表

第三节 异化劳动的表现

一、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

(一)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

《手稿》原文提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现在让我们来更详细地考察一下对象化,即工人的生产,以及对象中的异化,丧失。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这样在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数据,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数据,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数据。

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数据,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数据。因而,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能,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劳动同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同他的生产对象的关系。有产者同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前一种关系的结果的证实。对问题的这另一个方面我们将在后面加以考察。

因此,当我们问劳动的本质关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问的是工人同生产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社会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劳动者就会越贫穷。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商品越多,劳动者自身就会变为越廉价的商品。马克思发现,物质世界的增值正好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劳动者。这种现象是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相反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产品变成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变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起来。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如同与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生产出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却与劳动者对立起来,劳动者被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所奴役。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劳动者失去了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被对象所奴役。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劳动的非现实化。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为了生存要挤在阴暗、狭窄的车间里艰苦劳动15个小时以上。劳动者居住在阴冷的地窖里,同污秽、阴冷、疾病作斗争。很多劳动者因为恶劣的环境和疾病的灾害导致死亡。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劳动本身成为工人需要靠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律的间歇才能占有的对象。劳动者对对象的占有被异化,劳动者生产的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越受到资本的统治。

自然界对于劳动者来说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自然界不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劳动就不能存在。自然界同时也提供给劳动者生活所必须的资料。劳动者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自然界,自然界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自然界越是不能提供给他生活资料。劳动者成为工作和生活资料的奴隶。劳动者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并成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下去。

马克思揭露:“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者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劳动者的产品越完美,劳动者自己越畸形;劳动者创造的劳动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己关系也就是劳动者同劳动对象这个异己的力量的关系。劳动不是劳动者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

(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手稿》原文:“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像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中的异化不过总结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那么,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也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的,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吃、喝、性行为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第一,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同感性的外部世界,同自然对象这个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同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就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表现: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产品只不过是生产活动的总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象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问题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不得不进行的活动,是劳动者被迫的强制性行为,是完全不属于劳动者的异己的行为。在异化中人的生存状态还不及动物。

从劳动的过程来看,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始终是强制的、不自愿的行为。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否定自己,感到不幸,使自己的肉体被摧残、精神受折磨。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只是满足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只要人的肉体需要被满足,只要人不再被强制,人们就会逃避劳动。这种使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折磨的劳动。从劳动的本质来看,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的外在性质是指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是工人同自己的活动的关系。劳动者的生命是不属于自身的,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由此可知,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异化劳动对劳动者的摧残是如此严重,其实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从异化的结果看,劳动者只有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劳动者在运用人的机能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过是个动物。这样动物的东西成为了人的东西,人的东西成为了动物的东西。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个流水线上的安装工人,每天重复同一个装卸动作,以至于他的全部生活就是重复的做这个动作。有力地讽刺了工业时代流水线作业对劳动者的异化,这种劳动把人变成了机器。那些永远被束缚在整体上的个别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变成了部件。劳动分工确实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也加深了对劳动者的奴役。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违反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异化劳动。

(三)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手稿》原文:“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似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几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数据,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相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

因为,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肉体即维持肉体生活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造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于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同样,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因而,人具有的关于他的类的意识也由于异化而改变,以至于类生活对他来说竟成了手段。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表现:“类本质”一词首先是由费尔巴哈提出来的概念,这也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生产活动本来是人类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即劳动。”人是类存在物。人不仅把自身的类以及其他动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人把自身当作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人和动物都是靠自然界来生存的。从理论上来说,自然界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对象,而且是意识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从实践上说,自然界也是人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需要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存。自然界是人为了生存必须交往的对象。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与自然界相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不同。动物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和自己区别开来,人使自己的意识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人把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正是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不同。实践说明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把类作为自己的本质,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当然,动物也有生产,但是动物生产的东西是自己和幼仔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动物只是在肉体的支配下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动物的产品直接和肉体联系,动物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生产。人的生产却是整个世界,自由对待自己的产品,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和动物的区别被体现出来。人的生产使自然界成为它的作品。

劳动者同类本质相异化的表现。异化劳动使人和动物相比的优点变成了缺点。异化劳动使人的无机身体丧失。异化劳动使人的生活变成维持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异化劳动使人自己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因此,异化劳动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是全面的。从人的肉体到人的精神人全部被异化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辛苦劳动生产的产品不是体现劳动者的本质,而是反过来统治和主宰了劳动者,劳动者失去了他的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和劳动者走向背离,因而产生了人对他的类本质的异化。作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意识在这里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总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四)劳动者同劳动者相异化

《手稿》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总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因而,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本身作为工人所处的那种关系和尺度来观察他人。”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表现: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劳动者同劳动者相异化。人和自己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劳动者以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劳动者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劳动者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二、案例:小说《变形记》

为了更好地理解异化劳动以及切实感受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异化劳动对人的生活和精神的压抑和摧残,我们以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痛苦,经济萧条,社会动乱,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弗兰茨·卡夫卡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乔依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后人称他为“异化天才”。卡夫卡是一个具有先知性的人物。他敏感而矛盾的自我内心背负着沉重的恐惧。卡夫卡的作品描绘的大多数都是被欺辱的弱者在令人压抑和绝望的环境中产生了扭曲的心理,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以及人的命运的异化。

这部作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生都为了工作而奔波。父亲负债累累,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萨姆沙喘不过气来。于是,为了还清父亲的债务他拼命干活,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可以说,他是父母的孝顺儿子,他是妹妹的好哥哥,在公司里他是个好职员。他受到了一家人的爱戴和尊重。他是全家人的顶梁柱,他的工资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某个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他有大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依然想着还清父亲欠的债务,实现妹妹的心愿。可是,此时的他却成为了全家的负担。

父亲、母亲和妹妹对他的态度突然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专横暴躁的父亲不顾及昔日的父子之情,甚至怀疑儿子会威胁到家里人的生命安全。他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让他赶快死掉——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完全消失了。母亲很可怜儿子遭受的悲惨遭遇,但她不能接受儿子变成大甲虫的事实,也把儿子当作了沉重的负担。妹妹也忍受不了,她痛哭着向父亲诉苦:“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他必须离开这儿。”并说,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己跑掉,不成为家里的负担。她暗示格里高尔自己主动离开,不要成为家庭的负担。她还说:“格里高尔总有一天会要了你们俩(指父母亲)的命,格里高尔是在有意迫害大家,想占领整幢寓所。”

但是格里高尔对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和行为并没有惊诧和愤怒,他默默地死去了。格里高尔死去之后,萨姆沙一家人如释重负,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妹妹)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

卡夫卡的《变形记》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人情冷漠和世态炎凉,让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利害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面对更多物质诱惑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已经逐渐地发生了异化。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存,人只是有血有肉的工具。每天的工作都很繁重,人没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更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金钱就只剩下了冲突、隔膜、猜忌。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人与人之间表面上的亲疏关系是由利益关系牵连着,一旦这种关系被消解,人将表现出自私、残忍、冷漠丑陋的一面。卡夫卡的《变形记》所呈现的所有的不幸都是他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的揭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个性丧失,人格扭曲,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和生死。这其实就是社会对人的异化。

通过《变形记》,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恶劣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是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变成大甲虫的根本原因。公司老板严密地管理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职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职员的工作情况,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考虑到职工的感受。格里高尔显然是没有任何自由,被公司强行地驱使着,更谈不上自主和个性。他也曾试图摆脱公司的束缚,但是家庭的债务和一家人的生存又使他不得不服从老板的管理,他成了一个给公司卖命的“奴隶”。格里高尔的心里也会时常诅咒老板能从高高的办公桌上摔下来,但是表面上却还不得不毕恭毕敬、惟命是从。格里高尔工作的环境是这样的具体,但也是更加抽象、普遍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职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在社会的压迫下为了生存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逐渐变成了劳动的工具。这深刻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种非人的“异化”关系。

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但是异化现象却日益在现实层面凸显出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环境必然会摧残人的人性。正因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一个没有赚钱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人就与一只大甲虫没有什么差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总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本真的善良和纯真去生活,人性和良心是被扭曲的。在忙碌生活的压迫下,无形之中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或许这个过程很缓慢,在点点滴滴之中,让你完全不能感觉出来。直到某一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丑陋的“大甲虫”。

小说里的格里高尔,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之下,从来没有去想过属于他自己的幸福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格里高尔是善良的,即使身体已经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但心里还是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家人和工作。他还没有忘记自己在这个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和自由的个体。

当格里高尔失去工作和赚钱的能力时,他对他的家庭已经毫无用处。父亲、母亲和妹妹对他的态度从惊慌同情,到憎恶,到最后想要彻底的摆脱,这个显著的变化过程明显就是利益在起决定作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心里都用功利的标准来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对自己有利的就去巴结和趋炎附势,对自己有害的就去冷落和蹂躏。在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时候,友善或冷漠是根据他们的利益需要来决定的。

我们已经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种标准又何尝不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潜规则呢?有多少人因为嫌弃自己年迈的父母不能再劳动,不能为自己提供帮助而不愿意抚养他们,甚至不愿意给他们任何食物?又有多少人因为父母生病住院的医疗费用而撕破脸皮,从此不再友善,甚至成为陌路人呢?随着世界人口不断的增加,自然资源显得越来越稀缺,人们的社会压力也日益增强。以我们中国为例,在现今社会的高压下,现在的年轻人想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学识买一套市中心的住房谈何容易?因此,很多人早早地当上了房奴。新一代的青年学生面对这样快节奏的生活,处于一种对未来的命运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不得不去多学几门技术,恨不得自己是个全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才竞争当中胜人一筹、脱颖而出。年轻的一代只有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不断奋进,才会减少自己内心的恐惧感。

《变形记》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但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小说里描述的梦魇般的生活情景向读者传达的孤独、压抑、负疚及恐惧的情绪似乎在无意识中把读者引入了宿命的深渊。它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生存状态的怀疑、无奈乃至绝望。“然而《变形记》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生命个体的苦痛。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它在唤醒我们对自身主体意识关注的同时,还告诫我们更应该反省自身,在质疑世界、质疑生活的同时学会反思自身。我们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更需要自我反思的胸怀。它是引导我们对苦痛进行思索的先知,而非一柄孤独与恐惧的放大镜。” 

中国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在物质的层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压力也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在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压力使人们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和精神苦闷也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处于内心的封闭与隔膜的状态。现代化的社会下呈现的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利益化、信任感的缺失使人与人的相处丧失了安全感,衡量事物的标准功利化。人们开始用怀疑和恐惧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我们不能沉浸在《变形记》的悲伤氛围之中,应该在认真阅读的同时学会反思其中对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追求,让孱弱的个体学会在精神世界强大起来。我们在沉浸和思考的同时更要学会用行动去改变令人不满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这才是《变形记》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